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假如能了解聖心,更無他事。因此他更具體地主張“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本來具足的聖心。悟得此心則行住坐臥、應機接物都是道,只須護持不染,更無別樣修持。這一思想對于後來修禅定的人起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慧海、法常、惟寬、景岑、從谂等都有平常心是道的一說。
又接機的方式,他和慧能有所不同。慧能作風甚爲平實。處處透露真谛,而道一則機鋒峻峭,變化無方,卷舒擒縱,殺活自如。他的作略有打、畫地、豎拂、喝及蹋等。不外乎隨事截斷學人的情解,而使悟得本心。這方式經經弟子西堂智藏等的發展運用,遂開後世臨濟一宗的家風。(黃忏華)
六四 湛然(711—782)
湛然,是唐代天臺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縣)人,其家世習儒學,幼年便超然有邁俗志。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歲,遊浙東,尋師訪道。至十八年(730),于東陽遇金華方岩,示以天臺教門並授以《摩诃止觀》等書,于是求學于臺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門下。玄朗知爲道器,誨以所傳天臺教觀的大旨,其後十余年間專究此學。到天寶七年(748),叁十八歲,才在宜興君山鄉的淨樂寺出家。既而往會稽的開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廣究律部。又在吳郡開元寺,敷講《摩诃止觀》。過了六年(天寶十叁年,754),玄朗圓寂,于是在東南各地盛弘天臺的教法。當時禅、華嚴、法相諸宗,名僧輩出,各闡宗風,湛然慨然以中興天臺爲己任,常對弟子說:“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從而祖述所傳,撰天臺叁大部的注釋及其他凡數十萬言,顯揚宗義,對抗他家,于是臺學複興。天寶、大曆間(742—779),玄、肅、代叁宗前後征召他,都托病固辭。初住蘭陵(今江蘇武進縣),晚年遷天臺國清寺,以身誨人,耆年不倦,當大兵大饑之際,學徒來集的更多。德宗建中叁年(782),在佛隴道場圓寂。天臺宗人尊爲第九祖。一般稱爲荊溪尊者,又稱妙樂大師。弟子有道邃、行滿、元浩等叁十九人,其中吳門元浩(—817)于《法華》、《止觀》之學深有所得,爲湛然囑累弟子。道邃、行滿後來傳教觀于日僧最澄(767—822),最澄盡寫此宗的教籍以歸,開立日本的天臺宗。賢首宗的名德清涼澄觀,早年亦嘗從湛然受學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疏。又有翰林學士梁肅,也曾從湛然學教觀,深得心要,嘗以《摩诃止觀》文義弘博,刪定爲六卷,又述《止觀統例》一卷等。其說出入儒釋,和宋代理學極有關系。此外從湛然受學的人士,有李華等數十人。
湛然的著作,有《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法華文句記》叁十卷、《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注釋叁大部,闡明智顗教觀的深旨。又有《金剛錍》一卷、《止觀義例》二卷、《法華五百問論》叁卷,建立自宗的正義,破斥他家的異解。此外有《摩诃止觀輔行搜要記》、《維摩經略疏》各十卷、《維摩經疏記》六卷或叁卷、《華嚴經骨目》二卷、《法華經大意》、《十不二門》、《始終心要》、《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門》,原是《法華玄義釋簽》卷十四的一節,湛然在《釋簽》中,立色心、內外、修性等十種不二門,發揮本、迹十妙的深旨,後人以其說在天臺教學上占重要的地位,錄出別行,注解多到五十余部。《玄義釋簽》、《文句記》、《止觀輔行》、《金剛錍》、《始終心要》也都有後人的注解。
湛然極力發揮智顗的宗義,然而有時借助于《大乘起信論》,有時接近賢首家言,其獨特的學說,是“無情有性”論,他在《金剛錍》、《止觀義例》及其他著作中,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說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無情、一草一木、一礫一塵,皆有佛性。但他在這裏所說佛性,是叁因(正因、了因、緣因),佛性中的正因佛性,即是法性,又即真如。他進而應用《起信論》的真如隨緣不變說,來證明無情有性。依他說:假如依不變隨緣理,常住的真如和變化的萬法是一體,有情、無情都不在萬法之外,那就彼此真如同一。猶如波雖有清濁之分,濕性卻無彼此之別。如《金剛錍》說:“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法之稱甯隔于纖塵,真如之體何專于彼我?是則無有無波之水,未有不濕之波。在濕讵間于混澄,爲波自分于清濁。雖有清有濁而一性無殊,縱造正造依依理終無異轍。”認爲不僅有情具有佛性,無情也本來具有。原來早年從湛然受學教觀的澄觀,後來轉入賢首宗,在所撰《華嚴大疏鈔》中說:“經(《涅槃經》)雲:“佛性除于瓦石”,論(《大智度論》)雲:“在非情數中名爲法性,在有情數中名爲佛性;”明知非情非有覺性。”(《疏》卷叁十)又說:“此段疏爲遮妄執一切無情有佛性義。”(《鈔》卷五十二)湛然的《金剛錍論》,主要對其說而發,間及唯識家的決定二乘及無性有情無佛性論。(黃忏華)
六五 懷海(720—814)
懷海,福州長樂人,依潮陽西山慧照出家,從衡山法朗受具戒。後往廬江(今安徽廬江縣)浮槎寺閱藏經多年。他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贛縣)開法,即前往參學,與西堂智藏同稱入室。他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圓寂後,他初住石門(今江西靖安縣),繼往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住大雄山,岩巒高峻,又稱爲百丈山。不久,四方禅者奔湊而來,以沩山靈祐、黃檗希運爲其上首。他傳播禅風二十余年而圓寂,有《百丈懷海禅師語錄》、《百丈懷海禅師廣錄》各一卷。
懷海禅學的主要特點,是主張衆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縛,就和諸佛無異。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語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些語句顯示心性本自寂照與隨事即用顯體的禅宗心要,較道一所說更爲具體。他的修行法門,就是根據這個思想,他說:“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
懷海的作略,如打、笑、喝、舉拂等,和道一相似。他每逢說法下堂,大衆已經出去,卻呼喚大衆,等到大衆回過頭來,他又問:“是什麼?”他這種提醒學人反省的方法,諸方稱爲“百丈下堂句”。
懷海並運用禅學于勞動實踐中,實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製,他本人就是“作務執勞,必先于衆”;他還在《禅門規式》裏規定實行“普請”(集衆作務)法,上下協力勞動。
禅宗僧衆以前多半住在律寺,後來參學的人日見其多,感到在律寺中對于說法和住持多有不便,道一才開辟荒山另建叢林,然而還沒有規章製度;懷海乃折衷大小乘的戒律,製定禅院清規。禅院的最大特點是不立佛殿,只設法堂,表示佛祖親自囑咐,以現前的人法爲重。又規定以具道眼的禅僧爲化主,稱爲長老,住在方丈;參學的大衆,都住在僧堂;長老說法,兩序雁行立聽,賓主問答,激揚宗要。此外還有關于禅院事務的種種規定,此即所謂《百丈清規》(《傳燈錄》卷六題作《禅門規式》)。其書在宋時就失傳了,別行宗赜所編《禅苑清規》。元代朝廷今百丈山德輝重編,至元元年(1335)頒行,書名《敕修百丈清規》,八卷,但已全非百丈原來的面目了。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同山忠智重刊,即今所傳之本。(黃忏華)
六六 澄觀(737—838,一說738—839)
澄觀,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一歲時,從本州寶林寺霈禅師出家,肅宗至德二年(757),從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758—759)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後回本州,依開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學;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學關河的叁論。代宗大曆(766)年中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及《涅槃經》。又從淮南法藏學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隨後又到錢塘(今杭州)天竺寺聽華嚴宗法銑講《華嚴經》。大曆十年(772)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重新研究叁論。大曆十年(775)往蘇州從天臺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臺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又走谒牛頭慧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咨決南宗的禅法。更從禅僧慧雲,探習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廣學律、禅、叁論、天臺、華嚴各宗的教義;一方面還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種學問。大曆十一年(776)曆遊五臺、峨嵋諸山,後仍回五臺,住大華嚴寺,行方等忏法。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感覺《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約,發願撰新《華嚴經疏》,從德宗興元元年(784)正月開始,到貞元叁年(787)十二月,曆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又爲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後世把疏、鈔合刻,略稱《華嚴經疏鈔》)。故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罽賓沙門般若翻譯南印度烏荼國送來的《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到十四年(798)譯成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又诏令他作疏解釋,于是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十卷。次年,爲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不久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由他證義。以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開成叁年(838)叁月圓寂,年一百零二歲[這是依《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五,古來佛教史家多取此說;…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