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二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梵」,清淨之意)的慈心悲「行」。

  「常」能「以慈」悲心,「哀」愍一切衆生,從同情一切衆生,不敢施加苦痛于衆生,繼而思拔衆生的苦痛,這非得修習「如佛」所「教」之清「淨」行與性空慧不爲功。少欲少貪而「知足知止」,便可以大大地減少因爲欲貪而造作之惡業,惡消善長,叁業清淨,「是」則能「度生死」煩惱而趣向解脫自在。

  「履」踐「仁」心、常「行慈」悲,以平等「博愛」地「濟」助一切「衆」生,即得享「有十一」種美好的聲「譽」,並得「福」報時「常隨身」:一、「臥」而眠得「安」穩。二、醒「覺」時亦「安」心。叁、「不見惡夢」來侵擾。四、所到之處、所任之事,能得諸「天護」佑;及五、衆「人」的「愛」戴。六、「不」會遭人惡心「毒」害。七、「不」遇刀「兵」爭戰之災。八、「水」;九、「火不」能「喪」其命。十、所在(「在所」,乃所在之反置)之處,皆能「得」天時地「利」人和之益。十一、「死」後得「升梵天」,以享天上的福樂。──「是爲」履仁行慈的「十一」種福譽。

  釋尊之所以宣說以上的偈頌,是緣于這樣的因緣:

  佛世當時,在離羅閱祇(即摩竭陀國王舍城)外五百裏處有座山,山中有一家族,成員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他們世居深山澤地,代代以殺獵爲業,所以生活所須,完全仰賴獵物來供應:身上穿的是動物的毛皮,日常吃的是動物的肉,從來不曾有過耕田種植的農業生活。

  他們平日奉事鬼神,根本不知世上有佛法僧叁寶的存在。釋尊以無邊的聖智,得知這一家族得度的因緣已屆,于是就動身前去拜訪他們。到了那裏,釋尊就在附近的樹下坐了下來,此時,男衆們都出外打獵去了,留下婦女們在家。這些婦女見到獨坐樹下的釋尊,全身煥發著光采,那光采似乎將天地照得更爲明亮了,連山中的木石,都披上一層金色,看得她們驚喜異常!料想這一定是天神降臨人間,所以就恭敬地全來到釋尊面前禮拜,並且鋪設座席,請其上坐。

  釋尊就對這些婦女們開示殺生的罪業、慈心的福德,以及世間無常變幻,一時的恩愛合會,終久別離的道理。婦女們聽聞了這些法義,十分歡喜,就向前禀白釋尊說:『山民等人因爲貪欲爲害,素來以肉爲食,今欲爲您准備微薄的供養,願您歡喜納受。』

  釋尊聞言,就告訴這些婦女說:『諸佛之法,首重護生,故而不殺衆生以自食;而且方才來時,即已食畢,無須再爲我准備飲食。』

  借此機緣,釋尊就又機會教育她們說:『人生世間,所可食之物無數,爲何不以有益于我們身心的食物爲食,卻要殘害衆生的生命,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呢?殺生惡業,死墮惡趣,對自己只有百害而無一益。人類本當以五谷爲食,爲愍念衆生,即使蜎飛蠕動之類,亦莫不貪生畏死之故。何苦殺彼生命,以自存活?這真是罪業無窮啊!唯有慈心不殺,才能世世無患!』于是釋尊即爲她們說了以下的偈頌:

  「爲仁不殺,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不殺爲仁,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垂拱無爲,不害衆生,

  無所娆惱,是應梵行。

  常以慈哀,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說完此偈,男衆們也正好狩獵完返抵家中,然而這些婦女卻因爲太專注于聽釋尊開示,所以沒像往常一樣出門迎接。這不尋常的現象,令男衆們的內心充滿狐疑驚懼:族裏是發生了什麼變故嗎?于是衆人把手上的獵物一丟,就趕緊分頭找人去了。

  不找還好,一見妻孥們正端坐在一個陌生男子的面前,雙手合十地聽他說話,心中的瞋火與涅火,剎時急速攀升至沸點!正欲傷害釋尊,婦女們見狀,連忙在一旁勸谏:『別誤會!別誤會!這是一位神人,你們千萬不要惡心傷害他。』獵人們聽見妻子這樣說,又見到釋尊莊嚴的德相、慈和的神采,即生悔過之心,便息了怒氣,向釋尊作禮忏罪。

  釋尊于是又重爲獵人們開示不殺之福、殘害之罪,這些獵人們因爲宿世的善根成熟,一聞法義,即心開意解,就長跪釋尊面前說道:『吾等生長深山,從來只知捕殺動物爲食,至今不知積累了多少罪業,還請世尊慈示:今後當行何法,始得免于深重的罪報?』于是釋尊就對他們再說了如下的偈頌:

  「履仁行慈,博愛濟衆,

  有十一譽,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是爲十一。」

  聽完此偈,族中的男女老小,因爲了得忏贖罪愆之道,于是個個歡喜信受,自誓盡形壽受持佛製的五戒。後來釋尊又對瓶沙王進言,請賜予他們族人耕種的田地與谷種,讓他們得以如願地依照佛說的正命生活。而瓶沙王也因爲遵奉佛法,廣行仁政,使得該國境內民生安和,國界安甯。(待續)

  【注釋】:

  1.印順導師,《學佛叁要》,頁131。

  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12.343下)。

  3.《孟子.盡心篇》。

  4.同注1.,頁124。

  5.同注1.,頁127。

  

《法句經講記(二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