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實踐——以妙心寺爲例(上)

  妙心法雨

  ◎ 95.5.21發表于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實踐——以妙心寺爲例(上)

  釋傳道、伍麗滿

  壹、前言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是近代中國佛教發展路線的主流,爲中國佛教抉擇出一深契佛教根本精神的思想體系,更爲當代臺灣佛教指引出一條康莊大道。目前,包括佛光山、慈濟、法鼓山、弘誓學院、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妙心寺等佛教團體都積極的弘揚「人間佛教」,盡管這些教團對人間佛教表述的理念與實踐目標有所不同,但對整個臺灣社會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真正以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爲其實踐核心的團體,除印順導師的嫡傳法脈之外,有佛教弘誓學院、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妙心寺等。而妙心寺,又可算是較早推行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道場之一。爲緬懷導師之法乳深恩,今不揣淺陋,僅以妙心寺爲例,作爲抛磚引玉。

  1973年6月傳道銜師命接辦臺南妙心寺開始,即力行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教化志業,並積極落實「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1,隨分隨力地從事文化、社教、環保及社會關懷等工作。多年來,其成效已如隨風飄散的種籽,四處播散且落地生根,正影響著各行各業的人士成爲人間佛教的追隨者。因此,本文將側重此一實踐面,以田野調查方式,一一訪談相關人士,探討這些追隨者受啓迪的梗概。有關妙心寺推展文化、社教、環保及社會關懷的部分,因傳道已于〈人間佛教的實踐──略談妙心寺的嚴土熟生〉2一文中略作闡述。因此,本文的重點將著重兩個方向:一爲形塑妙心寺「人間佛教」的實踐准則,二爲妙心寺教化之社會效應──以人爲中心的考察。

  貳、形塑妙心寺「人間佛教」的實踐准則

  妙心寺奉行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行」3的精神,確立「人菩薩行」的主要內涵──「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進而達到「莊嚴國土、成熟衆生」,透過「如實觀緣起」、「如理正思維」、「如分正抉擇」4作爲人間佛教追隨者的修行方法、實踐准則,茲就方法准則略述如下:

  一、如實觀緣起

  「如實觀緣起」的「如實」之意,即是一切事物本來是怎樣,就是怎樣的呈現,且不摻雜任何自我的觀念,也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如實觀」是沒有先入爲主的成見,也沒有好惡情結,本來怎麼樣,就還給它怎麼樣。例如:眼前看見麥克風時,沒有涉入我喜歡或不喜歡的主觀意識,因爲它只是衆多因緣條件所組合、是無常生滅變化的産物,所以,也不是獨存,更非一成不變。此外,諸如:成功有成功的條件因素,失敗有失敗的條件因素,如果能夠如實去理解它,就會明白世間的一切都是由緣起而産生的,一旦因緣改變,就隨之轉變,所以,不是永遠都如此的。5

  緣起觀是佛教不共世間的法則,佛教認爲世間一切現象之所以如此,必有其所以如此的因緣法則,如佛在《雜阿含經》卷二.五叁經說:「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6這是著名的苦、集、滅、道四聖谛的教示。說明生死流轉的苦果,是由雜染的心念、身語行爲(因緣)所集成。還滅解脫的聖果,是由離染的清淨心、行(因緣)所證滅的。7 所以,不論是生死輪回的因緣,或是還滅解脫的因緣,都必須透過如實觀四谛、十二因緣及修學八正道,而得解脫。以上是從解脫道而論。

  若從菩薩道而言,則需增加六度四攝以完成菩薩修學的目標──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並希望自他都能成佛。至于爲什麼要度衆生成佛,其動機何在?主要是來自同體大悲心,因爲同體,所以,我們的學問、修養、事業一切等,都是來自于與衆生共存、輾轉相依的恩惠。因此,我們常說:「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8這就是來自同體大悲心。「同體大悲心」之後,一定是「無緣大慈」,緣是指條件。「無緣大慈」是不論關系、條件如何,甚至不求任何回報來服務衆生,使衆生離苦得樂,這是基于菩薩的本分、使命與天職,如此去實踐,其動力就會源源不絕。所以,除了具「同體大悲」之理念外,更需有與「無我」相應的「性空慧」之知見,以明白衆生和我是同體的。因爲,既然衆生和我是同體的,所以,是緣起無我無自性的。否則,遇到挫折、痛苦,就會難以接受。有性空慧及同體大悲,認知自他輾轉相依,沒有對立,就能感同身受,如此緣衆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衆生的離苦得樂,就是我的離苦得樂。因此,悲心自然流露,進而提升淨化,達到無事而不滯礙的境地。如同醫生,能醫好別人的疾患,即使病患沒有回來致謝,對醫師而言,是沒有差別的。因爲已治好疾病,任務即已達成。

  綜上所述,從解脫道而言,緣之所以生如實知,緣之所以滅如實如,苦集滅道如實知,流轉生死如實知、還滅解脫如實知。從菩薩道而言,觀緣起無我,進而從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了知有情的同體平等。9

  二、如理正思維

  「如理正思維」,「如理」的「理」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10的生滅雜染因果法;「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11的還滅清淨因果法。「如理正思維」即是透過對現象的觀察,作理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悟,徹底通達此染淨的緣起法則,悟得因果間的必然性與普遍性,也就是思考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法則,又怎樣形成這樣的所以然。

  一般人面對任何事情,往往以「一切都是因緣」籠統看待,其實,應該再區分爲主要因緣與次要因緣。所謂主要因緣,就現在而言,是形成事件的必要條件;其次的,就屬于充要條件。如欲解開煩惱的關鍵,只籠統地講這是因緣所形成,便無從著手解決。所以,解除煩惱之道,應先省察煩惱的根源,是由愛見所産生,因爲愛見(無明貪愛),是見解上與情意上執著的問題。由于無明貪愛而有我見,因此才會有我所見,並由此延伸出有「我愛、我所愛、後有愛、我瞋、我癡」等。明乎此,則知煩惱並非存在于外表的枝枝節節,而須從根本處著手。「我見」沒了,就像是挖掉樹根一樣,雖然還有樹葉,但維持不久,因爲根已斷了,不再提供任何養分,如此煩惱沒有貪愛滋潤,就可以斷除。所以,緣起無我的中道正見,是要透過如理正思維,找出真正的原因,並與「空無我慧」相應,就能破除「我見、我所見」,若要再破除其他細微的執著,也就能得心應手。

  叁、如分正抉擇

  每個人無時無刻無不在做抉擇,能如自己的身分,能恰到好處的做出該取該舍的抉擇,便是「如分正抉擇」。不合自己的身分、不合理、不合情,固然不可;即是合理合情,但不合身分,也不可以。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功能及身分,在適地、適時、適人應該說、應該做要當仁不讓地去做。但有情衆生往往是回憶過去,憧憬未來,卻沒有把握現在。以叁世因果來說,過去的行業會影響現在,現在的行業又會影響未來。然未來是現在的延續,所以,改變現在即是改變未來。以前做錯了後悔無益,該受的業果報來臨時絕不逃避,只要果敢面對好好反省、改進,以後不再犯就行了。另外,抉擇時須明白:只要有取舍,就會有得失,既然做出抉擇,就要隨時活在當下,永遠爲自己的言行徹底負責。

  其實人間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根境識叁和合接觸時,要與「明」相應。什麼是「明」?就是如實、如理、如分。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就不要講,若遇可意觸的,不生起歡喜心,即不貪;反之,即使遇到不可意觸,仍然清楚明白而不生討厭之心,就是不瞋;也不要回避貪、瞋而以「沒有感覺」來搪塞,就是不癡。這樣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離于染著,即當下解脫、事事解脫。

  在實踐人菩薩行時,從人間凡夫有限的心力、財力、物力與時間上來著眼,必然要面臨有所取、有所舍的抉擇,化爲行動的目標,即是「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此時──應當關懷、淨化的時間點,也就是如何在不失佛法的根本立場,而將佛法的弘傳善巧地與現代相結合,使佛法更能滋益廣大惶惑的衆生。例如:弘法的方式、利生的事業、僧衆素質的提升、護法團體的組織、在家居士的教化等。其次,亦應關懷現時代社會人心的趨向,以便依于佛法的正見而予淨化對治。此地──應當關懷、淨化當地的種種事務。如我們身處臺灣,就可以關懷臺灣佛教如何走出傳統的陰影,並排除滲入佛法中的神道及俗化思想,從而建立臺灣本土宗教的性格與特色。尤應將佛教徒的眼光,從遙遠的他方,拉回到這現實的本土臺灣,所以應當淨化的,亦屬臺灣本土社會,及其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困境。若身處其他地區,則應關懷、淨化當地的事務。此人──當以此世間的衆生,尤其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類,作爲教育關懷、淨化的第一順位。其中,尤應對于弱勢團體及其相關議題賦予特別的關懷,甯願作爲弱勢團體的捍衛者,也不與擅用財經政權優勢者並肩立!12

  綜上可知,「如實觀緣起」、「如理正思維」、「如分正抉擇」叁句,不但赅攝教、理、行、果──信、解、行、證,而且輾轉增上,相輔相成。若側重信解教「理」而言,「如實觀緣起」是聞慧,「如理正思維」是思慧,「如分正抉擇」是修慧,除了對于個人心性的修持有助益外,更有助于人菩薩行的實踐。而人菩薩行的具體展現,就是「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所以,「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是「事」行果證的實踐曆程,且是解脫道與菩薩道融合不二的具體展現。也就是實踐人菩薩行時,能以緣起來觀察所觸對的人、事、物,能明了不同的因緣組合,即形成不同的結果,因此能善巧方便,不墨守成規,更深入了解前因後果,發掘問題之所在,本著人法二無我法則,進而思考解決之道,…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實踐——以妙心寺爲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