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內心有了罪惡感或郁悶難解,就上教堂告解,反正上帝會替我們贖罪嘛!贖了罪,就可以再繼續去吃喝玩樂了!這就是我的報告內容。』……
這個小故事的確反映了某部分人的生活寫實,在他們的價值觀裏,生命本就應當如此的,燈紅酒綠、夜夜笙歌,把酒言歡、不亦快哉!但盡管呼朋引伴、嘻笑作樂,也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吧!彼時,就只剩下自己站在空曠的舞臺上,與自己對話,這場戲,又如何繼續演下去!難道就此沈沈睡去,只待一覺醒來,再找另一批人來填滿自己的舞臺嗎!這可是我們所要的生命?
生命何其短促呢!怎禁得起我們這般浪擲!請珍惜自己吧!不要再把時間耗費在無意義的言語和作爲上;而當好好把握,及時止惡修善!也請珍惜別人吧!也當積極地助人止惡修善,令彼向于善淨提升;這不僅他人得到利益安樂,自己也在助他的同時,得到利益安樂!
3.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壽壽中賢
長,音(冢)tiong2地拱切
笃誠的「信」心,乃是一個學佛修道,希求斷惑證「真」之「人」,首先必須具備的(「長」,列爲首位之意)。依著對于佛法僧叁寶真誠的仰信,時刻憶「念」思惟所聞「法」義,並用之如法修行,以改正自己的短處,充實自己的長處,則不僅所到「所住」止之處,皆得現法「安」樂;及至身壞命終,亦將獲得來世的安樂。倘使依此人天善法而向解脫道勝進,則因圓果滿之時,便可得嘗究竟解脫之樂。
親「近」佛法,而又能依教奉行「者」,他的內心因爲得到法喜的滋潤,所以其「意」念必「得」淨化而增「上」。若能長時以法持身修心,既擁有「智」慧又得長「壽」,這樣的長壽,對自、對他才饒具意義,而堪稱長「壽」者之「中」的「賢」者。
可歎絕大多數人庸庸碌碌的一生,所追求的不外物欲、財富與事功,而甚少開發自己的心靈,探討生命的課題。即使是佛教徒,亦多偏重念佛、打坐,或持咒、護摩等儀軌行持,而較忽略法義的熏修行踐。一旦年紀老大,很多見解都定了型,習氣個性也已然牢固、不堪動移,別說對于新事物、新觀念(這裏所謂的『新』,是指迥異于自己既成的觀念、舊有的能力而言)的學習,感到興趣缺缺了;即使對于現有的一切,亦越來越覺力不從心!
眼見身上各部分的『零件』慢慢地老舊、故障,此身再不像從前一般活力十足了,做起事來,總覺缺少那麼一股熱誠和幹勁。而曾經擁有的一切,榮耀、權力、地位,也似乎漸漸地轉移到年輕的一輩;感覺自己的雙手是漸漸空了,自己的生命也漸漸變得空虛蒼白,想來真是心有未甘哪!
于是,只好拼命地抓住些什麼、留住些什麼,好向自己、向別人宣示自己的存在,與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有的人于是抓住(丈夫)妻兒子女,企圖將他們緊緊地『綁』在身邊,以專屬于自己;有的人則霸住職位權柄不放,以滿足自己發號施令的宰配欲;有的人則牢牢地守住財富,以便繼續在自己的金錢王國裏稱王稱帝……。
但,緊抓住這些,是否就能叫自己安心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爲恐懼往往伴隨著擁有而生;在享受擁有的歡悅之際,必然地也懷抱著失去的恐懼,這世間有什麼可以爲我們永遠停駐的呢!
但,是否因爲如此,我們就該沮喪地不再作爲,拒絕擁有呢?不!只要能夠透析一切諸行皆由緣起,而善觀一切因緣的起落生滅,那末,我們既可以得,也可以失;既可以成,也可以敗;既受得掌聲,也受得噓聲;既堪得起功成名就,亦耐得住默默無聞。得失毀譽之心既泯,那外在的一切,就如同花開花落、雲卷雲舒之于我心一般;何妨就此放手一搏,好好地勇猛精進,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呢!我想,這樣的「念(緣起)法」,才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所住」皆「安」的!
健康而長壽,是一般人所希求的,能夠如此固然值得歡喜;但一個有智慧又有德行的長者,應該更能贏得衆人的尊重吧!最起碼,自己就很能夠得到受用。否則,雖長壽而愚癡、頑固、沒有修養,這樣的長壽,恐怕只會換來後生晚輩的唾罵!我們在〈無常品〉中也說過,生命的價值,並不在乎其長短久暫,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用心的活過、努力的貢獻過!所以,請把握學習能力佳、反省能力強的青壯年,好好地來修習佛法,好好地來成就一番自利利人的事業!
4.信能得道法致滅度
從聞得智所到有明
5.信能度淵攝爲船師
精進除苦慧到彼岸
6.士有信行爲聖所譽
樂無爲者一切縛解
7.信之與戒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從是脫淵
得,音(德)tek4地激切
致,音(智)ti3地記切
到,音(倒)t3地告切
淵,音(焉)ian1英堅切
攝,音【澀】siap4時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船,音(旋)soan5時權切
除,音(廚)tu5地渠切
岸,音(雁)gan7語限切
士,音(祀)su7時遽切
譽,音【有】u7英遽切
樂,音【藕】ngau7
縛,音(服)hok8喜獨切
與,音(予)u2英矩切
恚,音(惠)hui7喜跪切
有了對佛法的淨「信」,始「能」深入法奧,解行相資,而「得」證無上「道」果。因爲依于淨信,才能在佛「法」的修學中,製斷一切惡、廣修一切善、滌淨一切塵勞,而終獲「致」貪瞋癡等煩惱永「滅」無余的寂靜涅槃,「度」脫衆苦。但在達此境地之前,還須「從」善知識,聽「聞」正法,更要依法如理思惟,如法而切實修行,方能「得」到真實「智」慧。有了智慧去抉擇取舍,行所當行、止所當止,那末,「所到」之處必「有」光「明」常相伴隨。
有了對佛法的淨「信」,始「能」超越生死的瀑流,「度」過黑暗的深「淵」。因爲依淨信心而修定「攝」意,才堪作「爲」己心的「船師」,善能駕禦這紛動惱亂的心。依淨信心而「精進」地止惡防非、造福興善、自淨其意,才能「除」滅衆「苦」,不複生死。依淨信心而聞、思、修習般若智「慧」,才能達「到」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
「士」夫(男子之通稱,以代一切人)「有」了對佛法的淨「信」心,而依法修學,若更能應用于身、口、意叁業的躬「行」實踐,則必恒「爲」賢「聖所」贊「譽」。因爲一個好「樂」追求寂滅「無爲」的真理「者」,必會勇于面對自我,挑戰自己的煩惱性習,擴充自己的智慧慈悲,終而達致一「切」纏「縛」自「解」的寂滅涅槃。
有了對佛法的淨「信」,並以「之與戒」行德行並修,「慧」學「意」(定)學齊習,定「能」發爲精進的努力,以之端正自己的身語意叁業「行」。勇「健」的大丈「夫」依此而行,終將「度」越那貪「恚」癡的煩惱流,「從是」解「脫」生死衆苦的深「淵」!
釋尊之所以宣講以上四首偈頌,是由于以下的這段因緣:
佛世,在舍衛國的東南,有條大江,江水既深,江面又廣,在離江岸不遠之處,住有五百余戶人家。這些人家自給自足,連價值觀念都自成一格,鹹未聽聞過什麼道德操守,與度世解脫之行。他們生性頑強,又以欺詐別人的錢財爲務,貪求己利、爲所欲爲,只求自己稱心快意,而絲毫不顧別人的死活。
大悲大智的釋尊,不忍衆生愚癡受苦,所以常常就念及有哪些衆生合該得度,即便前去教化度脫他們。這五百余戶人家因爲宿世的善根成熟,得度的因緣已屆,因此釋尊便來到他們居住的江邊,坐一棵樹下,意欲化度他們。
村民們見了釋尊的色身莊嚴,光相奇特,莫不驚歎折服而肅然起敬,于是紛紛來到座前,或跪拜或作揖爲禮,向釋尊問訊起居。釋尊便令他們卻坐一旁,以爲他們宣說真理法義。但是這群以欺騙訛詐爲能事的村民聽了,卻絲毫不能信受釋尊所言。因爲他們早習慣于詨詐不實、松懈散漫,可憐連真理的語言,一進了他們的耳根,都被染汙而予否定。
幸好釋尊有的是方便善巧,于是便化作一人,自大江的南岸涉水走來。說也奇怪,那麼深的江水,他竟能足踏江上,一路走來,而江水也不過才淹沒他的足踝而已。他就這麼輕松自在地踏水過江,來到佛前,稽首作禮。這些村民們,這下可開了眼界,只見他們一個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的,不知彼等是何方神聖?
乃便開口問化人說:『我們的祖先從遠古以來,就定居在這江邊,不過可從來沒聽說過有人可以踏江而行的。你到底是何許人,身懷何種道術,竟能足踏江上而不被淹沒?請快些將這其中的秘密告訴我們吧!』
化人答言:『其實我只是江南的一介愚直之人,因爲聽聞佛世尊住止在此,我急于聽到佛說的法音,遂至南岸邊,希望能夠渡江到這裏來。不料那裏並沒有渡船可以過江,所以我才問了在岸邊的人,看江水是淺是深?是他們告訴我水深及踝,不妨涉水而過,我信了他們的話,方才這麼一路踏水過來的,並非有什麼神奇的異術。』
釋尊聽了化人所說,便贊譽他:『說得好啊!說得好啊!懷著谛實的淨信,尚且可度過生死的深淵,以達涅槃的彼岸,何況是那寬僅數裏的江水呢?相形之下,也就一點都不足爲奇了!』接著,釋尊就爲他們再說偈言:
「信能度淵,攝爲船師,
精進除苦,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爲聖所譽,
樂無爲者,一切縛解。
信能得道,法致滅度,
從聞得智,所到有明。
信之與戒,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從是脫淵。」
村民們聽了釋尊所說法偈,又見到了笃信的真實例證,一時心開意解、信心堅固,因而皆受五戒,成爲佛的在家弟子。並從此依佛教說,信受奉行,進而普世弘揚。(待續)
【注釋】:
1.印順導師,《學佛叁要》頁88。
2.同注1。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四(大正10.72中)。
4.《大智度論》卷一引經(大正25.63中)。
5.《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大正44.48中)。
6.依《法集要頌經》〈正信品第十〉雲:「信慚戒布施,上士譽此法,斯道明智說,得生于天界。」(大正4.782上)《出曜經》〈信品第十一〉雲:「信慚戒意財,是法雅士譽,斯道明智說,如是升天世。」(大正4.672上)故本偈第二句采大正藏的「是法雅士譽」,而不取宋元明本的「是法雅意譽」。
7.《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大正9.58中)。
《法句經講記(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