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講記(二十八)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壹、釋品題
慈仁品者 是謂大仁
聖人所履 德普無量
履,音(裏)li2柳己切
本品「慈仁品」,「是」闡述所「謂」大慈「大仁」者之心行,及其所得的種種益利福德。
品題之所以謂之「慈仁」,而不用『慈悲』,蓋因佛教初傳,在翻譯上每借用儒家或老莊之語彙,以取得知識分子的同情,時名『格義的佛教』。這在本品中,特別顯見其痕迹,如『慈仁』、『仁』之普見各偈,以及『垂拱無爲』均是。所以本品各章雖偏重于慈心的闡發,而以「慈仁」作爲品題,但其精神,吾人仍不妨以『慈悲』視之。
何以故?慈與悲固然通常並稱,然二者的意義並不相同。『慈,是以利益安樂、世出世間的利益,給予衆生。悲,是拔濟衆生的苦難,解除衆生的生死根本。』1衆生是離不了煩惱而多憂多苦的,菩薩發心修利他行,若不能先解除衆生的憂悲苦惱,而只一味給予利樂,恐怕他也無能安心受用。所以就世間的現實來看,拔苦的迫切性,委實甚過與樂;要使衆生得到利樂,那非先救拔他的苦痛不可!
慈悲,可說是佛法的心髓;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因爲『諸佛心者,大慈悲是』2,故說佛法是以慈悲爲宗本的。雖然基督教講博愛,儒家講仁愛,似乎與慈悲的意義相近,但佛法的慈悲更有其不同及殊勝處。
基督教之所以講博愛,是基于神愛世人,所以身爲神的子民,也要體貼神的意旨去愛世人。然而神意卻含有殘酷的本質──信我者永生、不信我者永火,所以,神絕不會去愛一個不信他的異教徒,換言之,神也絕不會愛一個意見、立場與他相左的異己者。這種『順我昌、逆我亡』、黨同伐異的愛,似乎與『博愛』有著偌大的距離!所以我常笑稱,他們的『博愛』,其實只博一點點而已!
儒家重倫常,而『人倫肇端于夫婦』,所以夫婦被視爲一切道德的根源,而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的倫常關系,合爲五倫。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3,即以家爲本位而次第開展的、有等級的愛。家,有著自我對眷屬及財物的強烈系著,是最甜蜜、但也最狹隘的!然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卻由二人爲基本單位而擴充,可見其終究不易透脫自我愛的固蔽,而難得真正的「大仁」。
仁,原本是果核內的仁,如塗豆仁、桃子仁、李子仁,因其『兩相依合,而在相合處,存有生芽引果的功能』4,故而引申其意涵爲:整體、合理、和諧的生機之謂『仁』。桃子仁、李子仁,若去其部分,就不再是整體;不是整體,無法健全的生長,就稱爲『不仁』。如我們的身體局部或半側循環不好、氣血不通暢,而導致行動不能自如,即稱爲局部或半身不仁;若全身都如此,那就稱爲全身不仁。
將此意涵應用到人事上:一男一女結合,構成一個最小的整體──家,如在這整體中,先生只知照顧自己,或者太太只知照顧自己,而不知有對方的存在,那是先生(或者太太)不仁。
將二人世界擴大些:若夫妻二人彼此同心、恩愛異常,但卻不知家庭裏其他成員的存在,不孝父母、不順翁姑等,那對這個家庭而言,是這對夫妻不仁。
將整體擴大到社區來看:如這家庭裏的成員,彼此和樂親愛、合理和諧,但是都把自家的垃圾往隔壁丟,那末,就這一社區的人而言,是這一家人不仁。
再將整體擴大爲一縣市來看:如這一社區,家家戶戶都很團結又和諧,但是卻將他們社區的廢棄物,統統丟到別的社區去;或者別的社區遭遇急難,他們卻袖手作壁上觀,那是這一社區的人不仁。
再將此整體擴大爲一國來看:若這一縣市的人彼此維持著合理、和諧的關系,但是卻將該縣市的垃圾,運到別縣市去作焚化處理,抱著反正『死是死道友,不是死貧道』的心態,置整體的環境生態于不顧,那就是這一縣市的人不仁!
再將整體擴大到世界來看:這一個國家的人民很合理、和諧,又愛護他們的生態環境沒錯,但他們卻專砍未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的原始林,將其加工成日用品,供自己享用;或者將有毒的工業及廢棄物,移置他國;也不管此舉是否破壞了他國的生態環境,或者衍生疾病、威脅生命。就全世界而言,即是這一個國家的人不仁!
再就全球的生界來看:如果我們一直強調『人本』,一切以人的觀點去看待,而否定其他動物、植物、礦物存在的平等價值,抑扼其他生命、生物存活的生機;或甚至講『神本』,認爲一切一切,都是爲了服務神而存在,所以我們都該唯神意是從,那是身爲人類的我們不仁!
依佛法說:存在的一切,都是條件因素的組合,所以彼此間是緣起相依互存,而休戚與共的。任何衆生、任何事物,都不能抽離它所在的環境因素,而單獨存活。它的存在,依于種種的因緣;而這種種因緣,又依于各自的因緣而成就。所以,牽一發而全身動,只要其中一個因緣變動,那就會造成骨牌效應,而引起一連串與其相關者的變動。
准此以觀生界的動物、植物、礦物,不也如此猶似叁支束蘆,相依而立嗎?但自號『萬物之靈』的人類,卻妄自以爲能夠淩駕一切、宰製一切!而其實,人類充其量只是這地球上的一種生物罷了,依賴其他動物與礦植物的成分或許還多些呢!然竟昧于事實、誇言主宰,而對生界的一切予取予求、肆意破壞;不知:破壞了人類所依存的環境生態,也就等同埋葬了人類的未來!
這是以人類爲本位思考的謬誤,而神本的思考呢?所謂的神──創造主,其實是『由于不重智慧,或智慧不足,在定心或類似定心的映現中,複寫而走了樣,才成爲神,成爲神秘的宇宙根源。』5因此,所謂的神意,說穿了,就是統治者意志的展現,哪得褪脫私欲與凡情呢?所以,不論人本或神本的主體思考,都于真理不合,而且不能帶來生界的和諧共榮!
綜上所說可知:若以生界的緣起平等共存,來诠釋儒家的仁──整體、合理、和諧的生機,則與佛法的慈悲,有其相近處。然佛法講慈悲的殊勝,不但由外觀緣起的自他相關而無我、無人,更深刻地內觀自我系由心色(精神、物質)和合的有機體,亦無有一恒常不變、單獨存在、自由宰製的實體我。無我、無我所,沒有對自我及我所有的一切之愛執,那才能不爲一己之利所囿,一家之私所蔽,而真正的慈悲利他。否則,也只是假爲他之名,而行利己之實罷了!所以論徹底、論普遍,儒者的仁愛、基督教的博愛,實不能與佛法無我而普緣一切衆生起慈悲,相提並論!
據此回觀品題所言:「慈仁品者,是謂大仁。」此處所以言「大」,乃取其無量之意。何謂無量?意指對于衆生與樂拔苦的同情,是不分親疏,不論恩怨,不限膚色、種族,也不獨锺人類,而遍及一切生命生界,故而言「大」。一個徹證緣起無我的「聖人」,他的智慧、慈悲徹骨徹髓,因此凡其行迹所至「所履」之處,皆能以智德、恩「德」遍施一切,「普」濟「無量」有情。在依報莊嚴──建構美好環境的人間淨土中,使正報嚴淨──自他身心淨化圓滿而成正覺,這就是聖者大慈大悲的本懷。
貳、釋頌義及因緣
1.爲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攝,音【澀】siap4時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死,音(史)su2時矩切
適,音(式)sek4時激切
患,音(犯)hoan7喜倦切
2.不殺爲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慎,音(腎)sin7時認切
5.垂拱無爲 不害衆生
無所娆惱 是應梵行
垂,音(隨)sui5時逵切
拱,音(鞏)kiong2求拱切
娆,音(饒)jiau5入僑切
惱,音(老)l 2柳稿切
梵,音(範)hoan7喜倦切
6.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14.履仁行慈 博愛濟衆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履,音(裏)li2柳己切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博,音(樸)phok4頗谷切
譽,音【有】u7英遽切
15.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臥,一音(餓)go7語號切
一音(悟)ngo7
夢,音(望)bong7文洞切
兵,音(冰)peng1邊經切
16.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是爲十一
水,音【】sui2時鬼切
火,音(夥)hon2
喪,音(宋)song3時貢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本品第一~二、五~六、十四~十六章,因爲同一譬喻因緣的緣故,遂先集出而解說如下:
作「爲」一個「仁」慈者,他不但慈心「不殺」衆生、不害衆生,「常能攝」持「身」語意行,不使沖動造惡;又能廣集諸善,而慈悲利他。諸惡息止、衆善奉行,若再能以空無我慧勘破無明我見,「是處」當下,即爲「不」複輪回生「死」的寂滅涅槃。那「所」至(「適」,至、到之意)之處,就再也「無」有煩惱相應引起的過「患」,而得處處自在!
慈心「不殺」衆生、不害衆生,才堪稱「爲仁」慈的人。一個仁慈的人,他不僅不會在行爲上殺害衆生的生命、淩奪衆生生存的空間環境,更會謹「慎」他的「言」說,不惡口傷人、妄言挑撥,以扼殺衆生的生機、撓阻衆生的生趣。他知道惟有「守」攝內「心」的意念、建立正確的知見,才能真正使見諸外在的言行如實、如理、如分,而根絕殺害衆生與傷害衆生的煩惱惡。何時做到止惡、行善、淨心,「是處」當下,即爲「不」複輪回生「死」的寂滅涅槃,「所適」之處,即「無」複惱「患」而隨處自在!
「垂」衣「拱」手、任運「無爲」,而只是隨順生界的自然法則,不幹預、甚至破壞衆生賴以存活的生態環境,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擾衆生、不「害衆生」。于諸衆生「無所娆惱」已(「娆」,煩惱之意),還要進一步發爲護生的行動,如「是」之行徑,即是相「應」于清淨…
《法句經講記(二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