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十六)

  ◎1997.6.19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十六)

  釋傳道主講

  〈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壹﹑釋品題

  笃信品者立道之根

  果于見正行不回顧

  笃,音(督)tok4地谷切

  于,音(于)u5英渠切

  本品「笃信品」,說明真誠純淨的信心,是建「立」學佛修「道之」完整曆程(信、解、行、證)的「根」本。「果」能因「于」理解深刻、知「見正」確,而引生笃誠的信心,則必能策發實踐的願欲,精進力「行不回顧」。

  印順導師在〈信心及其修學〉一文中也說:『勝解』──深刻而有力的理解──『爲信因』;『樂欲』──希求實現的懇切欲求──『爲信果』。『信心』即『在這深刻的理解與懇切的欲求中顯出;是從理智所引起,而又能策發意欲的。』1

  再進一步說,佛法的『信』,是以『心淨』爲其體性的,『這是真摯而純潔的好感與景慕;這是使內心歸于安定澄淨的心力,所以說如水清珠的能清濁水一樣。信心一起,心地純潔而安定,沒有疑惑,于叁寶充滿了崇仰的真誠。由于見得真,信得切,必然的要求從自己的實踐中去實現佛法。』2所以,佛法的信仰,不單是與理智合一,而還是與解行相顧、證理攸關的。

  大凡世間事業或學問的成就,尚且必須具足信心,全力以赴,乃能克竟其功,更遑論是如此甚深佛法的修學!所以在學佛的始終曆程──信、解、行、證之中,信是爲首的,也是最終的(證信,證淨);佛法的無邊功德,都由信心中來,因此才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3。相傳釋尊在初成佛道之時,有感于所悟真理之深奧難懂,恐怕不易爲此五濁惡世之驽鈍衆生所信受,遂發出『我此甚深法,無信雲何解』4之慨歎,而有不擬說法、疾入涅槃的打算!由此,即可確知信心之于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信心,不是抽離現實的空泛理念,也不是空中樓閣式的自我催眠!而是對吾人所服膺之信仰、所投入之事業、所研究之學問,乃至所追尋之理想的一種確定、一分堅持。是這一分確定和堅持,支持著我們,努力不懈、順逆不移地向著既定的目標前行,所以佛法才說:『信爲欲依,欲爲勤依』5。

  但一般凡夫衆生的信心,卻猶如朝露,盡管晶瑩剔透,可是禁不得風吹、耐不住日曬,而就在風吹日曬中,輕易地失去了蹤影。別說遇到大順大逆了,一點小小的順境,都可以令自己迷失忘形!而一點小小的挫折,亦足以令自己萬念俱灰!這就是我們凡夫浮泛的、無根的小信、淺信!

  真正的笃信,是禁得起風雨的考驗,與順逆的淬煉的。一如鐵塊,必得經過一番水裏來、火裏去,一冷一熱、反複交替的錘煉,始能鍛造而成鋼!信心的從生起到成就,亦同于此!最初,是在真誠的仰信中,激起自己解行的願欲;繼之,又從所理解的法義中,強化自己的信心;從笃行中,驗證所理解的法義。

  這之間,我們可能因爲宿世熏習的善根慧力,現生師友的提攜,及個己不斷的努力,而日有所進;也可能因爲一個個的差別因緣,或者解行的不能合一,而停滯,甚或退失道心。然可以肯定的是:在通過事行的勘驗之後,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加深了!對道理的理解更深入了!對日常的行踐更積極了!行而有得于心的內容,也更豐富了!于是在信、解、行、證的還複曆程中,一層一層地深入法海、體悟法要,終而離系解脫、圓成佛道!這一切,即由『信』始!──唯有誠淨的笃信,方可擺脫猶疑不決等向上升進的障礙,而「行不回顧」。

  貳、釋頌義及因緣

  1.信慚戒意財 是法雅士譽6

  斯到明智說 如是升天世

  慚,音(讒)chham5出談切

  士,音(祀)su7時遽切

  譽,音【有】u7英遽切

  如能兼具「信」財、「慚」愧財、「戒」財、「意」財(依《法集要頌經》,則爲「布施」),這種種的資糧法「財」:首先,依于純潔的信心,與『崇重賢善,輕拒暴惡』的道德自覺──慚愧心,而修習戒行德性、止惡行善。再隨分隨力、歡喜布施,修習慈定、淨化自心。能依「是」(此)「法」而修行,即具足做一名世間正人君子的基本條件,得獲賢人「雅士」的稱「譽」。

  此(「斯」)修學佛法的正常「道」,不爲余人說,而只爲賢「明」有理「智」的人宣「說」。因爲唯有明智之人,才能聞法而依教信受奉行,「如是」即得生于人間或報「升天」上的來「世」善果。

  2.愚不修天行 亦不譽布施 

  信施助善者 從是到彼安

  愚,音【牛】gu5語渠切

  譽,音【有】u7英遽切

  「愚」癡之人,因內心久爲悭貪、嫉妒、猶疑等無明煩惱所障覆,識見淺薄,所以只重眼前私利,而不知廣植福田,「不修」人「天」諸善「行」(布施、持戒、慈定)。不但他自己鮮有惠施之心,「亦不」贊「譽」別人的樂善「布施」;吝于造善因、結善緣,當然只有生生世世在苦惱,而福報澆薄的輪回中生死死生,無有出期。

  反之,一位深明因果事理,相「信」布「施」持戒等諸功德,不但自己廣集諸善,而又能幫「助」他人力行「善」法「者」,隨其所造的善業成熟,來世即得生于人天,受諸福樂。若在此人天善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熏修叁學八正道等出世法門,則得「從是(此)」生死流轉的世間出離,「到」達「彼」岸的「安」隱涅槃!

  ※  ※  ※  ※  ※  

  一般人總將布施定義爲金錢財物的施與,殊不知布施的真義,實爲奉獻與服務,而不止限于物質的外財施。如身體、生命的施舍,即包括在布施的範圍(內財施)。

  除此,還有法施與無畏施:如以自己所體解的佛法來化育衆生,助其離惡向善、回縛向脫;或者以知識、技能來教導衆生,使其離無知而長識見、離鈍拙而趨智巧,均稱爲法施。如若衆生遭逢不可抗力的天災地變,或受惡王(惡法)、盜賊迫害之時,能夠挺身而協助他、保護他,使其免于恐懼、要脅、蹂躏、不安,此即稱爲無畏施。

  所以布施的內容,可以是物質,可以是體力,可以是修養,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任何衆生需要,而真能助其獲得實益者。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7。可見即使是一個慈悲同情的眼神,都可以讓一個陷于苦境的衆生,得到無比的慰藉!這即是一種無形無聲,而卻意義重大的布施!

  不過有些人可不是如此!他們最常表現出來的,就是以『白眼』睥睨衆生,仿佛人人與他(她)有什麼深仇大恨似的。這不僅自己的內心長時處于不平衡的惱害之中,連帶地,也使周遭的善意怯步、氛圍淡漠,無形中加深了人際的疏離與自我的孤立,其實對自己而言,就猶如雪上加霜一般。但愚癡衆生之所以爲愚癡衆生,就在于掙脫不出舊有的牢籠、自囚的枷鎖,而反複地在惡性循環中與自己沖突,與周遭的一切沖突!

  此時,也就更加凸顯克己的德行,是多麼的重要了!能夠做到不管內心的負面情緒如何酦酵,而始終不遷怒于人,不以之做爲傷害別人的借口,且依舊如分地克盡己責,這便算是難能可貴的了!所以現代社會不再專重個人的智商(IQ),而更重視其情緒管理能力(EQ情緒智商),以及挫折容忍力(AQ逆境智商)。一個人唯其能夠真正地克製自己,那末,才可能摒除私欲,而實現利他。這克己以利他的德行,不論就佛法的修學,或現實人間的和樂善生而言,無疑是比有形的布施更爲可貴的善行!

  有很多人誤以爲信仰宗教或親近道場,就一定要捐錢布施。其實布施除了培植福報,最重要的就是要對治我們的悭貪,來達到助他離苦得樂,乃至轉凡成聖的終極目標。所以,布施切記要隨分隨力,因應對方需要,如法而施,才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與自己的負擔。

  不過,大多數人是情勝于法的,所以往往在對方淩厲的人情攻勢之下,不辨真僞、不究法理,而一味捐輸。這才造成佛教界動辄開山辟地,營宇立寺,以建構一個臺灣最大,或者亞洲最大,甚至世界最大的某山某寺自期;而實則留下了濫墾濫建、破壞生態、濫用社會資源、過度奢靡浮華的曆史罵名!這一點,佛教徒的盲目布施,要擔負很大的責任和因果!

  請出家、在家四衆弟子切記啊!切勿爲自身的名聞利養著想而建寺,切勿爲教團的擴張著想而建寺,更切勿假利世度生之名而建寺!而應該爲了正法的弘揚,爲了信衆的需要和利益,方始發心去從事、去護持,這才不致辜負佛恩,成爲佛教的罪人!

  這是佛教徒濫情布施的一例,不過悭吝成性,『拔一毫以利天下而不爲』的,可也大有人在。這種人非但自己不肯布施、不願服務;見到別人布施、別人服務,還要語帶譏嫌地笑人家是傻子、是凱子!他甯可自己吃到撐死,吃到拉肚子都沒關系,就是不肯將多余的東西布施與人。這種悭貪相,令我不禁想起一首打油詩來,詩雲:『何期今日與君逢,夾菜與人大不同,象箸飛來忙似箭,忽忽猴形盤覆空。』這用來描繪衆生的貪吃相,的確是入木叁分啊!

  深深覺得,一個人的價值觀,其實決定了他面對生命的態度,和爲人處世的風格。有些人別說要他修生天行了,恐怕連做人的道理,他都不怎麼喜歡!而向來便是隨興所至,放縱自我。說好話、做好事,沒他的分;破壞生事,他倒在行!

  還記得有一則頗具諷刺意味的浮世繪故事說:在英國的某一所大學,他們新聞系的學生在畢業之前,通常都要被分派到不同的鄉鎮,各自就當地文化的特色,寫出一篇實地采訪報導。其中有一位同學還不到一個星期,就回到系上繳交報告,教授就好奇地問他:『怎麼?才一個星期不到,就寫完報告了?』

  『是啊!我看了看,對于每個地區的特色,就已差不多了然于胸,所以提早完成了報告。我觀察過,每一個地區或許有其區域文化的不同,但更有其共同的特色,如各地都有醫院,有學校,有飯店,有酒家,還有教堂。大多數人的生活其實不離這些,總是吃喝玩樂、縱情享受;一旦縱樂過度,生了病,就找醫院看醫生…

《法句經講記(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