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P12

  ..續本文上一頁梵呗前興,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765),方聞此位也。”(《宋高僧傳》卷叁《譯經篇論》)

  贊呗流傳以後,其音調亦因地域而有參差,主要的有南北之別。道宣記載唐代的情況說:“地分鄭衛,聲亦參差。然其大途,不爽常習。江表(長江以南)關中(北方長安地域),巨細天隔,豈非吳越志揚、俗好浮绮,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爲工?秦壤雍冀音詞雄遠,至于詠歌所被,皆用深高爲勝。……京輔常傳,則有大小兩梵;金陵昔弄,亦傳長短兩引,事屬當機,不無其美。劍南隴右,其風體秦。”他又對江表關中的梵贊加以比較說:“若都集道俗,或傾國大齋,行香長梵,則秦聲爲得。五衆常禮,七貴恒興,開發經講,則吳音抑在其次”(《續高僧傳》卷四十《雜科·聲德篇》)。可知南北梵音,各有特長。到了宋代贊甯論梵音所以有南北二體,由于授受的淵源不同。他說:“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弘通。蘭乃月氏之生,會則康居之族。……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厘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是彼非、我真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宋高僧傳》卷二十五《讀誦篇論》)。

  唐代以前流行的贊呗,有《如來呗》(亦稱《如來梵》)、《雲何呗》(亦稱《雲何梵》)和《處世呗》,及《菩薩本行經》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等。《如來梵》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爲“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爲行香贊佛時所唱,亦稱《行香梵》。《雲何梵》亦有二偈,出《涅槃經》。即“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複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雲何于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爲衆生說”。《處世梵》,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于彼,稽首禮,無上尊”。

  梵呗普通分爲叁節,即初呗、中呗、後呗。《如來呗》前一偈“如來妙色身”偈文,唱于一般法事之初,稱爲初呗。若講經法會,則以《雲何呗》第二偈“雲何于此經”偈文爲初呗,亦稱爲《開經梵》(見《釋氏要覽》上《梵音》)。《如來呗》後偈“如來色無盡”偈文及“天上天下無如佛”贊佛偈,系法事中間所唱,稱爲中呗。《處世呗》用于法事之後,稱爲後呗。圓仁記《赤山院講經儀式》:“講師登座訖,一僧作梵。即“雲何于此經”等一行偈,至“願佛開微密”句,大衆同音唱雲:戒香、定香、解脫香等頌。講訖,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音勢頗似本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此中《雲何梵》與《處世梵》兩個贊呗,至元時猶見流行(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近世講經,已改唱《鍾聲偈》、《回向偈》代替《雲何梵》和《處世梵》了。

  古來佛教認爲學習贊呗有許多功德: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製文之次第,叁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則處衆不惶,六乃長命無病(《南海寄歸傳》卷四《贊詠之禮》)。所以名山大刹,于休夏安居之時,定習唱贊頌爲日課,名之爲“學唱念”。故佛寺贊呗一科,今通稱爲“唱念”。

  唱念的內容,除《水陸道場儀軌》及《瑜伽焰口》等屬于應赴佛事外,古德贊頌多于課誦、祝延等舉唱。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贊及八句贊等。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贊詞,其贊山六句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代表作品爲“爐香乍贊”《香贊》。其余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贊詞,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香贊》還有數種,即“戒定真香”、“寶鼎爇名香”“、“戒定慧解脫香”等;北方另

  有一種贊譜名《迓古今》,贊詞共有十條,亦名十供養贊,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各系一贊。第一贊“清淨妙香”,共四句十字,可用六贊譜唱念。此等《香贊》多于法事開始時唱之,以啓請諸佛故。

  八句贊系由八句贊詞構成,多于誦經之後法事中間唱之,亦稱爲大贊。如《叁寶贊》(有佛寶、法寶、僧寶叁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都以八句構成。近世禅林流行的贊呗,有“四大祝延”、“八大贊”,即“唵嘛呢叭慿吽”、“唵捺麻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寶”、“西方”、“十供養”等贊,都是佛寺僧衆于佛誕、安居等常唱的名贊。唱念方法的記譜法,只用點板,以铛铪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階之高低及旋律過門等,均依口授。

  (林子青)

  一二 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略稱水陸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等,是中國佛教經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這種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無遮大齋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水陸”之名,始見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謂系“取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淨地”(見《金園集》卷四)。

  宋宗鑒《釋門正統》卷四說:“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因志公之勸,搜尋貝葉,早夜披覽;及詳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製儀文,遂于潤州(今鎮江)金山寺修設。帝躬臨地席,命僧祐禅師宣文。”七年代或說在天監七年(508、據《事物紀原》,或說在天監四年505,據《佛祖統紀》等)。經過周、隋各代,其傳漸衰。至唐鹹亨中(670—673)西京法海寺道英從吳僧義濟得其儀文,遂再興法會于山北寺(《釋氏稽古略》卷叁)。宋蘇轼重述《水陸法像贊》,後謂之《眉山水陸》。熙甯中(1068—1077),東川楊锷祖述舊規,又製儀文叁卷(佚失),行于蜀中,最爲近古。江淮京浙,所用像設一百二十位者,是後人踵事增華,以崇其法。

  宋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佛印(了元)住金山時,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了元親自主持,大爲壯觀,遂以“金山水陸”馳名。紹聖叁年(1096),宗赜刪補詳定諸家所集,完成《水陸儀文》四卷,普勸四衆,依法崇修。今其文亦不傳,僅可從其所撰《水陸緣起》一文,得知其內容一斑(見《施食通覽》)。

  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人史浩嘗過鎮江金山寺,慕水陸齋法之盛,乃施田百畝,于四明東湖月波山專建四時水陸,以爲報四恩之舉;且親製疏辭,撰集儀文。孝宗聞之,特給以“水陸無礙道場”寺額。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師徒道俗叁千人,施財置田,一遵月波山四時普度之法。衆更力請志磐續成《水陸新儀》六卷,推廣齋法。並勸十方伽藍,視此爲法,大興普度之道(《佛祖統紀》卷叁十叁)。

  水陸法會自宋代流行以後,很快地普及于全國,特別成爲戰爭以後朝野常行的一種超度法會。宗赜《水陸緣起》說:“今之供一佛、齋一僧,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通供養十方叁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所以江淮兩浙、川廣、福建,水陸佛事,今古盛行。或保慶平安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爲不慈。由是富者獨力營辦,貧者共財修設。”這是後世所謂“獨姓水陸”與“衆姓水陸”的淵源。

  宋代以後,著名的水陸法會見于記載者,如宋元祐八年(1093)蘇轼爲亡妻王氏設水陸道場(《東其後集》卷十九)。紹興二十一年(1151)慈甯太後施錢爲真歇清了于杭州崇先顯孝寺修建水陸法會(正覺《真歇了禅師塔銘》)。同時王機宜爲亡弟留守樞密興建水陸佛事于蔣山太平興國寺,應庵昙華(1103—1163)曾爲升座說法(《應庵昙華禅師語錄》卷五)。

  元代延祐叁年(1316),朝廷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禅、律叁宗諸師說法,參加僧衆一千五百人,徑山元叟行端有《朝廷金山作水陸升座》法語(行悅《列祖提綱錄》卷十六)。至治二年(1322)所修水陸法會,規模尤大。正印《金山大會歸上堂》:“金山大會,誠非小緣。山僧得與四十一人善知識,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來大光明藏,各說不二法門,共揚第一義谛。”(《月江正印禅師語錄》卷上;又有《朝廷金山寺建水陸會升座》法語,見《列祖提綱錄》卷十六)此外大都(今北京)吳天寺、五臺山、杭州上天竺寺等南北各地,亦都曾舉行盛大水陸法會。又元代四川華嚴學者癡庵祖覺住眉州中岩寺,嘗修《水陸齋儀》行世(《大明高僧傳》卷一),其時流行于四川可知。

  明初洪武元年至五年(1368—1372),相繼于南京蔣山設廣薦法會,即水陸法會。其中以洪武五年(1372)正月所修法會之規模爲最大。前後法會均請四方名德與會。如楚石梵琦、季潭宗泐、來複見心、東溟慧日、夢堂昙噩等,均曾應邀赴會說法,參加僧衆常達千人。太祖曾命宗泐作《贊佛樂章》八曲,使太常奏曲歌舞;太祖與群臣均赴會禮佛。法會儀式,具見于宋濂《蔣山寺廣薦佛會記》。以上是曆代水陸法會舉行的概況。

  關于水陸道場的儀式,從現存十叁世紀時日僧承澄(1205—1282)所輯《阿娑縛抄》卷一百六十六中的《冥道供》一文看(冥道即水陸的異名),其壇場布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及法事進行等儀式,與今《水陸儀軌》大致相同。宗赜嘗謂楊锷祖述舊觀,撰《水陸儀》叁卷行于蜀中,頗存古法,可能即是采取密教冥道儀軌而寫成的。楊锷《水陸儀》原本已失,但據《施食通覽》

  所引有《初入道場敘建水陸意》,宣白召請上堂八位聖衆,宣白召請下堂八位聖凡等。稍後,蘇轼《水陸法象贊序》中說:水陸道場隨世增廣,唯蜀人頗存古法,像設猶有典型。“虔召請于叁時,分上下八位”雲雲(《東其後集》卷十九)。其中上堂八位與下堂八位的名稱與《水陸儀》一…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