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句譬喻经》四卷。这是《法句》的解说──叙事由与释颂义,但偈颂不全,仅一九七偈,推论可能是译者的略译本,与上述三十九品本的《法句经》,应属同一部类。
再者,为姚秦皇初五至六年(西元三九八~三九九),罽宾僧伽跋澄执梵本,竺佛念译出的《出曜经》三○卷,约九三○偈;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出曜」,即「阿波陀耶」(譬喻)的义译。所解说的法句偈,「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24现存经本有三十四品,乃将(四)「不放逸品」,误分为「不放逸」与「放逸」二品。
最后,是宋太宗(西元九九○顷)时,天竺三藏明教大师天息灾所译出的《法集要颂经》(「法优陀那」的义译)四卷。这是纯粹的偈颂集,与《出曜经》同属三十三品本。《大毗婆沙论》卷一说:「一切邬陀南颂,皆是佛说。谓佛世尊,于处处方邑,为种种有情,随宜宣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25可见这三十三品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大德法救所撰集。据印顺导师所考据:法救尊者是《法句》的扩编者,而非创编者。支谦所传的「九百偈本」,指的应该就是说一切有部诵本;但现存三十九品本的《法句经》,题为法救所撰,应是传译者的误传26。说一切有部诵本,系以梵语所写成的,现有梵语本存在。
也有学者将《法句经》类分为巴利文系与梵文系二者。前者,《法句经》与《法句譬喻经》属之;后者,《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属之27。至于铜鍱部所传的巴利语本,为二十六品本,共四二三偈,编入《小部》第二种;另有佛音撰集的《法句经注》,计出二九九种譬喻28。一九五三年,太虚大师的学生了参法师,根据巴利语本译为文言文《南传法句》。一九七三年,净海法师译为白话文《真理的语言》。之后,又有黄谨良居士的翻译(一九九三年南投:大林静舍出版);最近(一九九六年),周金言居士又据达摩难陀上座所编着,英译本之《法句经/故事集》,译为白话文的法句偈颂与因缘集。
西藏译本,也属三十三品本,名为《优陀那品》,乃偈颂集29。另有智铠所撰的《优陀那品注解》,叙说《优陀那品》的因缘30。又,西元一八九二年在于阗附近,发见以佉卢虱咤文写成的古写本, 是为犍陀罗语本。这一诵本,印顺导师推认为另一系部派的诵本31。以下,便依现存各《法句》译本译出之时间先后,试为列表比对:
经 名
| 译 出 年 代
| 译 者
| 卷数
| 品 名
| 品数
| 偈 颂 数
| 传 诵 部 派
|
法句经
| 吴.黄武三年
(西元二二四)
| 维只难
竺将炎
支 谦
| 二
| 无常品(一)~吉祥品(三九)
| 三九
| 七五二
| 二六品为分别说系;增补之一三品为 说一切有部所传
|
法 句
譬喻经
| 西晋惠帝末年
(西元三○五顷)
| 法 炬
法 立
| 四
| 无常品(一)~ 吉祥品(三九)
| 三九
| 一九七
| 同 上
|
出曜经
| 姚秦皇初五~六年(西元三九八~三九九)
| 僧伽跋澄竺佛念
| 三十
| 无常品(一)~梵志品(三三)
| 三三
| 九三○
| 说一切有部所传法救撰集
|
法 集
要颂经
| 宋太宗
(西元九九○顷)
| 天息灾
| 四
| 无常品(一)~梵志品(三三)
| 三三
| 九三○.五(实九二四.五)
| 同 上
|
南 传
法 句
| 民国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
| 了 参
| 双要品(一)~婆罗门品(二六)
| 二六
| 四二三
| 铜鍱部巴利语本
| |
真 理
的语言
| 民国六十二年(西元一九七三)
| 净 海
| 双要品(一)~ 婆罗门品(二六)
| 二六
| 四二三
| 《法句经讲记(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句经讲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