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行四法,必得是經。

  能行四法,必得是經。

  法華尊經,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純圓獨妙。如來一期大化,舉凡出世之本懷,設化之軌轍,鹹于此經明白顯示。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故稱經中之王焉。此經以文殊啓其始,非文殊大智,無以啓其教。普賢結其終,非普賢大行,無以導其行。智如目,行如足,目足並運,直抵寶所。如何修學妙法華經?《普賢勸發品》中,普賢菩薩大悲心代衆生請問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來滅後,雲何能得是法華經?如來答以“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叁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得是經者,即得此經之體一乘實相也。雲何修行得此實相?即開示悟入人人本具之佛知見也。

  一者爲諸佛護念者,即念念般若觀照存懷,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從而得到諸佛之法身護念也。《法華大成》雲:“爲佛護念者,道契佛心也。《法華會義》雲:“佛于衆生,雖複大慈平等普度,而諸衆生迷背法性,如覆盆之下,自隔日光。若能遠惡從善,反迷還正,開衆生知見,顯佛知見者,則稱可聖心,是爲諸佛護念”。又雲“佛護念者,是開佛知見。”《法華指掌疏》則說得更爲具體:“謂行人于六根門頭開佛知見,前後際斷,唯有者(這)個獨存,名爲入理法界,至此上契佛心,親承覺胤,故雲諸佛護念。”蓋諸佛護念者,開佛知見也。若約位次,是十住位。《指掌疏》雲:“十住,住于佛家,故爲諸佛護念”。

  二者植衆德本者,既已開佛知見,了知法法頭頭,無非諸法實相,以此中道般若妙慧爲指引,莊嚴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廣行四攝、六度等福慧事業,是名植衆德本。故《法華大成》雲:“植衆德本者,福慧兩辦也。”《法華會義》雲:“若佛知見開,則般若照明,是植衆德本。”又雲:“植衆德本,是示佛知見。”《指掌疏》雲:“此爲入事法界,至此隨喜化城,莊嚴幻果,故雲植衆德本。”可見植衆德本,是在般若觀照前提下,植衆福德,苟無般若觀照,何名德本。此即示佛知見也。若約位次,是十行位。《指掌疏》雲:“十行廣修福慧,故得植衆德本。”

  叁者入正定聚者,何謂正定聚?即空有二邊俱不著之中道實相境,實相,即諸佛法身真體。故《法華大成》雲:“入正定聚者,體佛妙體也。”如何入正定聚?《法華會義》雲:“亦即不亂、不味、不取、不舍,是爲入正定聚。”又雲:“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見。”《指掌疏》則說得更爲明白:“此爲入理事無礙法界,至此不墮有爲,不墮無爲,故雲入正定聚。”此爲悟佛知見。若約位次,是十回向位。《指掌疏》雲:“十回向,大願攝持,不墮二邊,名爲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衆生心者,若已悟入佛知見,證知自他不二,物我一體,自然慈起無緣,悲運同體,大興普門事業,發救一切衆生之心。故《法華大成》雲:“發救一切衆生心者,行佛妙行也。”《法華會義》雲:如觀世音“上合十方諸佛慈力,下同九界衆生悲仰,是爲發救衆生之心。”又雲:“發救衆生心,是悟佛知見。”《指掌疏》則說:“此爲入事事無礙法界,至此愍物興悲,繁興大用,故雲發救一切衆生之心。”若約位次,是十地位。故《指掌疏》雲:“十地,大用現前,應化無礙,故能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此之四法,有自行化他兩層深意。雲何能得是經,是就自行而言,具如上說。雲何能說是經,是就化他而言,即前《安樂行品》所說,如來滅後,雲何能說此經,必須具足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法華會義》雲:“諸佛護念,即身安樂行。何則?既爲諸佛所護念,自然身安樂故。”“植衆德本,即口安樂行。何則?既爲有緣衆生,講說法華,又能作種種饒益衆生之事,自然信汝所說,不生譏謗,即口安樂行。”“入正定聚,即意安樂行。何則?既行住坐臥,不著空有二邊,入歸于中道之正之正定聚,不複起迷理無明,自然意安樂矣。”“發救生心,即誓願安樂行。何則?既發度生之心,則爲願力攝持、指引,自然所行必遂,安樂自在。”又:雲何能說此法華經?《法師品》所說:“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爲四衆說法華經,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法華會義》釋雲:“諸佛護念,入正定聚,即著如來衣。植衆德本,即坐如來座。發救衆生心,即入如來室。”

  《法華會義》雲:“能行四法,必解經體,故雲必得是經。”蓋此四法,乃千聖同遵,萬古不易,開示悟入佛知見之南針。故末後經贊雲:“四法常欽,萬古永爲箴”也。

  

✿ 继续阅读 ▪ 叁千有門頌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