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營建室宇,必先造大殿,以奉安佛菩薩像。使諸來者知歸向故,晝夜行道,令法久住,報佛恩故。”又《信州天甯寺記》說:“入門,層閣相望而起。登普光明殿(佛殿),顧其西則有雲會堂(禅堂),以容四海之來者。爲法寶藏(輪藏殿)以大輪載而旋轉之,以廣攝異根也。顧其東則有香積廚(廚房),以辦伊蒲塞馔。爲職事堂(庫房)以料理出納。特建善法堂(法堂)于中央以演法,開毗耶丈室(方丈)以授道。”(《石門文字禅》卷二十一)從宋代以來殿堂的配置,大抵准此。
古代佛殿中像設如何布置,記載缺乏,難以詳考。只可從現存古刹遺物中見其一斑。如唐大中11年(857),五臺山佛光寺佛殿存有佛像一堂。主像凡五尊,各有脅侍五、六尊。中尊爲釋迦,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左次主像是彌勒佛,垂雙腳,各踏蓮花一朵。右次主像是阿彌陀佛,趺坐在六角須彌座上。釋迦的左右有迦葉、阿難兩尊者和兩菩薩侍立。更前則有兩供養人跪在蓮花上,手捧果品,作奉獻狀。彌勒和彌陀的脅侍,除以兩菩薩代兩尊者外,其余均同。極左的主像是普賢,乘象,兩菩薩脅侍,普賢像前有一韋馱及童子像。極右的主像是觀音,乘獅,兩菩薩脅侍(後世配置,都以普賢與文殊對稱。文殊乘獅居左,普賢乘象居右。佛光寺卻以普賢居左,而以觀音居右,此或因五臺爲文殊道場,故爾)。佛壇兩極端前角,各有甲胄護法天王,兩像遙立對峙,各持長劍,嗔目怒視(梁思成《記五臺佛光寺的建築》見《文物參考資料》1953年第五、六期)。此種配置,爲唐代留存的格式。
入宋,佛教像設始有具體記載。如慧洪《潭州白鹿山靈應禅寺大佛殿記》說:“像設釋迦如來百福千光之相,文殊師利、普賢大菩薩,大迦葉波、慶喜(阿難)尊者,散華天人、護法力士,又環一十八應真大士,序列以次,莊嚴畢備。”至南宋時,更有明確的記載。如宗鑒《釋門正統》卷叁《塔廟志》說:“今殿中設釋迦、文殊、普賢、阿難、迦葉、梵王、金剛者,此土之像也。……蓋若以聲聞人輔,則迦葉居左,阿難居右;若以菩薩人輔,則文殊居左,普賢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見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執爐,請轉*輪;金剛揮杵,護衛教法也。”這種一佛四弟子的形式,一直爲後世部分佛殿像設所采用。
但自宋代以來,較大佛殿常供叁尊,所謂叁佛同殿。此或以彌勒爲中尊,以釋迦、彌陀位于左右,又以無著、天親二菩薩爲彌勒脅侍,如宋杭州金剛寶乘寺及開封殷聖禅院等處皆是。或以釋迦佛爲中尊,以彌陀、彌勒位于左右,又以迦葉、阿難二尊者爲釋迦脅侍,如天臺山國清寺、大慈寺(唐修禅寺)、泗州乾明禅院、開封太平興國寺、五臺山真容院等處皆是(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卷一、叁、四、五)。又有釋迦、藥師、彌勒爲叁尊者,則以藥師代替彌陀坐于左位(東方),如宋契嵩《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閣記》說:“閣成,巍然九間。釋迦、彌勒、藥師,則位乎其中,千如來則列于前後左右。”(《镡津文集》卷十二)
但以彌勒與釋迦、彌陀並列,後來漸有異議,遂以藥師代之。如《釋門正統》卷叁說:“或設叁佛同殿,右彌勒、天親、無著(脅侍)者,當來補處之像也;左彌陀、觀音、勢至(脅侍)者,淨土之像也。竊嘗論之:若據娑婆化主,止立釋迦之像,輔以文殊、普賢可也。當來下生既在補處,未有輔佐,豈得與釋迦、彌陀並列而爲叁耶?茲豈一佛獨化之道乎?”宋以後,彌勒遂另居于彌勒閣、或彌勒殿(見契嵩《镡津文集》卷十二《泐潭雙閣銘並序》)。
宋、遼時代佛殿,也有供五佛乃至七佛的。如大同華嚴寺、善化寺及泉州開元寺等宋、遼遺構佛殿,都各供五佛,亦稱五智如來或五方佛。義縣奉國寺大殿則供過去七佛。山西玄中寺千佛閣倒壞後,近由人民政府撥款修葺,改奉七佛,名七佛閣。此外七佛之像,僅見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山西興化寺壁畫而已。元代巨刹,多有前後二佛殿,前佛殿塑叁世佛,即燃燈佛(亦稱定光佛)、釋迦佛、彌勒佛;後佛殿則塑五智如來(見元姚燧《牧庵集》卷十《崇恩福元寺碑》)。
明代佛殿,猶多塑叁世佛。如徐一夔《靈谷寺碑》說:“其爲製:以佛之當獨尊也,故于正殿,則奉去、現、未來之像,其他侍衛天神不與焉”(《金陵梵刹志》卷叁)。明末嘉靖十九年(1540),日僧周良奉使訪問中國,于淮陰興國寺、滄州集善禅寺、北京大慈恩寺、蘇州虎丘寺、吳江華嚴講寺、余姚龍泉寺等佛殿,猶見叁世如來之像(牧田谛亮《策彥入明記之研究》上《策彥和尚初渡集》)。
明代以後,伽藍規製已有定式,故像設亦大抵一致。一般叢林佛像設叁尊,中爲釋迦,左爲藥師,右爲彌陀。釋迦之左爲迦葉擎拳含笑之像,其右爲阿難合掌隨侍之像,二像或對立或略斜向。藥師、彌陀二佛,已少見脅侍。較小佛殿,僅奉釋迦與二尊者,而置藥師、彌陀于別殿。另外,現今中國著名佛寺大殿,亦有唯供一佛、或一佛二脅侍,或專供一菩薩者。如杭州靈隱寺解放後重修大殿時,唯雕塑釋迦一尊。
佛殿兩側,後世多塑十八羅漢之像(左右各九尊)。羅漢的尊數,多依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本爲賓頭盧跋啰惰阇等十六尊;其後畫像塑像或加慶友(即說《法住記》之難提蜜多羅)與賓頭盧(將賓頭盧跋啰惰阇第一分爲二人),或加迦葉與君屠缽歎,或加慶友與貫休(即最初畫十六羅漢者)……藏式造像則加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二尊者,遂成爲十八羅漢。佛壇背後的像設,常見的是觀音手持楊枝水瓶,立于普陀洛伽山海之間(通稱此處爲“海島”),其四圍則塑《華嚴經》善財五十叁參中的人物,或《法華經普門品》救八難的景象。
寺院佛殿以外,各殿堂的像設大概如次:
一、天王殿,正面本尊,多安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北京廣濟寺則奉天冠彌勒菩薩坐像),左右分塑四大天王。彌勒背後設手執寶杵現天將軍身的韋馱天像。布袋和尚爲五代僧,名契此(—916)。體軀肥滿,言語無恒,常以杖負布袋入市行乞,而現喜悅之相,人呼爲布袋和尚。後梁貞明二年(916),寂于浙江奉化嶽林寺東廊磐石上。臨終遺偈,自稱爲彌勒化身;後人遂多塑之于山門(《宋高僧傳》卷二十一)。
四天王爲印度十六善神之屬,其名常見于大小乘經論。最知名者爲毗沙門天,義爲多聞,乃印度北方守護神,與持國、增長、廣目共稱四天王(《金光明經》卷二《四天王品》,即以毗沙門居首)。毗沙門天王造像早已見于雲崗、龍門等石窟。唐天寶元年(742)西域五國來侵安西,傳說天王曾現身卻敵,玄宗遂命于各州府城上西北隅均置此天王像。其後又命佛寺別院安置(《僧史略》下)。如唐長安大興善寺之天王閣、江蘇昆山慧聚寺等處之天王堂,即是供毗沙門之別院。
四天王的形像,古今略有不同。據唐譯《陀羅尼集經》卷一說:
一、《四天王像法》:四天王均著種種天衣,嚴飾精妙。東方天王提頭賴吒,左手把刀,右手執矛拄地。西方天王毗噜博叉,左手執矛,右手把赤索。北方天王毗沙門,左手執矛拄地,右手擎塔。又依《長阿含經》第十二《大會經》及《法華文句》等說:四大天王各領二鬼神,持國天王領乾闼婆與富單那,增長天王領鸠槃茶與薛荔多,廣目天王領龍與毗舍阇,多聞天王領夜叉與羅刹,故四天王像的腳下各踏二鬼神以示威武。到了元代塑像,東方天王持物換了琵琶;明代北方天王持物換了雨傘;清代西方天王持物換了蛇類,遂成今日一般常見的四大天王的形相。元沙羅巴譯《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以四偈說明四大天王的身色持物及守護國土:“東方持國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大天王,其身青色執寶劍”,“西方廣目大天王,其身紅色執絹索”,“北方多聞大天王,其身綠色執寶叉”。現在四天王的塑像,大體據此記載爲之。
韋馱天爲南天王部下八將之一,在四天叁十二將中以武勇著稱。唐道宣在《感通錄》裏寫了他常于東、西、南叁洲巡遊,守護佛法,故稱“叁洲感應”;又現天將軍身,守護伽藍等故事傳出後,遂漸漸形成,凡建寺必奉之爲守護神,世稱韋馱菩薩。其像形式有二:一合十指掌,橫寶杵于兩腕,兩足平立。一以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面向佛殿,注視出入行人。
二、金剛殿。明代佛寺在山門之內有金剛殿,塑二密迹金剛力士像,稱爲二王(後來即塑于山門內,不另設殿)。此二力士執金剛杵分立左右,守護佛刹。其緣起見于《大寶積經》卷八《密迹金剛力士會》,經謂勇郡王二太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善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迹之事。法念太子誓言,諸仁成佛道,身常勸助,使轉*輪。法意太子,即今金剛力士名密迹者是。法念太子者,即今爲梵天者是。《金光明經文句》知禮記謂,據經金剛力士唯一人,今狀于伽藍之門而爲二像者,乃應變無方,多亦無咎。古代雲崗、龍門、麥積山石窟,都有金剛力士雕像,只是一尊。唯隋代河北安陽寶山大住聖窟入口兩壁,刻有那羅衍神王(有大力神)與迦毗羅神王二像,左像執槊,右像持杵,與佛所說于門兩頰畫執杖藥叉相符(《大日經疏》卷一,夜叉亦譯爲密迹,爲毗沙門天屬下)。此二像爲中國現存最古的門像(常盤大定《寶山之石窟》,見《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記》)。現今寺門左右的金剛力士像,都是面貌雄偉,作忿怒相,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體,右手執金剛杵,左手扼腕,兩腳張開,故身體四肢均呈緊張之狀。其不同者,只左像怒顔張口,以金剛杵作打物之勢;右像忿顔閉口,平托金剛杵,怒目睜視而已。
叁、法堂,亦稱講堂,乃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爲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築,一般位于佛殿之後。法堂之建,始于晉道安、昙翼于上明東寺所造(《六…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