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開心靈的枷鎖▪P2

  ..續本文上一頁點,調過來想,下雨時,大女婿的傘賣得好;天晴時小女婿的鞋賣的好。這說明了由于自己的觀念放不下,導致在生活、工作與人際關系中處處碰壁,這些矛盾、人我是非完全是由于固執、不肯改變而引起的。

  2、 我慢,是指貢高我慢,用現在話說叫驕傲,就是老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比別人高、比別人了不起,老覺得自己比別人行些,不論是知識的、財富的、名謄的、地位的,甚至學佛方面的都有,而不願意把自己的謙虛表現出來。我慢有多種,表現在方方面面,有的人本來沒多大本事,不怎麼會,旁邊的同事可能比自己好些,但在談論時會說他和我也差不多,比我好一點點而已,老怕別人說自己不行。再就是兩人職稱什麼都一樣,是平等的,但會覺得別人的本事算什麼,我知道的他不知道;還有的是別人比他高出很多,又會覺得別人不就知道那麼些東西。反正總是以自己爲中心,不願意承認別人的優點,總要突出自己,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學佛的人也是這樣的,學佛時間長的就驕傲,讓剛學的人聽他的,說自己如何如何學得多,越修行慢心越容易出來。有人好像放眼世界人家都不修行,言下之意就我一個人在修行,這種慢心有多大。很多在寺裏學佛時間長的人對剛入門的就喝斥,讓別人這樣、那樣。其實人家是來學佛求解脫的,讓這麼一整,又增加了一層迷茫,弄得很灰心。比如有人在禮佛時,不在前面過,但剛入門的並不知道,學佛時間長的人就會大聲喝斥別人真罪惡,結果使別人感到不僅沒學什麼,還帶來了罪惡,晚上會翻來覆去想著自己的罪惡,又多了層心病。我倒認爲,走的人沒罪過,喝斥別人的人才有罪過,他給別人加了罪過,罪過更大。人家不懂,完全可和顔悅色地去和人家講清楚。

  講法是要對機,要講時節因緣,不能強調別人都和自己一樣。佛在世時都沒達到一樣,也不可能達到一樣,而是我要向大家學習,才能把我慢的心放下去,不要處處昂首挺胸,突顯自己。《壇經》裏有個叫法達的出家人,見到六祖頂了一半的禮就擡起了頭,六祖便問他平時修習什麼?法達講已念誦《法華經》叁千部,六祖就講:“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中國人講頭是最珍貴的,把所謂最尊貴的東西放下,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因此,佛教講要把頭放下,五體投地把頭與佛的足接觸,表示要折服慢心。在法達的思想裏,就像他自己講的,誦了多少遍《法華經》,誦了多少年,而六祖一字不識,向你頂禮不合算。這種我慢的心態非常普遍,就像學佛的人喜歡拿著念珠和人比亮度,意思是自己的功夫深;別人講一天念五千佛號,自己就要講每天念二萬句佛號;別人講打坐15分鍾,自己就講每次打一個小時等等,這些都成了驕傲的資本。這些東西只能說明你在用功,但並沒有到家,只是在旅途中的人,只代表你走在了前面,並不代表已經成功了,就像六祖對法達講的是“心迷《法華》轉”,而不是“心悟轉《法華》”,使得法達的慢心一下子就沈了下去,沒有一點驕傲。生活中的我慢更是厲害得多,如比穿衣服,什麼名牌、質地、式樣、價格等等,老要凸顯自己的優勢;滿街上的染發,今天像山,明天又是波浪滾滾,後天再是小辣椒式,弄來弄去不就是個頭發。生活中有如此多的束縛,我們的心怎能安定下來?我慢就是驕傲,不願意放下,總想凸顯自己的優勢,不管是學佛不學佛,都有這種毛病。我自己也有慢心,比如碰到剛出家的小和尚,就想你才當幾天小和尚,我都十多年了,我當小和尚時比你清苦得多。老和人家比,就很麻煩,這種慢心的存在,就讓很多很多的東西把心給鎖住了,就給障礙住了,內心的結就沒法打開。

  3、 我愛,這個更是不得了,用現代語言講就是不願意奉獻。我的親人、朋友、財産、地位等等,全都是我的,覺得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是我的就不允許別人占有,是我的就舍不得放下,這就是“我愛”的心理。我碰到一位老居士,他說自己念佛都八年了,現在一點感應都沒有,也沒看到阿彌陀佛來接自己,他還告訴我早、晚課是如何誦經念佛的,我就問他平時都幹些什麼?他講他家隔壁有個麻將館,他有空就去搓兩圈。我一聽就知道他的功夫肯定是沒有到家,我便問他假如阿彌陀佛現就站在你面前,讓你和他走,你去不去,他摸摸腦袋,說怎麼也得和家裏交待一下,我說完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也沒有用。我又問他要和家裏交待什麼,他回答他有個女兒在美國,有張存折在他這兒,不然找不到,還有他的孫子是由他在家裏照管,要和佛走了,得先給孫子找個保姆,我就講這個問題嚴重了,存款單、孫子等已把你給拴住了,阿彌陀佛來接你都不願去,難道還有救嗎?他改變了想法講,那我可以去,我說晚了,阿彌陀佛已經走了。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是我的、朋友的、親人的,我要天天把守好,當然,並不是說要把家庭、社會、工作這些東西全都不管了,你們要幹什麼自己幹,我就管自己,這樣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所謂放下,是要打破那種自私的心理,要打破界限,沒有親與疏、恩與仇之分,要破除自私去愛每一個有情衆生。我認識不少老居士,沒學佛前在家裏做飯、掃地、買菜、接孩子什麼都幹,學佛後家裏的事情什麼都不管,只管自己誦經念佛,家裏人看不慣,認爲學佛肯定有問題。我便對老居士們講應比原來做得更好才對,人家喜歡什麼就給做什麼。學佛後,一定要把家庭處理得好,要放下自私心,容納一切人,要讓一切衆生闖入你心裏,對一切要關愛,而不是只去愛那幾個人。借用俗話講:趕一只羊是趕,趕一群羊也是趕。我們可以講,愛幾個人是愛,愛天下人也是愛,所以我們要打開心量,去掉“我愛”。

  現實生活中,我們任何時候都沒有離開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東西就像沈重的枷鎖把我們的心給拴住、給束縛住了,使得心量狹隘,舉步維艱,到處碰壁,生活沒有一點自在與安祥。當我們把內心的枷鎖放下後,就已經超越了狹隘、自私、汙染的範疇,就已經和佛菩薩寬闊、奉獻的心相應了,這樣的話,學佛就容易上路。我見、我慢、我愛只是共性,大家都有的,當然也不會完全一樣,每一個個體的枷鎖表現的形式很多,不是千篇一律,上面講的僅是總的原則,每個人的我愛、我慢與我見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要反觀自心,認識內心有多少枷鎖,只有認清之後,才好慢慢地一個個解決。修行是不容易的,就像兩軍對壘,一會兒這方占上風,,一會兒那方占上風,智慧與枷鎖也是如此。有句話講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自己是最大的枷鎖,把我們給套住了,而超越不出來。修行中智慧是一個陣營,煩惱是另一個陣營,兩個陣營對立時,能不能把握得住是最關鍵的,內心的陣地,不是智慧多,就是煩惱多,就要看我們在智慧上用心,還是在煩惱上用心。

  人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有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枷鎖的束縛,使得我們的生活在應事接物當中,表現得不和諧、不自在,充滿著許多迷茫。我們在生活中一旦有了枷鎖後,就很難客觀、冷靜、全面、整體地認識事物的真相,總是在取舍、分別、計較當中。在明末清初的重慶,出了位弘揚禅法聲望很高的破山祖師,參訪他的人很多,有一天一個學道的人來到了廟門口,看到一位穿的又髒又爛的老和尚,正坐在那裏補衣服,學道的人想大祖師的道場,收這樣的人在廟裏,有些煞風景。于是懷著這樣的心情,這位學道人就去了客堂,知客師問他幹什麼來,他回答是來參訪破山祖師,知客師問他是從哪裏進到廟裏來的,他回答從廟門口進來的,知客師便告訴他祖師就在門口,他就問是門口哪一位,知客師回答是在補衣服的那一位,學道人心又想,這樣的人怎麼可以作祖師,于是就又去了門口,問那個補衣服的老和尚,聽說你是破山祖師,老和尚沒答理他,又問了一次,老和尚把針拿出來講:“此針本是鐵造成,一頭尖來一頭沈,你眼長在屁股上,只認衣冠不認人”。破山祖師的話意味深長,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了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枷鎖,就把我們的智慧束縛住了,使得我們只能看到外在的表現,因此我們要記住祖師的話,把束縛我們心靈的枷鎖全部放下。

  叁、 打開心靈的枷鎖

  佛法是對治衆生病的法門,由于我們的內心充滿著那麼多的阻礙,充滿著那麼多枷鎖,佛就給我們開了兩個藥方:一是菩薩的四無量心;二是四攝法。我們在生活中能很好地實踐這兩個藥方,心靈的枷鎖就會迎刃而解。

  1、 四無量心:我們的心由于有枷鎖,變得狹隘、自私和汙染,菩薩的心則是無量的,是廣闊、圓滿、奉獻和清淨的,把佛法拿來就是要開啓我們的心靈枷鎖,開啓智慧之門,四無量心由慈、悲、喜、舍四部分組成。

  第一、 慈,令衆生歡喜,就是令佛歡喜,當衆生在最困惑、迷茫的時候,我們給他鼓勵、給他力量與希望,這就是慈的表現,要勇于承擔衆生的擔子。我們往往在生活中不是這樣的,我曾經在成都碰到了一位很知名的北京居士,他在廟裏住了有幾天,有輛車要去峨眉山,他就想乘車去拜普賢王菩薩,便找到知客師,知客師告訴他,可以搭乘那輛車,但需帶上《普賢菩薩行願品》在車上誦,他雖不知道爲什麼,出于對知客師的信心,就按他講的做了。車上有幾個人是去旅遊的,一路天南海北地聊天,他一路上就誦著《普賢行願品》。快到峨眉山的夾江縣境內,有一座坡度很大的大橋,突然從橋上有輛拖拉機沖了下來,寺裏的車子還沒有來的及刹車就被拖拉機給撞到了橋下,車上幾個人雖沒亡命的,但傷勢都很嚴重,有斷胳膊少腿的,唯有那位居士只是摔破了眼鏡,身上一點沒有受傷,,去醫院檢查也是好好的。他回成都就特別得意,逢人便講自己誦《普賢行願品》一點傷都沒有。後也和我講了,我就補一句說,要是我,就不願講這件事,要講的話就加上如果受傷的是自己就好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

《打開心靈的枷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