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调过来想,下雨时,大女婿的伞卖得好;天晴时小女婿的鞋卖的好。这说明了由于自己的观念放不下,导致在生活、工作与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这些矛盾、人我是非完全是由于固执、不肯改变而引起的。
2、 我慢,是指贡高我慢,用现在话说叫骄傲,就是老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高、比别人了不起,老觉得自己比别人行些,不论是知识的、财富的、名誊的、地位的,甚至学佛方面的都有,而不愿意把自己的谦虚表现出来。我慢有多种,表现在方方面面,有的人本来没多大本事,不怎么会,旁边的同事可能比自己好些,但在谈论时会说他和我也差不多,比我好一点点而已,老怕别人说自己不行。再就是两人职称什么都一样,是平等的,但会觉得别人的本事算什么,我知道的他不知道;还有的是别人比他高出很多,又会觉得别人不就知道那么些东西。反正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点,总要突出自己,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佛的人也是这样的,学佛时间长的就骄傲,让刚学的人听他的,说自己如何如何学得多,越修行慢心越容易出来。有人好像放眼世界人家都不修行,言下之意就我一个人在修行,这种慢心有多大。很多在寺里学佛时间长的人对刚入门的就喝斥,让别人这样、那样。其实人家是来学佛求解脱的,让这么一整,又增加了一层迷茫,弄得很灰心。比如有人在礼佛时,不在前面过,但刚入门的并不知道,学佛时间长的人就会大声喝斥别人真罪恶,结果使别人感到不仅没学什么,还带来了罪恶,晚上会翻来覆去想着自己的罪恶,又多了层心病。我倒认为,走的人没罪过,喝斥别人的人才有罪过,他给别人加了罪过,罪过更大。人家不懂,完全可和颜悦色地去和人家讲清楚。
讲法是要对机,要讲时节因缘,不能强调别人都和自己一样。佛在世时都没达到一样,也不可能达到一样,而是我要向大家学习,才能把我慢的心放下去,不要处处昂首挺胸,突显自己。《坛经》里有个叫法达的出家人,见到六祖顶了一半的礼就抬起了头,六祖便问他平时修习什么?法达讲已念诵《法华经》三千部,六祖就讲:“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中国人讲头是最珍贵的,把所谓最尊贵的东西放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因此,佛教讲要把头放下,五体投地把头与佛的足接触,表示要折服慢心。在法达的思想里,就像他自己讲的,诵了多少遍《法华经》,诵了多少年,而六祖一字不识,向你顶礼不合算。这种我慢的心态非常普遍,就像学佛的人喜欢拿着念珠和人比亮度,意思是自己的功夫深;别人讲一天念五千佛号,自己就要讲每天念二万句佛号;别人讲打坐15分钟,自己就讲每次打一个小时等等,这些都成了骄傲的资本。这些东西只能说明你在用功,但并没有到家,只是在旅途中的人,只代表你走在了前面,并不代表已经成功了,就像六祖对法达讲的是“心迷《法华》转”,而不是“心悟转《法华》”,使得法达的慢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没有一点骄傲。生活中的我慢更是厉害得多,如比穿衣服,什么名牌、质地、式样、价格等等,老要凸显自己的优势;满街上的染发,今天像山,明天又是波浪滚滚,后天再是小辣椒式,弄来弄去不就是个头发。生活中有如此多的束缚,我们的心怎能安定下来?我慢就是骄傲,不愿意放下,总想凸显自己的优势,不管是学佛不学佛,都有这种毛病。我自己也有慢心,比如碰到刚出家的小和尚,就想你才当几天小和尚,我都十多年了,我当小和尚时比你清苦得多。老和人家比,就很麻烦,这种慢心的存在,就让很多很多的东西把心给锁住了,就给障碍住了,内心的结就没法打开。
3、 我爱,这个更是不得了,用现代语言讲就是不愿意奉献。我的亲人、朋友、财产、地位等等,全都是我的,觉得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是我的就不允许别人占有,是我的就舍不得放下,这就是“我爱”的心理。我碰到一位老居士,他说自己念佛都八年了,现在一点感应都没有,也没看到阿弥陀佛来接自己,他还告诉我早、晚课是如何诵经念佛的,我就问他平时都干些什么?他讲他家隔壁有个麻将馆,他有空就去搓两圈。我一听就知道他的功夫肯定是没有到家,我便问他假如阿弥陀佛现就站在你面前,让你和他走,你去不去,他摸摸脑袋,说怎么也得和家里交待一下,我说完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也没有用。我又问他要和家里交待什么,他回答他有个女儿在美国,有张存折在他这儿,不然找不到,还有他的孙子是由他在家里照管,要和佛走了,得先给孙子找个保姆,我就讲这个问题严重了,存款单、孙子等已把你给拴住了,阿弥陀佛来接你都不愿去,难道还有救吗?他改变了想法讲,那我可以去,我说晚了,阿弥陀佛已经走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是我的、朋友的、亲人的,我要天天把守好,当然,并不是说要把家庭、社会、工作这些东西全都不管了,你们要干什么自己干,我就管自己,这样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所谓放下,是要打破那种自私的心理,要打破界限,没有亲与疏、恩与仇之分,要破除自私去爱每一个有情众生。我认识不少老居士,没学佛前在家里做饭、扫地、买菜、接孩子什么都干,学佛后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管,只管自己诵经念佛,家里人看不惯,认为学佛肯定有问题。我便对老居士们讲应比原来做得更好才对,人家喜欢什么就给做什么。学佛后,一定要把家庭处理得好,要放下自私心,容纳一切人,要让一切众生闯入你心里,对一切要关爱,而不是只去爱那几个人。借用俗话讲:赶一只羊是赶,赶一群羊也是赶。我们可以讲,爱几个人是爱,爱天下人也是爱,所以我们要打开心量,去掉“我爱”。
现实生活中,我们任何时候都没有离开我见、我慢、我爱,这些东西就像沉重的枷锁把我们的心给拴住、给束缚住了,使得心量狭隘,举步维艰,到处碰壁,生活没有一点自在与安祥。当我们把内心的枷锁放下后,就已经超越了狭隘、自私、污染的范畴,就已经和佛菩萨宽阔、奉献的心相应了,这样的话,学佛就容易上路。我见、我慢、我爱只是共性,大家都有的,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每一个个体的枷锁表现的形式很多,不是千篇一律,上面讲的仅是总的原则,每个人的我爱、我慢与我见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要反观自心,认识内心有多少枷锁,只有认清之后,才好慢慢地一个个解决。修行是不容易的,就像两军对垒,一会儿这方占上风,,一会儿那方占上风,智慧与枷锁也是如此。有句话讲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是最大的枷锁,把我们给套住了,而超越不出来。修行中智慧是一个阵营,烦恼是另一个阵营,两个阵营对立时,能不能把握得住是最关键的,内心的阵地,不是智慧多,就是烦恼多,就要看我们在智慧上用心,还是在烦恼上用心。
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我见、我慢、我爱这些枷锁的束缚,使得我们的生活在应事接物当中,表现得不和谐、不自在,充满着许多迷茫。我们在生活中一旦有了枷锁后,就很难客观、冷静、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的真相,总是在取舍、分别、计较当中。在明末清初的重庆,出了位弘扬禅法声望很高的破山祖师,参访他的人很多,有一天一个学道的人来到了庙门口,看到一位穿的又脏又烂的老和尚,正坐在那里补衣服,学道的人想大祖师的道场,收这样的人在庙里,有些煞风景。于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位学道人就去了客堂,知客师问他干什么来,他回答是来参访破山祖师,知客师问他是从哪里进到庙里来的,他回答从庙门口进来的,知客师便告诉他祖师就在门口,他就问是门口哪一位,知客师回答是在补衣服的那一位,学道人心又想,这样的人怎么可以作祖师,于是就又去了门口,问那个补衣服的老和尚,听说你是破山祖师,老和尚没答理他,又问了一次,老和尚把针拿出来讲:“此针本是铁造成,一头尖来一头沉,你眼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破山祖师的话意味深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我见、我慢、我爱这些枷锁,就把我们的智慧束缚住了,使得我们只能看到外在的表现,因此我们要记住祖师的话,把束缚我们心灵的枷锁全部放下。
三、 打开心灵的枷锁
佛法是对治众生病的法门,由于我们的内心充满着那么多的阻碍,充满着那么多枷锁,佛就给我们开了两个药方:一是菩萨的四无量心;二是四摄法。我们在生活中能很好地实践这两个药方,心灵的枷锁就会迎刃而解。
1、 四无量心:我们的心由于有枷锁,变得狭隘、自私和污染,菩萨的心则是无量的,是广阔、圆满、奉献和清净的,把佛法拿来就是要开启我们的心灵枷锁,开启智慧之门,四无量心由慈、悲、喜、舍四部分组成。
第一、 慈,令众生欢喜,就是令佛欢喜,当众生在最困惑、迷茫的时候,我们给他鼓励、给他力量与希望,这就是慈的表现,要勇于承担众生的担子。我们往往在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我曾经在成都碰到了一位很知名的北京居士,他在庙里住了有几天,有辆车要去峨眉山,他就想乘车去拜普贤王菩萨,便找到知客师,知客师告诉他,可以搭乘那辆车,但需带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在车上诵,他虽不知道为什么,出于对知客师的信心,就按他讲的做了。车上有几个人是去旅游的,一路天南海北地聊天,他一路上就诵着《普贤行愿品》。快到峨眉山的夹江县境内,有一座坡度很大的大桥,突然从桥上有辆拖拉机冲了下来,寺里的车子还没有来的及刹车就被拖拉机给撞到了桥下,车上几个人虽没亡命的,但伤势都很严重,有断胳膊少腿的,唯有那位居士只是摔破了眼镜,身上一点没有受伤,,去医院检查也是好好的。他回成都就特别得意,逢人便讲自己诵《普贤行愿品》一点伤都没有。后也和我讲了,我就补一句说,要是我,就不愿讲这件事,要讲的话就加上如果受伤的是自己就好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
《打开心灵的枷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