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P7

  ..續本文上一頁行事,從朝到暮,鍾鼓交參,遂形成叢林一定的禮法。

  (林子青)

  六 課誦

  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叁寶和梵呗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于念誦准則之中,所以也叫功課。

  按瑜伽有四種念誦: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叁摩提念(心念)和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談第一種,即所謂“清淨在音聞”。追溯古代,先是經咒和梵呗等簡單的念誦,晉代以後發展出忏法,再後又有《水陸》、《焰口》等,唱念趨于複雜。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製《清規》。趙宋以後,特別是明代叢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課誦(也叫“二時功課”,“二課”或“早晚課”)製,與經、忏等法事相並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風尚。

  關于課誦的最早記載,見于《吳書·劉繇傳》附記後漢笮融的事迹裏,該記說:“笮融者,丹陽人,初聚衆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遂“坐斷叁群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重樓閣道,可容叁千余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這種課讀,當是隨著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譯家們傳來的。在《法華經·法師品》裏有:受持法師、讀經法師和誦經法師就是明證。唐玄奘譯的《大唐西域記》裏也說到卑缽羅石室□□設壇念誦的故事。在東晉《高僧法顯傳》中,記述古代斯裏蘭卡佛牙出行禮拜念誦(法事)的盛況雲:“獅子國(斯裏蘭卡)……佛齒,當出至無畏山精舍,國內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嚴飾巷陌,……然後佛齒乃出中道而行,隨路供養到無畏精舍佛堂上,道俗雲集,燒香燃燈,種種法事,晝夜不息,滿九十日,乃還城內精舍。”以禮拜念誦爲主的種種法事,晝夜不停,同我國宋代以來叢林下的九旬勝會和一些地區的佛誕等節日有類似之處。唐玄宗曾經诏不空誦《仁王經》,代宗“敕百沙門于禁中念誦謂之內道場”,又敕“灌頂道場,選沙門二十七員,爲國長誦《佛頂咒》(《佛祖統紀·祈禱災異》)。朝廷如此提倡,寺僧如何當可想見。《佛祖統紀》卷五十叁在《持誦功深》條下,列舉了從東晉安帝(397—419)到趙宋光宗(1190—1195)曆七百余年道俗念誦佛經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見,提倡課誦,曆史悠久。

  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國佛教流行的地區,普遍諷誦馬鳴所作的贊佛詩歌(《佛所行贊》)。他們認爲該詩字少義多,能使“讀者心悅忘倦”(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贊詠之禮》)。這相當于我國的贊呗念誦。

  我國曹魏陳思王誦讀佛經,“製轉贊七聲旻降曲折之響”,又作《魚山梵》(亦稱《魚山呗》)六章,“纂文製音,傳爲後式”(《法苑珠林》卷叁十六《呗贊篇》)。

  古印度諷誦佛經是奉行的“叁啓”儀製,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贊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然後陳述回向發願。全過程是“節段叁開”,所以叫做叁啓。“經了之時,大衆皆雲蘇婆師多”,“或雲娑婆度”(同前《贊詠之禮》)。這種“叁啓”式的念誦法,就是我國漢地古今法事念誦的基本儀製。舉行任何一堂法事,總是安排先贊(或《香贊》,或《贊偈》等),次文(經咒本文、有關儀文等),末了回向發願(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這種基本形式。只是尾碼的大衆同聲念蘇婆師多或索婆度,在漢地念誦儀裏少見,但也有某些法事的文末稱“善”或“善哉”的。娑婆度就是善哉之意。蘇譯爲妙,婆師多譯爲語,意思是贊歎經文爲微妙語。

  我國的念誦儀製始創于東晉道安,他製僧尼軌範叁則:一曰行香定座上講之法(即講經儀);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課誦齋粥儀);叁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忏法儀)。這叁條對佛教的影響極爲深廣,爲後來各種法事議製的開端。宋明以來寺院逐漸普遍奉行的朝暮課誦,當亦導源于此。

  南朝梁代就有到舍宅爲寺“別營小室,朝夕從僧徒禮誦”的記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釋教部》)。唐百丈懷海“別立禅居”,“合院大衆朝參夕聚”(見《景德傳燈錄》卷六附《禅門規式》)。《大宋僧史略》卷上《別立禅居》條下更引伸說:百丈懷海“有朝參暮請之禮,隨石磐魚爲節度”。元朝廷令百丈山德輝編訂《敕修百丈清規》的《殿鍾》條下載明:“住持朝暮行香時”鳴鍾七下。同書《磬》條下又載:“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值殿者鳴磬,“大衆看誦經咒時”鳴磬。可見禅僧修行,此時已具備朝暮課誦的雛形。在北宋《崇甯清規》和南宋《鹹淳清規》中還屬阙如。不過,後來《朝暮課誦》所定的內容,包括晚課《蒙山施食》在內的大部分,全是宋人分別集、撰而成,這可說明當時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區實行早晚課,只是還不普遍,所以直到宋末的《鹹淳清規》裏還沒有明確的反映。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奉行的範圍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爲所有叢林必修的定課。例如,明通容編《叢林兩序須知》規定:首座“早晚課誦勿失”、書記“早晚隨衆課誦”和監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等等。蓮池的《雲棲共住規約》上集末規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同書附集《學經號次》條下又有“晨昏”定課的規定。清儀潤的《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等更明確了早晚課誦的具體內容,並在《禅堂規約》條下規定“行坐課誦受食出坡等不隨衆者罰”。

  古代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也有課誦的規定,但與我國不盡相同。唐義淨在記述那爛陀寺的禮誦時說:“那爛陀寺人衆殷繁,僧徒數出叁千,造次難爲詳集。寺有八院,房有叁百,但可隨時當處自爲禮誦。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導師,每至哺西(下午叁到五時),巡行禮贊。淨人童子持雜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過,殿殿皆禮。每禮拜時,高聲贊歎,叁頌五頌,響皆遍徹,迄乎日暮,方始言周”(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斯裏蘭卡的“坎第”勝區,當地常常有人于雞鳴時攀跻高峰瞻禮佛迹。

  我國古德定日課于朝暮二時,自有其依據。《二課合解》的作者觀月興慈在敘述古哲爲什麼要建立課誦于早晚時指出:“朝暮不軌,猶良馬無疆”(《重訂二課合解自序》),這是說佛徒朝暮需以課誦來作爲自身的軌範。朝指五更,爲日之始、晝叁時之初,佛徒從鍾聲破夜警醒而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則期思惟以還淨。暮爲日晡,隸屬晝叁時之末,功課禮誦,乃冀覺昏而除昧。所以二時功課之設,成爲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規製。

  二時課文,全屬大乘藏攝。如《楞嚴》、《大悲》等咒,《阿彌陀經》、《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稱念佛號。因此,禮誦課文的人要做到:身體端肅,口出清音,意隨文觀。二課全文,分爲叁個部分:一、早自《楞嚴咒》始,晚從《彌陀經》起,各至稱念佛號、叁菩薩止爲課誦正文。二、在叁菩薩後,早晚各有回向文和叁皈依爲普結回向。叁、每逢朔望等還有二時祝贊等爲祝禱護神。茲依次簡介如下:

  一、課誦正文 早課首先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簡稱《楞嚴咒》。梵語首楞嚴,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咒字前人主張不譯不解,但後來有人指出爲“明”,持咒義爲持明。此咒五會,總名爲《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譯大白)“般怛啰”(譯傘蓋)無上神咒》,是與《楞嚴經》(顯義)相依持的密義。宋、元以來一直盛行,特別是南宋和元兩代,叢林每年于安居結製中定有叁月(農曆四月十叁至七月十叁爲期的楞嚴會製,節日、祝厘、祈禱、薦亡等無不諷誦。所以被定爲日課之首。

  在念《楞嚴咒》之前,還要先誦與此密切關連的阿難贊佛發願偈十八句。依《朝暮課誦》順序:《楞嚴咒》後爲《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但多數叢林不誦《大悲》、《十小》咒,徑由《楞嚴咒》接誦《心經》。

  《心經》,全稱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玄奘譯,流通諷誦,皆用此本。不同的譯本現存的有法月譯題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六種,此外還有已佚譯本,藏、蒙、滿文等譯本,大體與法月譯本相近。本經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即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起》、《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佛說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和功德,本經是其中的撮要單行,以故譯本略去首(序)尾(流通)二分。實爲大部《般若》之中心,該六百卷經義,所以題名叫《心經》。

  《心經》末了,唱頌整個般若部的總題,《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叁稱,接唱“上來現前清淨衆,諷誦楞嚴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結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願國泰民安。連唱念佛贊偈八句,頌揚彌陀因地發願,果圓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後者爲擇英所撰。贊偈接念佛號繞行,歸位後稱叁菩薩,早課正文完畢。

  晚課首先是《佛說阿彌陀經》,又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姚秦鸠摩羅什譯,是淨土宗的主要經典之一。不同譯本有唐玄奘《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等。其主要思想是廣陳極樂依、正莊嚴令人起信,特勸發願求生和持名立行。經後附誦《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即《往生咒》)叁遍。接誦《禮佛大忏悔文》。梵語忏摩,華言悔過。忏悔一詞是華梵結合。忏表消除已往的宿業,悔意不造未來的新愆。忏悔全文爲四個部分所組成:第一“大慈大悲慈衆生”四句偈爲贊禮諸佛;第二從“南無皈依”至“阿彌陀佛”爲皈依叁寶;第叁自“如是等”至“我今皈命禮”爲忏罪陳善;第四由“所有十方世界中”至末了爲發願回向。此文是宋不動依《叁十五佛名禮忏文》整理,前增五十叁佛,尾碼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普賢十大願偈,共成一百零八頂禮,以表願斷一百零八煩惱之意。百零八禮的禮法是:初四句、金剛上師、皈依佛法僧叁句、“我今發心”至“叁菩提”、盡虛空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各一禮,如來十號一禮,八十九佛八十…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