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致,可知二者前後有關系。宗赜撰《水陸緣起》,則敘述更詳。他說水陸供養的物件分上中下,上則供養法界諸佛、諸位菩薩、緣覺、聲聞、明王、八部、婆羅門仙。次則供養梵王帝釋二十八天、盡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則供養五嶽河海大地龍神、往古人倫、
阿修羅衆、冥官眷屬、地獄衆生、幽魂滯魄、無主無依諸鬼神衆、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聖六凡,普通供養。……未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陸勝會,得成佛道。
明代江浙之間,有北水陸和南水陸之分。四明所行的南宋志磐續成的《水陸新儀》爲南水陸。而金山舊儀,則稱爲北水陸。明末袾宏不從北而從南,即依志磐《新儀》,稍事改削,行于杭州(智旭《水陸大齋疏》見《靈峰宗論》卷七之四)。
清儀潤依袾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作法規則,撰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成爲現行水陸法會儀式的手冊。其後咫觀更就袾宏《水陸儀軌》詳細增補論述,成《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略稱《雞園水陸通論》;此外又撰《水陸道場*輪寶忏》十卷。皆爲現行水陸法會之所取則。
其法事內容,在七晝夜之間,主要爲結界灑淨、遣使發符、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聖等。上堂叁寶十位聖賢,奉請于午前;下堂聖凡十位神靈,召請于初夜(《水陸儀軌》卷二)。此儀式中的上下堂十位,即依舊製上下堂八位增訂而成(《普說水陸緣起》見《水陸儀軌》卷二)。其上堂十位是:十方常住一切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諸菩薩僧等。下堂十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諸天天曹聖衆、五嶽四渎福德諸神等。
至于現行水陸法會壇場的布置、念誦經典及其人數,牌軸的規定和進行的程式等,依《雞園水陸通論》等所說,法會壇場分爲內壇和外壇。法事以內壇爲主,像設布置香花供養,力求莊嚴。正中懸挂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叁像,下置供桌,羅列香花燈燭果燭供物。其前安置長方臺四只成四方形,臺上分置銅磐、鬥鼓、铙钹、手鈴及儀軌等,爲主法、正表、副表、齋主四人所用。四圍繞以布幕,將內壇分成叁間。兩側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陸畫像。畫像之下列插牌竿,詳記每位聖凡名稱。牌上皆畫寶蓋,下畫蓮花,中用黃紙;下堂則用紅紙以爲區別。
外壇有六個壇場:大壇二十四人,專門禮拜《梁皇寶忏》。諸經壇七人,諷誦諸經。《法華》壇七人,專誦《妙法蓮花經》。淨土壇七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華嚴》壇二人,靜閱《大方廣佛華嚴經》。瑜伽壇,亦稱施食壇,爲夜間施放焰口之用,人數由各壇臨時調用。此外監壇一人,共計四十八人。
內外壇法事一般爲七日(內壇亦有五日者,則自第叁日起)。其進行程式:第一日叁更,外壇灑淨,四更內壇結界,五更遣使建旛(旛上書“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旛”,高懸于大雄寶殿左前方的刹竿上)。第二日四更,請上堂,五更奉浴。第叁日四更供上堂,五更請赦。午刻齋僧。第四日叁更,請下堂,四更奉浴,五更說戒。第五日四更,誦《信心銘》,五更供下堂,午刻齋僧。第六日四更,主法親祝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日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齋僧,未時迎上下堂至外壇,申時送聖,水陸法會即告圓滿。法會期間,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壇各放焰口一臺,至第六夜則放五方焰口,內壇水陸法師及諸壇僧衆均參與法事,爲水陸法會儀式的頂點,以後即從事結束。
(林子青)
一叁 忏法
忏法是悔除所犯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一種宗教儀式。
中國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晉代,漸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爲流行。唐道宣說:“諸佛善權方便,立悔罪之儀。道安、慧遠之俦,命駕而行茲術。南齊司徒竟陵王,製布薩法淨行儀,其類備詳,如別所顯。”(《廣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序》)宋淨源更詳細說:“漢魏以來,崇茲忏法,未聞有其人者,實以教源初流,經論未備。西晉彌天(道安)法師,嘗著四時禮文;觀其嚴供五悔(即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之辭,尊經尚義,多摭其要。故天下學者,悅而習焉。陳、隋之際,天臺智者撰《法華忏法》、《光明》(即《金光明忏法》)、《百錄》(《國清百錄》),具彰逆順十心(即順生死流和逆生死流各十種心)。規式頗詳,而盛行乎江左矣”(《圓覺經道場略本修證儀》)。
忏法盛行于南北朝的齊、梁時代。元智松柏庭述《梁皇忏法》的起源及其意義說:“世尊愍念四衆,爲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命禮諸佛,洗清障垢,依教奉行,俱獲解脫。聖言雖在,凡情罕知。南朝齊武帝永明間(483—493),文宣王蕭子良撰《淨住子》二十卷,分淨行法爲叁十門,未及流通,即罹變故。梁天監時(502—519),具德高僧刪去繁蕪,撮其樞要,采摭諸經妙語,改集十卷悔文,總列四十七章。前爲六根叁業,皈依斷疑,忏悔解冤;後及六道四恩,禮佛報德,回向發願。其中正以露纏結罪,滌過去之惡因,複憑發菩提心,植當來之種智。由蕭梁武帝之創修,俗稱《梁皇空忏》”(《慈悲道場忏法序》)。
自那時以來,采用大乘經典中忏悔和禮贊內容而成的忏法,以種種形式流行,從而産生許多禮贊文和忏悔文,至智顗時遂具備了獨自的形式。智顗于所著《摩诃止觀》卷二說四種叁昧,第叁半行半坐叁昧,即法華叁昧,爲修習止觀的重要行法。智昆的忏法,即要把這叁昧體現出來,因此,他依《法華經》的《普賢菩薩勸發品》和《普賢觀經》而成的《法華叁昧忏儀》,既是修行的方法,同時也是忏悔的儀式。其內容分爲嚴淨道場、淨身、叁業供養、奉請叁寶、贊歎叁寶、禮佛、忏悔、行道旋繞、誦法華法、思惟一實境界(即坐禅實相正觀)等十法,可說是將《普賢觀經》之說加以具體化(津田左右吉《智顗的法華忏法》,見《支那佛教之研究》二百九十叁頁)。《法華忏法》所依據的《普賢忏》,劉宋的僧苞、道冏和北齊的靈品都曾依以修行。至持《法華經》行忏法者,則姚秦的竺昙遂,宋的法宗、普明,齊的弘明、僧侯,以及隋的僧映等。其和智顗同時代的,則有南嶽的慧思及其門下的大善、慧勇、慧誠以及唐代吉藏、法誠、法喜、智琰等。其後智顗一系以外的佛徒,修行法華忏法者尚不勝枚舉(《高僧傳》卷十二,《續高僧傳》卷十一、十七,《弘贊法華傳》卷叁、六、七,《法華傳記》卷四、七)。
此外,《藥師忏法》、《金光明忏》以及《方廣忏悔滅罪經》等,在宋、梁之間也開始流行。如道宣說:“至如藥師行事,源出宋朝(劉宋),比用在疑,頗存沿俗。……又有普賢別行,金光總忏,名歸清衆,事乖通俗。……梁初方廣(《方廣忏悔滅罪經》),源在荊襄,本以厲疾所投,祈誠悔過,能使像手摩頭,所苦(此字缺)然平複。因疾相重,遂廣其塵;乃依約諸經,抄撮成部”(《續高僧傳》卷二十九《興福篇論》)。
此後忏法的著作漸出。有梁高祖(武帝)《摩诃般若忏文》、《金剛般若忏文》、陳宣帝《勝天王般若忏文》、陳文帝《妙法蓮華經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廣忏文》、《虛空藏菩薩忏文》、《方等陀羅尼齋忏文》、《藥師齋忏文》、《婆羅齋忏文》等(《廣弘明集·悔過篇》)。
隋、唐之間,佛教宗派漸起,各派依所宗經典撰成種種忏悔行法。如天臺宗除上述《法華叁昧忏儀》外,還有《方等叁昧行法》(智顗說,灌頂記)、《請觀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智顗撰)等(見《國清百錄》)。叁階教有《七階佛名》,又稱爲《禮佛忏悔文》,或《晝夜六時發願法》(信行撰)。淨土宗有《淨土法事贊》(善導撰)、《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法照撰)等。華嚴宗有唐宗密的《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稱爲廣本;宋淨源略爲一卷,稱爲略本。又有《華嚴經海印道場九會諸佛儀》,略稱《華嚴忏法》,是西夏一行法師所撰、宋普瑞補注的。又密宗有不空譯《佛說叁十五佛名禮忏文》。此外唐末知玄(即悟達國師809—881)抄錄宗密《圓覺經修證儀》述《慈悲水忏法》叁卷,至今猶流行。又在唐開元間(713—741),智升更集成《集諸經禮忏儀》二卷,是各種忏法儀式最初的綜合刊本。
宋代是忏法全盛的時代。天臺巨匠四明知禮(960—1028)、慈雲遵式(964—1032)、與東湖志磐(?—1270)俱廣作忏摩,攝化道俗。因爲這些天臺宗學者,繼承智顗遺法,都認爲禮忏是修習止觀的重要行法。故知禮住延慶寺數十年,講學之外,專務忏儀,計修《法華忏法》叁七日爲期前後五遍,《光明忏法》七日爲期二十遍,《彌陀忏法》七日爲期五十遍,《請觀音忏法》七七日爲期八遍,《大悲忏法》叁七日爲期十遍。他著有《金光明最勝忏儀》、《大悲忏儀》、《修忏要旨》各一卷(《佛祖統紀》卷八)。最後一種《修忏要旨》是宋天禧五年(1021)依真宗命爲國家修《法華忏法》之時,答使者俞源清之問而述(見《釋門正統》卷二)。遵式與知禮同門,居杭州慈雲寺,亦廣修忏法,稱爲慈雲忏主。他撰有《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對智顗的《金光明忏法》詳加補充;又因智顗《方等叁昧行法》一書,自唐季流出海外,其時行法半任臆裁;至宋鹹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齋至,遵式以此書“雖東國重來,若西幹新譯,載披載沃,適奉醍醐”。特作序重刊,流行于世(《方等叁昧行法序》)。南宋天臺學者志磐,除撰有《佛祖統紀》外,更于四明東湖撰《水陸道場儀軌》(參照本書《水陸法會》條目》),盛行于世。又元照撰有《蘭盆獻供儀》一卷,亦爲存亡露過陳悔的忏法之一。
金代王子成(慶之)集淨土因緣力《禮念彌陀道場忏法》,略稱《彌陀忏法》十卷。據他自序謂“依梁武忏之儀…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