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ter">同 上
法句經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叁)
黃謹良
雙要品(一)~ 婆羅門品(二六)
二六
四一二
泰國大藏經小部經第二
巴利語本
法句經/故事集
民國八十五年(西元一九九六)
周金言
雙要品(一)~ 婆羅門品(二六)
二六
四二叁
斯裏蘭卡達摩難陀編著
巴利語本
關于本經的譯者維只難,乃天竺沙門,生卒年未詳。家中原本世奉拜火教,崇火祀以爲最上之法,後受一沙門影響,乃舍所學而皈依佛。師深究叁藏,尤精四阿含。吳.黃武叁年,偕竺將炎攜《法句經》本同至武昌,二人遂在支謙的協助下譯出本經。竺將炎後來又于黃龍二年(西元二叁○),在揚都爲孫權譯出《叁摩竭經》、《佛醫經》(與支謙共譯)各一卷。
支謙名越,號恭明,可說是叁國時代的譯經大師。其先世本是月支人,他的祖父法度在東漢靈帝時,率領國人數百東來歸化,支謙即生在中國。支謙早年受業于支谶的弟子支亮,頗通達大乘教理。漢獻帝末年,隨族人避難至武昌,更入建業,一直到吳廢帝亮建興年中(西元二五二~二五叁),專以譯經爲務。他搜集了各種原本與譯本,未譯的補譯,已譯的訂正。所譯典籍,泛涉大小乘經律,其中重要的譯典包括:《維摩诘經》二卷、《大明度無極經》四卷、《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等。特別是對支谶的重要譯本,如《道行》、《首楞嚴》等,著意加以重譯,使文體一變而爲簡潔流利。其譯文的特色是純用意譯,又曾爲他自譯的《了本生死經》作注,爲經注的最早之作。以上是本經相關譯者簡介 32。
五、結語
《法句》,是部派佛教所重視,最普遍流行的偈頌集之一。也「可說是佛說感興語(優陀那)的最早集成,因而法藏及說一切有部,就稱《法句》爲『優陀那』;『優陀那』更被沿用爲一切偈頌集的通稱。」33
盡管各部派傳誦的《法句》或有出入,但大家一致相信「一切邬陀南頌,皆是佛說」,不過類編不同、組織不同而已。據印順導師的研考,叁十九品本是依二十六品本,而又受到叁十叁品本的重大影響(如前所述)。其成立的先後,則應爲二十六品本,叁十叁品本,叁十九品本;不可想象由五百偈、七百偈,而九百偈的次第擴編34。這提供了我們關于《法句》的結集傳誦,更爲完整的面貌,值得我們感恩!
導師在〈(南傳)法句序〉中說得好:
一切佛法,同源于釋尊的身教語教。在後後的流傳中,或重于句義的集理,或重于微言的發揮;或甯阙無濫的偏于保守,或適應無方而富于進取;或局而不通,或濫而不純:這才因時因地而成爲衆多的學派。現存的一切佛教,一切聖典,都染有部派的色彩,現代的佛教(學)者,應該兼收並蓄,從比較的研考中,了解他的共通性與差別性。從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理解教義的進展,停滯或低落。這才能更完整更精確的體解佛意,才更能適應這無常流變的世間。如執一爲是,或自稱原始,或自譽爲究竟,自是非他,這于世界佛教的前途,將是一重可怕的陰影!35
我嘗講一個譬喻故事來反諷這種自是非他的心態,且說一位不良于行的老師,爲了不讓兩位學生因爭相侍候而起阋牆,遂令二生各自照護其左右腿。學長負責左腿,學弟負責右腿,兩人皆克盡己職,極力想博得老師歡心,不時地就問老師,自己照顧得如何?爲師者當然只有嘉勉一番,以示鼓勵了!但凡夫的爭勝心是十分可怕的,同學倆誰都想要勝過對方在師長心中的地位。一日,學弟起了惡心,竟趁著學長不在的時候,將老師的左腿打斷了。心裏正得意著:這下學長可沒得表現了吧!果然學長回來之後大爲光火,他心知肚明這一定是學弟搞的鬼──不過,他可不是痛惜老師的腿被打斷了哦!瞋恨心一起,恰如燎原的野火,哪還顧得了痛得氣息奄奄的師長?便也拿了根鐵錘,將老師的右腿硬生生地打斷了!同門學友共诤,到頭來,倒楣的不就是教養他們的師長嗎?
同理,世界叁大系統的佛教(北傳、南傳、藏傳),若不能捐棄宗派門戶之見,截長補短、互重互尊,而只是在嘴皮上作工夫,彼此攻讦、互揭瘡疤,受到傷害的,不正是佛教本身?輸掉的,不正是信衆之于佛教的信心嗎?一切佛法,同源而異流,現存的一切經典、學說,克實而言,已不複當時佛說的原始面貌──即使真是佛當時所說,也必有其時地人之因應需要。現今的佛學研究者與佛法奉行者,誠應如印順導師所慈示的:從比較中去抉發釋尊教法的真義,及佛法之所以適應世間之道,這才能使佛法曆久彌新,永爲世間明燈。
本經的講述,即嘗試以同本異譯,乃至不同時代、不同譯者的诠釋對比,期使偈頌的真義明白的顯發出來。同一偈頌,或者甲本句意隱晦不明,乙本卻簡潔明了;或者偈頌本身無法探知句義,透過譬喻因緣的了解,即能體得佛說此偈的意涵。截至目前爲止,在學術研究上,除了日本學者丹生實憲所著《法句經對照研究──法句經 發展成立史研究》而外,似乎還未有人用這種版本比較的方式來講說本經,惟願這種方式能夠降低因爲語文或時空的隔礙,所造成對于頌意的錯解,是所殷盼!
注釋:
1.法雲文教協會之前身爲妙心寺佛教法雲慈善會,成立于 1987 年 7 月;1990 年起,更名爲臺南法雲文教協會。
2.黃忏華,〈法句經談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1),頁181。
3.《出叁藏記集》卷七(大正55.49下~50上)。
4.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頁811。
5.《印順.呂澄佛學辭典》,頁 877 (引自《呂澄佛學論著選集》(二),頁 657 )。
6.《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五),頁2947a。
7.同3(大正55.50上)。
8.了參譯《南傳法句》,凡例頁1,《妙心叢書》(二)。
9.同5。
10.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頁104。
11.同10。
12.《長阿含經》卷四(大正1.25上)。
13.《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2.83下)。
14.《中阿含經》卷七(大正1.467上)。
15.同13(大正2.84中)。
16. 印順導師,《華雨香雲》,頁214。
17.同4。
18.同3(大正55.49下)。
19.同7。
20.同4,頁813。
21.同7。
22.同16,頁216。
23.同20。
24.《出曜經序》(大正4.609中)。
25.《大毗婆沙論》卷一(大正27.1中)。
26.同4,頁815。
27.同2,頁186~189。
28.同2,頁189。
29.同4,頁815。
30.同2,頁190。
31.同4,頁815~816。
3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二),頁 489。《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叁),頁13 33~1334。
33.同4,頁816~817。
34.同4,頁817。
35.同16,頁217。
《法句經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