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P11

  ..續本文上一頁

  (林子青)

  一○ 行像

  “行像”是用寶車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種宗教儀式。贊甯的《大宋僧史略》上說:“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親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這是佛教“行像”的起源。

  五世紀初,法顯旅行印度時,在西域和印度都曾親見行像的儀式。他到于阗時,住在瞿摩帝寺,據《法顯傳》說:“法顯等欲觀行像,停叁月日,其國(于阗)中十四大僧伽藍,不數小者,從四月一日,城裏便掃灑道路莊嚴巷陌。其城門上張大帏幕,事事嚴飾。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學,王所敬重,最先行像。離城叁四裏作四輪像車,高叁丈余,狀如行殿,七寶莊校,懸缯幡蓋,像立車中,二菩薩侍,作諸天侍從,皆以金銀雕瑩,懸于虛空,像去門百步,王脫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花香,翼從出城迎像,頭面禮足,散花燒香。像入城時,門樓上夫人采女遙散衆華,紛紛而下,如是莊嚴供具,車車各異,一僧伽藍則一日行像,自月一日爲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訖,行像訖,王及夫人乃還宮耳。”

  法顯到印度摩揭提國巴連弗邑村時,也看到當地的行像。此國“年年常以建卯月(二月)八日行像,作四輪車,縛竹作五層,有承栌偃戟高二丈許,其狀如塔。以白毯纏上,然後彩畫作諸天形像,以金銀琉璃莊嚴。其上懸缯幡蓋,四邊作龛,皆有坐佛菩薩立侍。可有二十車,車車莊嚴各異,當此日境內道俗皆集,作倡伎樂,華香供養。婆羅門子來請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內再宿,通夜燃燈伎樂供養。國國皆爾”(《法顯傳》)。

  西域行像在佛生日以外也有舉行的,七世紀時玄奘赴印度留學到屈支國(即今庫車)時,曾見到行像的儀式,《大唐西域記》卷一《屈支國》條:“大城西門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會處,每歲秋分數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廢俗務,奉持齋戒,受經聽法,竭日忘疲。諸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绮,載諸辇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

  第四世紀以後,我國佛經翻譯漸備,信仰亦次第普及,造像風氣大興,除銅像外,還有木像和夾纻像,行像的儀式也自西域傳入了。據《魏書·釋老志》說,世祖初即位(424),亦遵太祖太宗之業,于四月八日,輿諸寺佛像,行于廣衢,帝親禦門樓臨觀散華,以致禮敬。至孝文帝時于太和二十一年(497),诏迎洛京諸寺佛像于阊阖宮中,受皇帝散華禮敬,歲以爲常例(《佛祖統紀》卷叁十八)。又《洛陽伽藍記》卷叁《城南景明寺》條說:“景明寺,景明年中立,因以爲名。……四月七日京師諸像皆來此寺。尚書祠部曹錄影凡有一千余軀,至八日節,以次入宣陽門,向阊阖宮前,受皇帝散華。于時金華映日,寶蓋浮雲,旛幢若林,香煙似霧,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骧,所在骈比;名僧德衆,負錫爲群,信徒法侶,持花成薮;車騎填咽,繁衍相傾。時有西域胡沙門見此,唱言佛國。”可見當時行像儀式的盛大了。

  自南北朝至于唐、宋,行像的風氣漸次推廣,四川、湖廣、西夏各地都見流行,行像亦稱爲“行城”或“巡城”。《法苑珠林》卷叁十一《潛遁篇感應緣》說:“(劉)宋岷山通靈寺有沙門邵碩……以宋初出家入道,自稱碩公。……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像,碩于衆中匍匐作獅子形。”宋陳元靓《歲時廣記》卷二十引《荊楚歲時記》說:“二月八日,釋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時,信籥之家建八關齋戒,車輪寶蓋,七變八會之燈。至今二月八日平旦,執香花繞城一匝,謂之行城。”唐韓鄂的《歲時記麗》卷一《二月八日》條所引與上略同。又《僧史略》卷上“行像”段說:“又景興尼寺金像出時,诏羽林一百人舉辇,伎樂皆由內給。又安居畢,明日總集,旋繞村城,禮諸製底;棚車輿像,幡花蔽日,名曰叁摩近離(此曰和集)。斯乃神州行城法也。”

  到了宋代,行像一般似多行于北方。據《僧史略》卷上說:“今夏臺靈武,每年二月八日,僧載(一作戴)夾纻佛像,侍從圍繞,幡蓋歌樂引導,謂之巡城。以城市行市爲限,百姓賴其消災也。”但北方也有在四月八日行像的。《歲時廣記》卷二十引《燕北雜記》說:“四月八日,京府及諸州各用木雕悉達太子一尊,城上舁行,放僧尼、道士、庶民行城一日爲樂。”

  《遼史》卷五十叁《禮志》說:“二月八日,爲悉達太子生辰,京府及諸州雕木爲像,儀仗百戲導從,循城爲樂。”但《契丹國志》卷二十七則以四月八日爲佛誕。

  按自唐至宋初,一般似多用二月八日爲佛誕。遼代建國之初,亦見沿用;後來采用四月八日,也許是受江南的影響,元、明以後,行像雖少記錄;但近世西藏和五臺山等處,每年仍有行像的儀式。至于大江南北行像的風俗就爲浴佛的儀式所代替了。

  (林子青)

  一一 贊呗

  贊呗或稱梵呗與印度歌贊之法並不相同,因爲梵音和漢語的構造有異,無論用梵腔以詠漢語,或用漢曲而歌梵聲,都有困難。故佛教傳入中國之初,譯經事業雖漸發達,而梵土歌呗卻未獲傳授。梁慧皎說:“自大教東來,乃譯文者衆,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覆,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高僧傳》卷十五《經師論》)

  一般贊呗是用以歌詠譯本經典中贊歎叁寶的聲調。呗是梵語的音譯,又稱婆陟、呗匿。印度原來統稱歌詠十二部經,不管長行、偈頌都謂之呗。傳來中國之後,將歌詠長行別開爲轉讀,呗乃專指歌詠贊偈而言,故謂之贊呗。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稱爲“呗唱”,訓釋爲梵贊聲。因其取法古印度的歌贊而變化之,故稱梵呗,有時略稱爲梵。如慧皎所說:“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雖複歌贊爲殊,而並以協諧鍾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于金石,則謂之以爲樂;設贊于管弦,則稱之以爲呗。”(《高僧傳》卷十五)道世也說:“西方之有呗,猶東國之有贊。贊者從文以結音,呗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贊于佛德,斯之謂也。”(《法苑珠林》卷叁十六《呗贊篇》)

  中國贊呗的起源,相傳始于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嘗遊魚山(一作漁山,在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清揚哀婉,獨聽良久,深有體會,乃摹其音節,寫爲梵呗,撰文製音,傳爲後式。其所製梵呗凡有六契(卓)。後世所傳《魚山梵》,即其遺製(《法苑珠林》卷叁十六)。其後支謙亦傳有梵呗叁契,康僧會複造有泥洹梵呗,晉帛屍梨蜜多羅也以梵呗傳于覓曆,昙籥又造有六言梵呗,當時名師所作的呗贊,到了六朝的齊梁時代,還多有存在。

  此後,熱心提倡贊呗的要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梁僧祐《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列舉他所著述,在《淨住子》十卷、《講淨住記》一卷以外,有《贊梵呗偈文》一卷、《梵呗序》一卷、《轉讀法並釋滯》一卷等。僧贊的《法苑雜緣原始集·經呗導師集》,列舉了二十一種當時有關梵呗的書目,其中有陳思王(曹植)感魚山梵聲製呗記、支謙製連句梵呗記、康僧會傳泥洹呗記、覓曆高聲梵記、齊文皇帝製法樂贊、王融製法樂歌辭、竟陵文宣撰梵禮贊等,可惜這些著作後來都不傳(《出叁藏記集》卷十二)。

  贊呗主要用于叁方面。一、講經儀式,二、六時行道(後世朝暮課誦),叁、道場忏法,所謂法集叁科。這叁科法事,創始于晉時道安,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曆史。道安製定的僧尼軌範: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即講經儀式),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六時課誦二時齋粥儀式),叁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忏法儀式)。在佛教講經、受戒、誦經等一切宗教儀式進行中舉唱梵呗,稱爲“作梵”。這種梵音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故又義譯爲止斷或止息(《釋氏要覽》上)。講經法會的成員,有法師、都講、香火、維那、梵呗等,各有專職(《開元釋教錄》卷六《勒那摩提傳》),梵呗即歌贊專職之人。

  講經時的贊呗,一般行于講前講後。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叁十九記講經應遵行的節目說:初禮叁寶、二贊高座、叁打磐靜衆、四贊呗、五正說、六觀機進止、七說竟回向、八複作贊呗、九下座禮辭。圓仁入唐所見“赤山院講經儀式”的實際順序是:打講經鍾,大衆上堂。講師上堂登高座間,大衆同音稱歎佛名。講師登座訖,稱佛名便停;一僧開始“作梵”,唱“雲何于此經”一行偈。梵呗訖,講師唱經題目。講經,講訖,大衆同音長音贊歎;贊歎語中有回向詞。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講經法會中的贊呗一職,有時亦可由聽衆任之。唐僧徹每入麟德殿講經,懿宗曾因法集,躬爲贊呗(《宋高僧傳》卷六“僧徹傳”)。

  六時行道的贊呗,爲古來各宗所共遵行。近世禅林的朝暮課誦,猶可見其遺風。至于道場忏法,旨在化導俗衆,其儀式尤重歌詠贊歎。隋智顗《法華叁昧忏儀》第八“明行道法”述行道次第是:禮佛、正身威儀、燒香散華、稱念佛名、誦經。行道欲竟,稱叁寶名,燒香正念作契呗。呗竟,唱“叁皈依文”。此爲忏法上應用贊呗最古的記載。

  贊呗的詠唱並不限于講經、行道,一般齋會也是常行的。唐大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就本州設“八關齋會”(八關即八戒,居家信徒一日一夜所受之戒法),曾飯千僧于開元寺,其余官民又各設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齋會。當時“法筵等供,仄塞于郊坰;贊呗香花,喧填于晝夜”。升呗之盛行于民間可知(見《金石萃編》卷九十八顔真卿撰《八關齋會報德記》)。此外唐代譯經道場置有“梵呗”一位,與譯主、筆受、譯語、潤文、證義、校勘等同爲譯場九種職位之一。宋贊甯記載此事說:“法筵肇啓,…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