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6.19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十六)
释传道主讲
〈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壹﹑释品题
笃信品者立道之根
果于见正行不回顾
笃,音(督)tok4地谷切
于,音(于)u5英渠切
本品「笃信品」,说明真诚纯净的信心,是建「立」学佛修「道之」完整历程(信、解、行、证)的「根」本。「果」能因「于」理解深刻、知「见正」确,而引生笃诚的信心,则必能策发实践的愿欲,精进力「行不回顾」。
印顺导师在〈信心及其修学〉一文中也说:『胜解』──深刻而有力的理解──『为信因』;『乐欲』──希求实现的恳切欲求──『为信果』。『信心』即『在这深刻的理解与恳切的欲求中显出;是从理智所引起,而又能策发意欲的。』1
再进一步说,佛法的『信』,是以『心净』为其体性的,『这是真挚而纯洁的好感与景慕;这是使内心归于安定澄净的心力,所以说如水清珠的能清浊水一样。信心一起,心地纯洁而安定,没有疑惑,于三宝充满了崇仰的真诚。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必然的要求从自己的实践中去实现佛法。』2所以,佛法的信仰,不单是与理智合一,而还是与解行相顾、证理攸关的。
大凡世间事业或学问的成就,尚且必须具足信心,全力以赴,乃能克竟其功,更遑论是如此甚深佛法的修学!所以在学佛的始终历程──信、解、行、证之中,信是为首的,也是最终的(证信,证净);佛法的无边功德,都由信心中来,因此才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3。相传释尊在初成佛道之时,有感于所悟真理之深奥难懂,恐怕不易为此五浊恶世之驽钝众生所信受,遂发出『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4之慨叹,而有不拟说法、疾入涅槃的打算!由此,即可确知信心之于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信心,不是抽离现实的空泛理念,也不是空中楼阁式的自我催眠!而是对吾人所服膺之信仰、所投入之事业、所研究之学问,乃至所追寻之理想的一种确定、一分坚持。是这一分确定和坚持,支持着我们,努力不懈、顺逆不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所以佛法才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5。
但一般凡夫众生的信心,却犹如朝露,尽管晶莹剔透,可是禁不得风吹、耐不住日晒,而就在风吹日晒中,轻易地失去了踪影。别说遇到大顺大逆了,一点小小的顺境,都可以令自己迷失忘形!而一点小小的挫折,亦足以令自己万念俱灰!这就是我们凡夫浮泛的、无根的小信、浅信!
真正的笃信,是禁得起风雨的考验,与顺逆的淬炼的。一如铁块,必得经过一番水里来、火里去,一冷一热、反复交替的锤炼,始能锻造而成钢!信心的从生起到成就,亦同于此!最初,是在真诚的仰信中,激起自己解行的愿欲;继之,又从所理解的法义中,强化自己的信心;从笃行中,验证所理解的法义。
这之间,我们可能因为宿世熏习的善根慧力,现生师友的提携,及个己不断的努力,而日有所进;也可能因为一个个的差别因缘,或者解行的不能合一,而停滞,甚或退失道心。然可以肯定的是:在通过事行的勘验之后,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更深入了!对日常的行践更积极了!行而有得于心的内容,也更丰富了!于是在信、解、行、证的还复历程中,一层一层地深入法海、体悟法要,终而离系解脱、圆成佛道!这一切,即由『信』始!──唯有诚净的笃信,方可摆脱犹疑不决等向上升进的障碍,而「行不回顾」。
贰、释颂义及因缘
1.信惭戒意财 是法雅士誉6
斯到明智说 如是升天世
惭,音(谗)chham5出谈切
士,音(祀)su7时遽切
誉,音【有】u7英遽切
如能兼具「信」财、「惭」愧财、「戒」财、「意」财(依《法集要颂经》,则为「布施」),这种种的资粮法「财」:首先,依于纯洁的信心,与『崇重贤善,轻拒暴恶』的道德自觉──惭愧心,而修习戒行德性、止恶行善。再随分随力、欢喜布施,修习慈定、净化自心。能依「是」(此)「法」而修行,即具足做一名世间正人君子的基本条件,得获贤人「雅士」的称「誉」。
此(「斯」)修学佛法的正常「道」,不为余人说,而只为贤「明」有理「智」的人宣「说」。因为唯有明智之人,才能闻法而依教信受奉行,「如是」即得生于人间或报「升天」上的来「世」善果。
2.愚不修天行 亦不誉布施
信施助善者 从是到彼安
愚,音【牛】gu5语渠切
誉,音【有】u7英遽切
「愚」痴之人,因内心久为悭贪、嫉妒、犹疑等无明烦恼所障覆,识见浅薄,所以只重眼前私利,而不知广植福田,「不修」人「天」诸善「行」(布施、持戒、慈定)。不但他自己鲜有惠施之心,「亦不」赞「誉」别人的乐善「布施」;吝于造善因、结善缘,当然只有生生世世在苦恼,而福报浇薄的轮回中生死死生,无有出期。
反之,一位深明因果事理,相「信」布「施」持戒等诸功德,不但自己广集诸善,而又能帮「助」他人力行「善」法「者」,随其所造的善业成熟,来世即得生于人天,受诸福乐。若在此人天善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熏修三学八正道等出世法门,则得「从是(此)」生死流转的世间出离,「到」达「彼」岸的「安」隐涅槃!
※ ※ ※ ※ ※
一般人总将布施定义为金钱财物的施与,殊不知布施的真义,实为奉献与服务,而不止限于物质的外财施。如身体、生命的施舍,即包括在布施的范围(内财施)。
除此,还有法施与无畏施:如以自己所体解的佛法来化育众生,助其离恶向善、回缚向脱;或者以知识、技能来教导众生,使其离无知而长识见、离钝拙而趋智巧,均称为法施。如若众生遭逢不可抗力的天灾地变,或受恶王(恶法)、盗贼迫害之时,能够挺身而协助他、保护他,使其免于恐惧、要胁、蹂躏、不安,此即称为无畏施。
所以布施的内容,可以是物质,可以是体力,可以是修养,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任何众生需要,而真能助其获得实益者。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7。可见即使是一个慈悲同情的眼神,都可以让一个陷于苦境的众生,得到无比的慰藉!这即是一种无形无声,而却意义重大的布施!
不过有些人可不是如此!他们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以『白眼』睥睨众生,仿佛人人与他(她)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这不仅自己的内心长时处于不平衡的恼害之中,连带地,也使周遭的善意怯步、氛围淡漠,无形中加深了人际的疏离与自我的孤立,其实对自己而言,就犹如雪上加霜一般。但愚痴众生之所以为愚痴众生,就在于挣脱不出旧有的牢笼、自囚的枷锁,而反复地在恶性循环中与自己冲突,与周遭的一切冲突!
此时,也就更加凸显克己的德行,是多么的重要了!能够做到不管内心的负面情绪如何酦酵,而始终不迁怒于人,不以之做为伤害别人的借口,且依旧如分地克尽己责,这便算是难能可贵的了!所以现代社会不再专重个人的智商(IQ),而更重视其情绪管理能力(EQ情绪智商),以及挫折容忍力(AQ逆境智商)。一个人唯其能够真正地克制自己,那末,才可能摒除私欲,而实现利他。这克己以利他的德行,不论就佛法的修学,或现实人间的和乐善生而言,无疑是比有形的布施更为可贵的善行!
有很多人误以为信仰宗教或亲近道场,就一定要捐钱布施。其实布施除了培植福报,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治我们的悭贪,来达到助他离苦得乐,乃至转凡成圣的终极目标。所以,布施切记要随分随力,因应对方需要,如法而施,才不会造成别人的困扰与自己的负担。
不过,大多数人是情胜于法的,所以往往在对方凌厉的人情攻势之下,不辨真伪、不究法理,而一味捐输。这才造成佛教界动辄开山辟地,营宇立寺,以建构一个台湾最大,或者亚洲最大,甚至世界最大的某山某寺自期;而实则留下了滥垦滥建、破坏生态、滥用社会资源、过度奢靡浮华的历史骂名!这一点,佛教徒的盲目布施,要担负很大的责任和因果!
请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切记啊!切勿为自身的名闻利养着想而建寺,切勿为教团的扩张着想而建寺,更切勿假利世度生之名而建寺!而应该为了正法的弘扬,为了信众的需要和利益,方始发心去从事、去护持,这才不致辜负佛恩,成为佛教的罪人!
这是佛教徒滥情布施的一例,不过悭吝成性,『拔一毫以利天下而不为』的,可也大有人在。这种人非但自己不肯布施、不愿服务;见到别人布施、别人服务,还要语带讥嫌地笑人家是傻子、是凯子!他宁可自己吃到撑死,吃到拉肚子都没关系,就是不肯将多余的东西布施与人。这种悭贪相,令我不禁想起一首打油诗来,诗云:『何期今日与君逢,夹菜与人大不同,象箸飞来忙似箭,忽忽猴形盘覆空。』这用来描绘众生的贪吃相,的确是入木三分啊!
深深觉得,一个人的价值观,其实决定了他面对生命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些人别说要他修生天行了,恐怕连做人的道理,他都不怎么喜欢!而向来便是随兴所至,放纵自我。说好话、做好事,没他的分;破坏生事,他倒在行!
还记得有一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浮世绘故事说:在英国的某一所大学,他们新闻系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通常都要被分派到不同的乡镇,各自就当地文化的特色,写出一篇实地采访报导。其中有一位同学还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到系上缴交报告,教授就好奇地问他:『怎么?才一个星期不到,就写完报告了?』
『是啊!我看了看,对于每个地区的特色,就已差不多了然于胸,所以提早完成了报告。我观察过,每一个地区或许有其区域文化的不同,但更有其共同的特色,如各地都有医院,有学校,有饭店,有酒家,还有教堂。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不离这些,总是吃喝玩乐、纵情享受;一旦纵乐过度,生了病,就找医院看医生…
《法句经讲记(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