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開心靈的枷鎖▪P3

  ..續本文上一頁情況很多,學佛的人常自豪得到菩薩保佑,拿著佛的感應,到處爲自己宣揚貼金,而沒想到衆生在最苦的時候,需要挺身而出,給衆生勇氣和力量,幫助別人不只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本來人家好好的,再給一點意義不是很大,只有在人家最需要幫助和最困惑、迷茫、徘徊的時候,你應像風一樣悄悄走近,給他力量、勇氣與鼓舞,這個時候才是真正行菩薩道,給衆生以快樂,這才是慈心。對真正需要幫助的,按一曲流行歌的歌詞講,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度衆生。對修行有感應,是好事要肯定,還需推進一步往上上一臺階。

  第二、 是悲,悲就是當衆生在受苦受難時,內心也滴血流淚。如果看到人家很痛苦的時候,還在幸災樂禍,心存總等到這一天、早該遭報應的思想,說明菩薩行還遠遠不到位。有幸災樂禍的心,就是有我見,就是固執。不論是親人,還是仇人,,只要看他受痛苦,內心有滴血流淚的感受,恨不得此時此刻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全部奉獻給他,說明悲心才起來,這樣的悲心才上路,正如一首詩裏寫的:“萬幻唯汝淚是真,輕淌能濕大千塵”。記得我還在寶光寺上學時,學校組織看了場懲處貪汙犯張青山的電影,雖然張青山是建國後被判死刑的第一個級別較高的罪犯,但犯人最後很是悔恨,看完電影,老師問我有什麼感受,我說電影是假的,老師則告訴我心量還不夠大,並講那人多慘,要灑幾滴同情的眼淚。我們平常灑的多數是痛苦的淚和歡喜的淚,很少有同情的淚,只有當別人的痛苦好像痛在自己的身上時,我們滴血的淚、同情的淚才能生起來,才能想辦法去救度他。在生活中行菩薩道時,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有時看到人家作的事很可惡,這是愚癡所至的,我們要同情他,有責任去愛護他,悲心就是要多灑幾顆同情的淚。

  第叁是喜,就是看到人家有成就的時候,不要生嫉妒心,要有高興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個能人的心態。由于我們內心我慢心沒有放下,總覺得一不留心,他又超過我了,他成了正職,我還是副職,這個家夥又出了風頭,這樣的心常讓自己感到苦惱、壓抑。在生活中,看到人家有成就,我們要認同,要贊歎人家的成就,隨喜也是這個道理,但隨喜很不容易。在南方寺廟大殿裏,都放有功德箱,功德箱有的寫廣種福田,也有的寫隨喜功德,我記得作小和尚時,有人問一位師父隨喜功德是什麼意思,那位師父回答就是往功德箱裏放錢。所以隨喜功德很難做到的,不是菩薩心量隨不起來,有的人不僅不隨喜,看到人家好,心裏還很不平衡,就要去嘀咕、排擠人家。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位中央領導人妻離子散,看到另一位領導人是妻賢子孝,家庭和睦,心裏非常嫉妒,後來硬是把人家給打倒下去了。學佛的人看到人家好,不僅不要嫉妒,而且還要鼓勵人家,想辦法創造條件讓人家好。

  第四是舍,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後,把它忘掉。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生活中是很難的,老想在最難的時候,我幫助過他,現在卻把我給忘掉了,怎麼不帶些東西來看我,來感謝我。這種心理是在索取,你對任何人給他奉獻,而不要去索取,這才叫舍。不要老是想著我那天幫了他,他卻無情無義、恩將仇報。不圖回報,也就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舍只是奉獻,不要圖回報,不要圖感恩。

  慈悲喜舍四個方法用活了,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枷鎖就可以對治掉,四無量心像激光掃描一樣對那些枷鎖一掃,自然就會冰消霧散。簡單地講,慈就是要雪中送炭;悲就是要多灑同情淚;喜就是要認同人家的成就;舍就是只講奉獻,不圖回報。

  2、 四攝法就是布施、受語、利行和同事。布施有淺層次的和深層次的,淺層次的是給人家一些財物,而高層的如法施、無畏施是指當人家恐懼時,給他力量;人家失望時,給他希望,給人家打氣、鼓掌。在生活中行布施,一定要突破心量小的框框,現在乞丐很多,給人家錢時,一般人會考慮是不是在騙自己,其實不論乞丐是真是假,他申手就已是乞丐,布施後不要有後悔、被騙的想法。布施應是心甘情願,不要強迫、勉強,如在功德箱前,人家拿出了五元錢,我就拿出十元錢,這就不是發自內心。成都有句話是,當你幹不情願的事情,就像鈍刀割肉。對那些喜歡問這問那的學佛人,我們應耐心地回答,而不是礙于面子,敷衍了事。我的看法是不要化緣,人家要布施會自然送來,人都是怕化緣的。《西遊記》裏有個故事講,有一天來了個妖怪,妖怪很愛錢,到處搶了不少錢。別人都沒辦法,神仙告狀告到觀音菩薩那裏,觀音菩薩讓神仙去找佛,佛就派孫悟空去,孫悟空也沒招,又向佛報告,佛便派了位小和尚,並給了他一個背包,裏面放了張紙條。小和尚就去了妖怪那裏,並打開包把紙條給了妖怪,紙條上寫著“我想找你化緣”這幾個字,妖怪一看趕緊跑了。這個故事講的是魔鬼都怕化緣,化緣有時會使人痛苦,化緣應讓人心甘情願,讓人主動地去做。

  “愛語”就是要說柔軟、善解人意的話,語言要像春風拂面一樣。當然,愛語與奉承、拍馬屁的話是不一樣的。我去河北豐甯壩上,曾經見過馴馬師拍馬的大腿和馬屁股時的用意,就是讓馬感到舒服,當馬陶醉的時候,就一腳跨上去騎住,說明拍馬是爲了騎馬。對別有用心的好聽話要有所警惕。愛語不是講奉承的話,把黑的說成白的是不對的。愛語是要講善解人意、貼近心理的話,愛語就是平常講話不要大聲張揚,話說重了會傷人家的自尊,說話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利行”就是凡對大衆有利的事都要做,對大衆沒有利益的事堅決不做,比如販賣毒品是不可做的;研究科技項目、解決環保問題這樣的事情要多做。同事,就是與衆生打成一片,但不是混同,如一起搓麻將,一起走私等那不是同事,而是同流合汙。同事是要有共同的心願、共同的事業、共同的目標,我們在坐的共同的心願就是成佛。有時家裏人與自己沒有共同的心願,則要慢慢地引導,要學會當臥底去摸清他們的情況,逐漸引導他們走向共同的目標。

  總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個法門,是菩薩行的准則,按照這四個法門去做,就完全可以消除我見、我慢、我愛。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及四攝法是打開我們心靈的鑰匙,我們要在生活中的在在處處,應事接物、舉心動念等各個方面將這把鑰匙對准自己、解脫自己。要不斷地完善、不斷的升華、不斷地提高,把這個方法掌握好,心靈的枷鎖就會逐漸解除掉。本來枷鎖都是自作的,正如古語所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憂之”。那些東西都是自己找上去的,所以我們應想辦法把那些東西卸下來,心靈的枷鎖被卸下以後將會是一片光明、一片新天地。打開心靈的枷鎖,就要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得自在,就要淨化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放下不是什麼都不管,筷子、碗不能放下,只是讓把筷子上的枷鎖統統放下,放下的是枷鎖,而不是具體的事情。生活中應更加有智慧,讓智慧在生活中發揮作用,我們現在的生命是單一的、個體的,應與大衆融爲一體,要和大家在一條起跑線上。學佛一是要修智慧,二是要修福報,有了這兩條,學佛的道路將會走得很平坦。生活禅倡導的覺悟人生是智慧,奉獻人是福報,生活中缺少哪一個都不行,佛的兩足尊就是具足福德與智慧,所以才功德圓滿。佛經上講:“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四攝法和四無量心就是智慧的體現,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但缺了福報也不行,福德與智慧是同時進行的,不要存有饒幸心理,等是等不來的,大家要好好用功夫。

  今天所講的題目是要落在實處,要打開心靈的枷鎖,首先要認識心靈的現狀,認清我們的心爲什麼會跑、會煩惱、會迷茫。是由于有這些枷鎖造成的,我見、我慢、我愛是這些枷鎖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要想打開這些枷鎖就要行菩薩行。發四無量心和行四攝法是打開枷鎖的工具和方法,解除枷鎖的束縛後,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寬闊,心量更加博大。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使生活處處充滿自在;要淨化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在座的諸位能夠隨時隨地在內心裏如此下功夫,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一定會成功的,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吧!

  

《打開心靈的枷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