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下)▪P2

  ..續本文上一頁當中就會生發出彼此的爭鬥來,此結不是彼結,彼結不是此結,如此不能停息,如果如來把這六個結一並解除,那麼,沒有了結也就沒有了此結彼結的爭鬥,第一個結都沒有了,怎麼會有第六個結的存在呢?如來說:我所說的六根解脫一根亦無的道理也是這樣。從極遠極遠的無始以來,你的清淨本心忽然就生出了無明妄亂的知見,知見妄亂生發就擾亂了清淨真心,如此妄亂知見相生相續不能停息,勞慮轉深就會去持取心外塵物,由此就生發出種種塵物相狀來。猶如把眼睛瞪定虛空,直視很久煩勞轉深,就會在湛明虛空中無端看見亂花狂飛。其實,世問一切山河大地,以至于生死、涅槃等等,都與眼勞轉深無端生出狂花飛舞的情形是一樣的。

  阿難言。此勞同結。雲何解除。

  阿難說:這種情形和結的情形是一樣的,怎麼才能解除呢?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複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雲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于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于結心。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绾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複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得無生忍。

  如來用手把打結的華巾牽扯到左邊,問阿難:這樣能不能解結?阿難回答:不能,世尊。如來又把打結的華巾牽扯到右邊,問阿難上這樣能解開嗎?阿難回答:世尊,不能解開。如來告訴阿難:我把華巾向左或向右拉,都不能解開結,你想想辦法,怎樣才能把結解開呢?阿難告訴如來:世尊啊!應當從結的中心解,結才可以散開。如來說:說得對,要把結解開,一定要從結的中心去解才行,阿難,我所說的法是從因緣生出的,但是,不是取自世間因緣和合的粗相,而是取自微細的因緣,並不從外境而起。如來佛發物闡明世間染法和世間淨法,知道各有本己的因,各隨所攀的緣而生。但是世間法以業、識會藏著有漏的種子爲因,以宿世所造之善惡業爲緣,出世間法以自性本具無漏種子爲因,以今生所修善法爲緣。如來的智慧可以了知如恒河沙數一樣多的世界之外下的一滴雨的數量,知道松樹爲什麼是直的,荊棘爲什麼是彎曲的,鹄鳥爲什麼是白色的,烏鴉爲什麼是黑色的等。所以,阿難,你要隨自己的心意選擇一種根來修證,一種根修得圓通,解開根結,那麼一切妄想生滅塵相自然去盡,而妙真如本性不顯面前又待何時?阿難,我再問你,這條華巾結了六個結,可以同時將他們解開嗎?阿難回答:不能,世尊。這些結本來是依次挽上的,現在還須依次解開才行。這六個結雖然打在一起,成爲一體,但是打結是依次而行的,解結時怎麼能夠同時解開呢?如來說:解開六根的結也是。根結解開之初,可獲得離塵除垢根塵消盡的人空,空性本元圓明,所以獲得人空後,還要解結直至得到法空,解脫了法執,得獲法空不爲法縛時,還要解結直至得到俱空不生,生滅既滅,得到寂滅現前的圓明。這就是菩薩從正定正覺之中得以超入的無生法忍的境界,根結解盡,妙心已悟,佛眼已開,能見諸法無生無滅且能安忍不動心。

  阿難及諸大衆。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複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複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阿難和法會中大衆得到佛的明示,一時慧覺圓滿,對解脫根塵的道理都明白了,再沒什麼疑惑。于是,他們合掌頂禮佛足並對佛說:現在我們身心暢然舒坦,快樂而無垩礙,但雖然我們悟解了六根解脫一根亦無的道理,卻仍沒有了達圓通的根本,所以,不知如阿選擇六根得以一門深入修證。世尊啊!我們在生死苦海之中飄流不定,多少劫以來都如孤兒一樣,淪落于六道輪回之中,沒有得到護持,想不到今日得到佛的天倫護持,猶如失乳嬰兒又回到慈母的懷抱,得到佛的法乳的營養啊!我們願借這個機會,成就修證之道,如果今日我們承領了如來宣示的微妙密法而不去實行,反而將此密法同于我們未悟時的迷疑,那麼,這就如同沒有聽聞如來演法一樣。懇請佛再降大慈悲心,賜予我們秘密嚴淨的佛法,成就如來給我們的最後開示。說完這話,阿難和大衆五體投地,頂禮佛足,退回座位,期待著佛于冥冥之中授予他們的秘嚴佛法。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

  這時候,如來對法會中各位大菩薩和各位無漏阿羅漢說:你們各位大菩薩和無漏阿羅漢,在我佛法中已經證得無學果位,我問你們,你們最初發心,依因地心修行並已悟解了十八界之圓通,那麼,哪一個法門最能圓通,從哪一個法門入手,最能方便證入正等正覺的叁摩地?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于佛音聲。悟明四谛。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于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爲上。

  這時,嬌陳那等五位比丘從座位上站起,頂禮佛足對如來說:我們在鹿苑和雞園修道時,窺見如來最初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如來爲我們五位比丘說法,我們聆聽到佛的聲音,而悟解了苦、集、滅、道四谛法門。當時佛問我們明白了沒有,我們都完全理解了,如來就授印我們,稱阿若多,即最初解的意思,聲音真性微妙而遍在法界,所以,我以聲音爲本修因證得阿羅漢果位。佛問哪個法門最爲圓通,依照我們所修證的,以聲音爲最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于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

  優波尼沙陀從座位站起,頂禮佛足對如來佛說:我也曾親見佛最初成道的情形,佛教示我修不淨觀,觀人死後身軀的不淨相,從而生起厭離色塵之心,覺悟到一初色性終歸于白骨微塵與虛空。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空、色無二差別。因此得以修證無學阿羅漢果。佛授印我名爲尼沙陀,即是色性空的意思。虛妄色塵既然已經滅盡,自性妙色自然微妙而遍在法界,于是我們從觀想色相證得阿羅漢果位。佛問哪個法門最爲圓通,依我的修證,以色因爲最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

  香嚴童子從座位上站起,頂禮佛足,對如來佛說:如來教導我審谛觀察一切有爲相,于是我告別如來,居處靜室養晦自修,看到衆比丘燒起沈水香,香氣靜靜襲入我的鼻子,我靜觀香氣,其既不是從木頭上來,也不是從空而來,不是從煙來,也不是從人來,它竟然是無所而來,無所而去,一時我悟解到當體是空,由此,心意消亡,根塵滅盡,成就了無漏阿羅漢果。如來授印我以香光莊嚴的名號。虛妄香氣塵相既然已經倏然而滅,那妙香自然是微妙而遍在法界,所以我是從觀想香氣而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佛問哪個法門最爲圓通,依我的修證,以香嚴爲最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爲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于會中爲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爲上。

  藥王、藥上二位法王子以及同來法會的眷屬五百梵天從座位上站起,頂禮佛足,對佛說:從無數劫時間以來,我們就在世間做良醫,口中嘗遍了這娑婆世界裏草、木、金、石等種種藥性,可爲藥的多達十萬八千種。所以我們遍知它們的苦、酸、堿、淡、甜、辣的味道,以及它們的種種配伍參和的功效,知道它們的藥性是冷是熱,知道它們哪些有毒,哪些無毒。自從跟隨如來學法以來,更知道了藥的味性,既非空,亦非有,既不是因舌根舌識而有,也離不開舌根舌識。詳審細察之下,辨明了味因無體性,無所來,是虛妄味塵,于是開悟成就了無漏之學,承蒙如來授印我們兄弟兩人以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的名號,現在法會中爲法王子,所以,我們是因觀見味塵而悟覺妙明真性,從而證得到菩薩果位的。佛問哪個法門最爲圓通,依我們的修證,以味因爲最上。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可畏可愛的業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