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

  妙心法雨

  ◎ 95.5.21发表于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

  释传道、伍丽满

  壹、前言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是近代中国佛教发展路线的主流,为中国佛教抉择出一深契佛教根本精神的思想体系,更为当代台湾佛教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目前,包括佛光山、慈济、法鼓山、弘誓学院、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妙心寺等佛教团体都积极的弘扬「人间佛教」,尽管这些教团对人间佛教表述的理念与实践目标有所不同,但对整个台湾社会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真正以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为其实践核心的团体,除印顺导师的嫡传法脉之外,有佛教弘誓学院、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妙心寺等。而妙心寺,又可算是较早推行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道场之一。为缅怀导师之法乳深恩,今不揣浅陋,仅以妙心寺为例,作为抛砖引玉。

  1973年6月传道衔师命接办台南妙心寺开始,即力行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教化志业,并积极落实「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1,随分随力地从事文化、社教、环保及社会关怀等工作。多年来,其成效已如随风飘散的种籽,四处播散且落地生根,正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人士成为人间佛教的追随者。因此,本文将侧重此一实践面,以田野调查方式,一一访谈相关人士,探讨这些追随者受启迪的梗概。有关妙心寺推展文化、社教、环保及社会关怀的部分,因传道已于〈人间佛教的实践──略谈妙心寺的严土熟生〉2一文中略作阐述。因此,本文的重点将着重两个方向:一为形塑妙心寺「人间佛教」的实践准则,二为妙心寺教化之社会效应──以人为中心的考察。

  贰、形塑妙心寺「人间佛教」的实践准则

  妙心寺奉行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3的精神,确立「人菩萨行」的主要内涵──「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进而达到「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透过「如实观缘起」、「如理正思维」、「如分正抉择」4作为人间佛教追随者的修行方法、实践准则,兹就方法准则略述如下:

  一、如实观缘起

  「如实观缘起」的「如实」之意,即是一切事物本来是怎样,就是怎样的呈现,且不掺杂任何自我的观念,也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如实观」是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也没有好恶情结,本来怎么样,就还给它怎么样。例如:眼前看见麦克风时,没有涉入我喜欢或不喜欢的主观意识,因为它只是众多因缘条件所组合、是无常生灭变化的产物,所以,也不是独存,更非一成不变。此外,诸如:成功有成功的条件因素,失败有失败的条件因素,如果能够如实去理解它,就会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缘起而产生的,一旦因缘改变,就随之转变,所以,不是永远都如此的。5

  缘起观是佛教不共世间的法则,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之所以如此,必有其所以如此的因缘法则,如佛在《杂阿含经》卷二.五三经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6这是著名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示。说明生死流转的苦果,是由杂染的心念、身语行为(因缘)所集成。还灭解脱的圣果,是由离染的清净心、行(因缘)所证灭的。7 所以,不论是生死轮回的因缘,或是还灭解脱的因缘,都必须透过如实观四谛、十二因缘及修学八正道,而得解脱。以上是从解脱道而论。

  若从菩萨道而言,则需增加六度四摄以完成菩萨修学的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并希望自他都能成佛。至于为什么要度众生成佛,其动机何在?主要是来自同体大悲心,因为同体,所以,我们的学问、修养、事业一切等,都是来自于与众生共存、辗转相依的恩惠。因此,我们常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8这就是来自同体大悲心。「同体大悲心」之后,一定是「无缘大慈」,缘是指条件。「无缘大慈」是不论关系、条件如何,甚至不求任何回报来服务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基于菩萨的本分、使命与天职,如此去实践,其动力就会源源不绝。所以,除了具「同体大悲」之理念外,更需有与「无我」相应的「性空慧」之知见,以明白众生和我是同体的。因为,既然众生和我是同体的,所以,是缘起无我无自性的。否则,遇到挫折、痛苦,就会难以接受。有性空慧及同体大悲,认知自他辗转相依,没有对立,就能感同身受,如此缘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离苦得乐,就是我的离苦得乐。因此,悲心自然流露,进而提升净化,达到无事而不滞碍的境地。如同医生,能医好别人的疾患,即使病患没有回来致谢,对医师而言,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已治好疾病,任务即已达成。

  综上所述,从解脱道而言,缘之所以生如实知,缘之所以灭如实如,苦集灭道如实知,流转生死如实知、还灭解脱如实知。从菩萨道而言,观缘起无我,进而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了知有情的同体平等。9

  二、如理正思维

  「如理正思维」,「如理」的「理」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10的生灭杂染因果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11的还灭清净因果法。「如理正思维」即是透过对现象的观察,作理性的思辨与直观的体悟,彻底通达此染净的缘起法则,悟得因果间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也就是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法则,又怎样形成这样的所以然。

  一般人面对任何事情,往往以「一切都是因缘」笼统看待,其实,应该再区分为主要因缘与次要因缘。所谓主要因缘,就现在而言,是形成事件的必要条件;其次的,就属于充要条件。如欲解开烦恼的关键,只笼统地讲这是因缘所形成,便无从着手解决。所以,解除烦恼之道,应先省察烦恼的根源,是由爱见所产生,因为爱见(无明贪爱),是见解上与情意上执着的问题。由于无明贪爱而有我见,因此才会有我所见,并由此延伸出有「我爱、我所爱、后有爱、我瞋、我痴」等。明乎此,则知烦恼并非存在于外表的枝枝节节,而须从根本处着手。「我见」没了,就像是挖掉树根一样,虽然还有树叶,但维持不久,因为根已断了,不再提供任何养分,如此烦恼没有贪爱滋润,就可以断除。所以,缘起无我的中道正见,是要透过如理正思维,找出真正的原因,并与「空无我慧」相应,就能破除「我见、我所见」,若要再破除其他细微的执着,也就能得心应手。

  三、如分正抉择

  每个人无时无刻无不在做抉择,能如自己的身分,能恰到好处的做出该取该舍的抉择,便是「如分正抉择」。不合自己的身分、不合理、不合情,固然不可;即是合理合情,但不合身分,也不可以。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功能及身分,在适地、适时、适人应该说、应该做要当仁不让地去做。但有情众生往往是回忆过去,憧憬未来,却没有把握现在。以三世因果来说,过去的行业会影响现在,现在的行业又会影响未来。然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所以,改变现在即是改变未来。以前做错了后悔无益,该受的业果报来临时绝不逃避,只要果敢面对好好反省、改进,以后不再犯就行了。另外,抉择时须明白:只要有取舍,就会有得失,既然做出抉择,就要随时活在当下,永远为自己的言行彻底负责。

  其实人间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根境识三和合接触时,要与「明」相应。什么是「明」?就是如实、如理、如分。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讲,若遇可意触的,不生起欢喜心,即不贪;反之,即使遇到不可意触,仍然清楚明白而不生讨厌之心,就是不瞋;也不要回避贪、瞋而以「没有感觉」来搪塞,就是不痴。这样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离于染着,即当下解脱、事事解脱。

  在实践人菩萨行时,从人间凡夫有限的心力、财力、物力与时间上来着眼,必然要面临有所取、有所舍的抉择,化为行动的目标,即是「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此时──应当关怀、净化的时间点,也就是如何在不失佛法的根本立场,而将佛法的弘传善巧地与现代相结合,使佛法更能滋益广大惶惑的众生。例如:弘法的方式、利生的事业、僧众素质的提升、护法团体的组织、在家居士的教化等。其次,亦应关怀现时代社会人心的趋向,以便依于佛法的正见而予净化对治。此地──应当关怀、净化当地的种种事务。如我们身处台湾,就可以关怀台湾佛教如何走出传统的阴影,并排除渗入佛法中的神道及俗化思想,从而建立台湾本土宗教的性格与特色。尤应将佛教徒的眼光,从遥远的他方,拉回到这现实的本土台湾,所以应当净化的,亦属台湾本土社会,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若身处其他地区,则应关怀、净化当地的事务。此人──当以此世间的众生,尤其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作为教育关怀、净化的第一顺位。其中,尤应对于弱势团体及其相关议题赋予特别的关怀,宁愿作为弱势团体的捍卫者,也不与擅用财经政权优势者并肩立!12

  综上可知,「如实观缘起」、「如理正思维」、「如分正抉择」三句,不但赅摄教、理、行、果──信、解、行、证,而且辗转增上,相辅相成。若侧重信解教「理」而言,「如实观缘起」是闻慧,「如理正思维」是思慧,「如分正抉择」是修慧,除了对于个人心性的修持有助益外,更有助于人菩萨行的实践。而人菩萨行的具体展现,就是「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所以,「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是「事」行果证的实践历程,且是解脱道与菩萨道融合不二的具体展现。也就是实践人菩萨行时,能以缘起来观察所触对的人、事、物,能明了不同的因缘组合,即形成不同的结果,因此能善巧方便,不墨守成规,更深入了解前因后果,发掘问题之所在,本着人法二无我法则,进而思考解决之道,…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