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P8

  ..續本文上一頁九禮,“如是等”至“今皆忏悔”、“今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禮”、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于一塵中塵數佛八句、以諸最勝妙華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諸惡業四句、十方一切諸衆生四句、十方所有世間燈四句、諸佛若欲示涅珣四句、所有禮贊供養福四句、願將以此勝功德十六句各一禮,合滿其數。在唐不空譯的《叁十五佛名禮忏文》卷末附有說明:“右此叁十五佛名並忏悔法,……五天竺國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時禮忏不阙。……”可知禮忏一法很早就是天竺大乘人的常課。我國古人雖把忏悔課文定爲百零八禮,實際除了個人如法禮誦而外,在叢林裏多是跪誦而不禮拜。《忏悔文》後爲《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動修行居處,位屬四川雅州。他認爲諷誦和忏悔而後,就應利及幽冥。所以依據密部教典,集成施食儀文,共十二段,始從“若人欲了知”(《華嚴經》偈),終至回向,加贊偈念佛,稱叁菩薩,晚課正文告竣。

  二、普結回向 大乘佛教的任何禮誦等法事,後面總是隨著回向儀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轉過來(從自己轉向他人、各方,從事相轉向理體等),向給各個方面,類屬發願;往往又與發願文合在一起稱作回向發願文。朝暮課誦在叁菩薩後就是此文。一般叢林之下,早課用引磐跪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即“一者禮敬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又名《十者》。有的叢林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華嚴文》;後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爲衆生發願;再接叁皈依早課畢。晚課在叁菩薩後,也同樣用引磬跪白“十方叁世佛”等《大慈菩薩發願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淨土文》。接著是《警策大衆偈》和《普賢警衆偈》。前者是《出曜經》中敘述佛陀因見叁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偈。後者“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爲叢林念誦儀中采用,北宋《禅苑清規》卷二《念誦》條下采錄此文,以後各種《清規》和《念誦集》也多收錄。晚課最後也與早課一樣,以叁皈依告竣。

  叁、祝禱護神 朝暮課誦,按說到了叁皈,就算結束。但每逢朔望,還有早祝韋馱、晚祝伽藍等舉。自從唐道宣《感通錄》載了南天王部下的韋將軍周行東、南、西叁洲,保護佛教的故事傳出後,佛寺對此頗感興趣,因而後來漸漸形成韋馱的塑像,爲寺院的主要護法神之一,號稱韋馱菩薩。伽藍是梵語,義爲衆僧園,即僧人同修共學和生活的園地。據記載: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護法神保護伽藍;我國陳、隋以來佛教界流傳著關羽歸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藍神裏,後來有了他的塑像。祝韋馱:是在早叁皈後舉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叁稱,《天女咒》叁遍,唱《韋馱贊》。祝伽藍:是在晚叁皈後,儀與祝韋馱同,只是念誦與唱贊的內容更換。一年四節(結夏、解製、冬至、農曆元旦)進行祝聖報國土恩:早課唱《寶鼎》、《聖無量壽光明王咒》,白《大祈禱文》,稱念護國仁王菩薩摩诃薩,接《楞嚴咒》做早課。此時悅衆同監院等一班人出殿門,依次至四聖前做小祈禱。先至韋馱前站班畢,唱“香雲蓋”叁稱,念《天女咒》叁遍,“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叁稱,悅衆白《祈禱文》,唱《韋馱贊》畢。然後依次伽藍、祖師、監齋前,儀同,念誦、白文和唱贊各各更換。

  此外,每逢佛、菩薩、祖師等誕、忌和成道等祝儀;午前殿、堂上供等儀,具如《禅門日課》所載,茲不贅述。

  (王新)

  七 國師

  “國師”是我國曆代封建帝王對于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我國高僧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爲嚆矢。據《佛祖統紀》卷叁十八說,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宮講《涅槃經》,尊爲國師;國師的名稱以此爲始。同時又以沙門法上爲大統(僧官),統治天下僧尼,亦尊爲國師。但從唐法琳的《辯正論》卷叁“(僧)實國師”的記載看來,則在北周時似已有國師的稱號了。

  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十叁述國師稱號的由來說:“自古人君重沙門之德者,必尊其位,異其稱,曰僧錄、僧統、法師、國師。入對不稱臣,登殿賜高座,如是爲得其宜。”因此,後來有些學德兼備的高僧,常被當時帝王尊爲國師。

  不過這種國師的稱號,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史略》卷中《國師》條說:“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內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羅門法,國王封爲國師。內則學通叁藏,兼達五明,舉國皈依,乃彰斯號。”《中阿含經》卷十五《轉輪王經》記刹利頂生王時:國師梵志巡行國界,……這是婆羅門爲國師的例子。又《出叁藏記集》卷十一《诃梨跋摩傳序》記載:佛滅九百年時,有個印度外道論師,想阻止巴連弗王崇敬叁寶,就到摩竭陀國來活動。王即募境內學者說:誰能以辯論折服外道的,當奉爲國師。诃梨跋摩應募而至,折服了這個外道。王及臣民非常高興,即與全國人民奉爲國師。《慈恩傳》卷四也說:印度勝軍論師,學德兼備,摩揭陀王很敬重他,便派特使邀請,立爲國師。

  佛教東傳以後,西域也有國師的稱號。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時,西域車師前部王彌第來訪長安,其國師鸠摩羅跋提同來,獻胡語《大品般若經》一部(《出叁藏記集》卷八《摩诃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又高僧鸠摩炎(即鸠摩羅什之父,他從印度到龜茲,娶其王妹而生羅什),聰明有志節,舍相位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名敬慕,自出郊迎,請爲國師(《出叁藏記集》卷十四《鸠摩羅什傳》)。此外,漢地高僧也有爲當時西域國師的。如隴西高僧法愛,深解經論,兼通術數,爲西域芮芮(亦稱蠕蠕或柔然國)國師,俸以叁千戶(《高僧傳》卷八《法瑗傳》)。

  當中國南北朝時代,由于統治者的需要和支援,許多高僧賴以開展活動,佛教獲得很大的發展。當時許多高僧雖沒有國師的稱號,但受貴族王侯崇信,被稱爲家師、門師等。特別是在北朝,如魏文成帝奉沙門統昙曜以師禮,孝文帝稱呼《成實論》講師道登爲“朕之師”,北涼沮渠蒙遜對于昙無谶,後趙石勒、石虎對于佛圖澄,前秦苻堅對于道安,後秦姚興對于鸠摩羅什等的尊敬,都是相當于國師的禮遇。至北齊文宣帝時,更正式尊稱法常爲國師。元代法洪所撰的《帝師殿碑》(1321)說:“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師,惟其道之所存,不以類也。故趙以佛圖澄爲師,秦以羅什爲師。夫二君之師其人也,以其知足以圖國,言足以興邦,德足以範世,道足以參天地贊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二)。

  南朝陳宣帝,曾以天臺智顗爲菩薩戒師,隋炀帝也同樣以智顗爲菩薩戒師,故有時也號爲國師(《僧史略》卷下)。隋炀帝時之智顗(早親南嶽大師,修法華叁昧,隱居鍾山),炀帝屢诏,請問法要,禮爲國師(《佛祖統紀》卷九)。唐高祖時之智滿,亦有國師的稱號。唐代叁百年間,佛教各宗高僧被尊爲國師的很多。禅宗的神秀,曆武後、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皆號爲國師。嵩山老僧慧安被稱爲老安國師,慧忠被稱爲南陽國師,知玄被稱爲悟達國師,無業被稱爲大達國師。密宗方面,金剛智寂後,谥爲灌頂國師。不空爲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淨土宗有南嶽法照爲代宗時代的國師。華嚴宗的澄觀,于貞元十五年(799)入宮闡說華嚴宗旨,德宗賜以大統清涼國師之號;法藏則被封爲康藏國師。祖琇在《隆興編年》卷十五說:“吾釋之盛,莫盛于唐,凡叁百年間,以道德爲天下宗師者不可悉數。”從以上人物看來,此說是符合事實的。

  五代時期,雖然戰亂不停,但那些割據一方的小國對于高僧的賜號仍見流行,西蜀後主賜無業爲祐聖國師,吳越王以天臺德韶爲國師,南唐以文遂爲國大導師,閩王王審知以鼓山神晏爲興聖國師。

  宋代佛教是禅宗的全盛時代,禅僧獲得賜號者極多,未見有國師的稱號。但日本天臺宗高僧成尋于宋時來訪我國,至開封谒見神宗,神宗賜以善慧大師之號;寂後敕葬于天臺山國清寺建塔,賜題“日本善慧國師之塔”(常盤大定《日本佛教之研究》二百六十四頁)。

  遼代崇信佛教,不少僧徒兼任朝廷高官。《契丹國志》卷八說:“(興宗)尤重浮圖法,僧有正拜叁公、叁師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著名高僧非濁于重熙十八年(1049)爲上京管內都僧錄,清甯二年(1056)晉至檢校太傅太尉,賜純慧大師之號。他的老師就是著名的燕京奉福寺圓融國師。圓融名澄淵,著有《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詳集記》十四卷,《科》叁卷,稱爲燕臺奉福寺特進守太師兼侍中國師圓融大師賜紫沙門(《奉福寺尊勝陀羅尼石幢記》,《遼史拾遺》卷十六)。

  到了金代,國師的名義更見明確。《大金國志》卷叁十六《浮圖》條說:“浮圖之教……在京曰國師,帥府曰僧錄、僧正,列郡曰都綱,具曰維那。……國師,在京之老宿也,威儀如王者師,國主有時而拜。服正紅袈裟,升堂問話講經,與南朝等。”

  元代的國師,兼有政教的權力;由于朝廷過分寵信喇嘛,造成了許多流弊。元史《釋老傳》記當時帝師的權力說:“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帥臣以下,亦必僧俗並用而軍民通攝。于是帝師之命,與诏敕並行于西土。……雖帝後妃主,皆因受戒而爲之膜拜。……其徒怙勢恣睢,日新月盛,氣焰熏灼,延于四方。”世祖忽必烈于中統元年(1260)以帕思巴(1239,一說1235—1280)爲帝師,授以玉印,統釋教。至元六年(1269)奉敕新製蒙古字(亦稱帕思巴文字)成,升號爲帝師DB法王,更受賜玉印。至元十七年(1280)以四十二歲(或雲四十六歲)入寂,帝極哀悼,賜以“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