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
王日休居士撰
王爲正居士整理
凡例(按凡例是在書的開頭,說明它的內容、要旨和編輯體例的文字。)
一 前言
今人見古版書,往往興趣缺缺,致將寶藏當面錯過。古大德對龍舒淨土文,多有贊歎,宋、元、明皆有善知識發心重刻,其中元朝重刻,木板竟刻出舍利,故將此書重新打字排版,加上注音,希望此一版本,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不致錯過此千古奇書。
二 所用藏經簡稱
凡例及注中,中華大藏經簡稱中華藏,卍字藏經簡稱卍續藏,乾隆大藏經簡稱龍藏,注中凡中華藏及卍續藏二處經文相同之文簡稱二藏原文。另香港佛經流通處出版之龍舒淨土文單行本簡稱香港本。
叁 校對藏經之主從
龍舒增廣淨土文系錄自中華藏第二輯中,卍續藏中也有收錄,然因中華藏中之第二輯,系影印嘉興續藏經,而嘉興續藏經年代較早,故校對時以中華藏爲主,以卍續藏爲輔。中華藏與卍續藏,臺北市中央圖書館皆有收藏,有興趣之讀者可至該館借閱參考。
四 經文取舍
校對時,二藏經文中,若有難以取舍;或疑中華藏有誤,卍續藏較可取者,另注于後,若卍續藏疑有誤,中華藏較可取者,不另注出。若二藏原文雖同,但仍覺文意不屬者,則參考香港本之文改之。凡有改動,必于該文句下。注出中華藏原文及改動之根據。
五 新注
此次排版所加之注,皆以按字冒之,以別于經文中原有之小注。
六 異體字或古字
異體字或古字如鐵及鐵,皆依康熙字典取電腦字集中有之同字或今字代之。除所取之字與二藏原文之一所用相同者之外,皆于該文句下,注出原字。若原字無同字可代,或爲電腦字集中所無者,則于注中描述該字之寫法,如曜字系左側從日部右側上羽下隹,不另造字。且于後文再取代時,不再注出。不另造一電腦外字集,則此檔案任何電腦皆可讀出,不會有讀不到字的情形,將有利于電腦文字檔案之交換流通。
七 流通
本電腦檔案經多次逐字校對,歡迎免費索取流通,若有錯誤,懇請連絡印刷廠或直接來電指正,以便于再版時更正,功德無量。
排版者王爲正 電話:(0二)六00-一四一0。
龍舒淨土文序(按由序內文知。此序是元朝呂大夫作。重刻付印。木版竟刻出舍利,請看此序。)
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淨土者。不可以不信也。淨土乃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種種殊勝莊嚴。阿彌陀經載之詳矣。阿彌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衆生願生彼國者。一稱其名隨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命終氣絕之後。令他人稱念十聲。謂之十念。何益于事。卻不知于平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念念不離西方淨土。念念願見彼佛彌陀。直至命終。不差不亂。蓮臺上品決定化生。五濁惡世更不再入。但闡提之流不信有之(按闡提者,一闡提之略。華言信不具。不成佛之義。)。被惡業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獄如箭射。誠可憫也。譬如遐邦絕域之人。居處服食不異禽獸。安知有中國富貴快樂。一旦或有語之者。鹹以爲妄。其中乃至一人。聽而信之。念慕中國。大厭彼土。願身殁而生焉。今生中國之人。豈無若輩乎。此世界中豈無遐邦絕域乎。既有南瞻部洲便有西方淨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間哉。舍此生彼亦理之常。烏得而不信。諸佛無妄語。佛語不誤人。先賢達士及禅門宗師亦多修淨土。惟龍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現前臨終明白。淨土之歸無疑矣。自利利他又作淨土文十叁卷。引叁教經書爲證。方便利益開導後人。可謂一念萬年。歲久板翳不任披閱。吾侄元益遜齊。自號康廬穩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來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道。饑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釋諸經。印施饒益。修行淨業。惟己自知。紛紛盆盎中。見此古罍洗余甚嘉之。宜其鹹稱爲善人君子也。發心重爲刊梓。欲壽其傳。願一切衆生悉歸淨土。刊至第四卷第九第十板。鐵筆有礙。出舍利叁顆。嵌罅深隱。光彩璀璨(按二藏原文璀璨二字左側皆從火部)。衆驚異焉。此皆阿彌陀佛悲智示現。龍舒居士願力不泯。吾侄信心堅固所致。謂佛法無靈驗。西方無方無淨土。可乎。
舊板重刊。善緣圓滿。諸仁者切忌莫于紙上板上作背向兩般錯會。雖然本性彌陀惟心淨土豈欺我耶籲。仁智之見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語也。于是乎書。 延祐叁年(元佑叁年系元朝仁宗時代合西元一叁一六年。)。歲
次丙辰中秋日。同修淨土信士。奉訓大夫。前江淮等處。財賦都總府副總管(卍續藏管作官。)古壽呂師 說書于浔陽寓舍之信堂。
龍舒淨土文序(按由前呂大夫序知。此序系元朝呂元益所作)
淨土之說乃超脫輪回捷徑。龍舒居士著爲成書。廣行流布。蓋欲勉人以必爲。要人以必至。其用心誠非淺淺。凡欲披閱。須詳味其言。谛思其義。若大概涉獵過目(二藏原文概木部在既下方,不在左側)殆亦徒然。苟爲他事所汩或覺心意稍懈。姑置少時。然後再觀。則庶無遺意。否則非但意義不相屬而信心亦無自而起。茲如其無用。望轉施信士。勿徒束之高閣。庶不負龍舒居士之用心。而予區區锓木之勤。殆亦不虛設矣。呂元益書。
重刊龍舒淨土文序(按此明朝重刻之序。中華藏所無。特錄自卍續藏。供讀者參考。)
如來設教之不同也。兼但對帶。顯密偏圓。叁乘五行。隨自隨他。種種差別。功高易進。念佛爲先。在凡具惑用叁觀智顯本性佛法。智祖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見。此觀佛叁昧之正訣。具眼者能之。若夫稱唱瞻禮。讀誦持戒。皆淨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雖登臺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趣無坐而階不退則一也。有宋王龍舒作淨土文並附錄總十叁卷。嘉禾僧卺。點校厘爲十二卷。漏澤件誦特刊行之。終日念心終日念佛。介爾有心。叁千具足。心想彼境。複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心。然後般若德顯。解脫德彰。法身德圓。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即此論功不在禹下 時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醜(按成化系明憲宗年號。辛醜年系西元一四八一年)佛成道日鄞江南溪秋月序
林居士俠庵序
阿彌陀佛于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衆生。有一願雲。若有衆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衆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故淨土法門乃超脫輪回之捷徑。倘能與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臨終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龍舒居士著成此書。曲盡婆心。勸人修行念佛。語意懇切。循循善誘。蓋欲勉人以必爲。要人以必至。其愛人之心。可謂懇且切矣。普願讀者詳味其言。谛思其義。息心實求其益。發菩提心。生真信願。勇猛精進。持佛聖號。求生西方。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如願往生極樂世界。庶不辜負龍舒居士勸人念佛之婆心焉。 戊戌年元旦日林俠庵頓首敬勸
盧陵李氏夢記
彥弼。乾道癸巳(按道系南宋孝宗年號,癸巳年系西元一一七叁年)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彥弼亦病。粥藥不進。至十九日早夢一人褐衣。神貌清臞(按二藏原文臞從病字之部首。不從月部)以手撫摩彥弼肢體。而呼彥弼。令速起。彥弼惕然問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龍舒也。彥弼因告以疾病。雖欲支持。莫能。將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記省阙仲雅教汝捷徑否。彥弼曰。然。每日持誦阿彌陀佛不辍。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寤。索粥食之。病果隨愈。後見龍舒畫像。俨然如夢中見者。彥弼稔聞居士潛通六藝。尤精于易。誨人不倦。所至學者輻湊(按輻湊喻密集。)謝君以靜逸堂待之。戶外之展常滿。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其教。不久回雲。居士夜來講書罷。如常持誦禮佛。至叁鼓。忽厲聲念阿彌陀佛數聲雲。佛來接我:言訖立化。是夕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傳爲勝異。識與不識。鹹來瞻敬。恨不款奉談塵。而重惜焉。居士未示寂滅前叁日。遍囑諸人。勉進道業。有此後不複再見之語。初十日訪趙公省幹。借淨室雲。道業辦。去時好。乃書日課積計九百十二萬五百。貼于壁。億。自非根性融明。達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彥弼一病垂死。棺椁衣衾。已陳于前。荷居士陰賜拯接。遂獲平愈。可謂生死骨肉者矣。或日夢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誣也。抑知居士悲願甚深。功欲及人。雖在常寂光中。不忘念力。其勸修淨土成佛之緣。可不勉勵而進哉。謹刻公像。並著感應事迹。用廣其傳。非敢飾辭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載之。伏冀見聞敬信。同沾利益。王神昭著。實證斯言(按二藏原文實作是)。公姓王。名日休。字虛中。號龍舒居士雲。是歲下元廬陵李彥弼謹記
旴江 聶允迪 跋
居士平昔以淨土之說。懇切勸人。嘗盤桓于鄉裏。允迪于是時年方二十余。適預計偕東上五未知有佛法。弗獲識公面。迨犬馬之齒至叁十。連嬰災患。殊覺人生沈淪于煩惱大苦海中。渺無邊岸。遂一意祖襲居士之說。爲超脫計。如是者才叁數年。居士遂立化于廬陵郡。郡之人皆繪像以事之。蓋乾道癸巳之正月也(按乾道系南宋孝宗年號,癸巳年系西元一一七叁年)。後五年丁酉歲(按丁酉年系西元一一七七年)先兄知府兵部被檄較試廬陵。得所刻本以歸。允迪恐此一段奇事。久之湮沒。無以傳遠。遂刻諸石。置城北報恩寺之阿彌殿(按二藏原文置作置)。今此願施居士所著淨土文一萬帙。辄複以居士慈相及丞相周益公而下贊述附于卷首。皆襲廬陵刻本也。庶幾見者聞者。增益信心。勉疆精進。則西方淨土誠不難到。
嘉泰癸亥(按嘉泰系南宋甯宗年號,癸亥年系西元一二0叁年)。文林郎。新監湖廣總領所。襄陽府。戶部大軍倉旴江。聶允迪。合十指爪稽首謹跋
允迪舊常見初機參禅人。但知…
《龍舒增廣淨土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