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P12

  ..續本文上一頁《宋高僧傳(卷五)本傳》則說于元和年中圓寂,年七十余,未詳所據]。後世尊他爲華嚴宗四祖。

  澄觀的弟子有一百多人,就中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印法印(一作寶)及寂光四人稱門下四哲,其中繼承他法統的是宗密。

  澄觀一生著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余卷,講《華嚴經》達五十遍。他的著述現存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大華嚴經略策》一卷、《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叁聖圓融觀門》一卷、《華嚴法界玄鏡》二卷、《五蘊觀》一卷、《華嚴心要法門》一卷、《華嚴經綱要》叁卷。已佚的有《十二因緣觀》一卷等。此外,據說還有《法華經》、《楞伽經》及《中觀論》等疏鈔,今不傳。

  澄觀早年曾廣泛參學禅教各家,對《大乘起信論》領契特深。在這基礎上,他雖以振興華嚴學說爲己任,但思想中摻有禅宗、天臺及《起信論》的成分,從而融會禅教,強調唯心,著重于一心法界的論述。他認爲“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立一心法界無盡緣起說,以發揚華嚴性起的教義。

  澄觀以前,法藏的弟子慧苑,違反師說,在所著《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中纂改法藏的“十玄”宗義,作德相、業用兩重十玄說。經澄觀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二)及《隨疏演義鈔》(卷一、二、十)中加以反駁,從而恢複了法藏《華嚴經探玄記》的十玄說,並加以發揮。又慧苑說法藏的“五教判”是受了天臺四教的影響(在四教基礎上,只加了一個頓教),因而另立了迷真異執、真一分半、真一分滿、具分滿的四教。澄觀在《華嚴經疏》裏,對慧苑此說也加以駁斥,力彰法藏的“五教”義,更具體地以南北禅宗作爲頓教(見《隨疏演義鈔》卷八)。

  此外,由于澄觀所處的時代正是六祖慧能下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等弘布禅法的時期。早年又參訪過牛頭宗的慧忠、道欽,荷澤宗的無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雲等,受禅宗影響頗大,從而極力融會禅教,如《隨疏演義鈔》卷二自述其心得說:“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用以心傳心之旨,開示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二宗之禅門,攝臺(天臺)衡(南嶽)叁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

  同時,他在解述華嚴家理事無礙、真妄交徹的教義上,也采用天臺家的性惡說,如《隨疏演義鈔》卷一說:“若論(一作依)交徹,亦合言即聖心而見凡心,如濕中見波。故如來不斷性惡,又佛心中有衆生等。”又《華嚴經疏》卷二十一說:“無盡即是無別之相。應雲:“心佛與衆生,體性皆無盡”,以妄體本真故緣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就闡提不斷性善。”

  澄觀這一諸宗融會、禅教一致的宗趣,對于中唐以後的佛教界影響很大。(黃忏華)

  六七 宗密(780—841)

  宗密,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縣)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少時,通儒書。憲宗元和二年(807)二十八歲,將參加貢舉考試,偶然造谒荷澤神會系下的遂州大雲寺道圓,言下相契,便從他出家,當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有一天隨衆僧赴齋,受得《圓覺經》,讀罷有悟,回去向道圓陳述。道圓即印可他當大弘圓頓之教,于是授與《華嚴法界觀門》。元和五年(810),遊方到襄漢,在恢覺寺遇澄觀弟子靈峰,授與澄觀所撰《華嚴經疏》及《隨疏演義鈔》,晝夜披尋,, , 認爲此疏辭, 源流暢,幽赜煥然。于是作書寄疏主澄觀遙敘弟子之禮,並述所領解,遣弟子玄圭,智輝送往。澄觀答書稱贊,希望見一面印證所解。他就親自到長安禮觐。這時宗密叁十二歲,澄觀已七十四歲。自後二年間,晝夜隨侍。元和十一年(816)春,在終南山智炬寺,遍閱藏經叁年,撰《圓覺經科文》、《圓覺經纂要》各一卷。後來入長安,住興禅寺。穆宗長慶元年(821)正月,遊清涼山,回到鄠縣(屬陝西省,在長安縣西南),住終南山草堂寺,起草《圓覺經疏》。後到豐德寺,撰述《華嚴經綸貫》五卷,闡明《華嚴經》的關節次第。入草堂寺南的圭峰蘭若,誦經修禅。太和年中,文宗邀入內殿,問佛法大意。賜紫方袍,敕號大德。以後又累次诏入內殿問法。朝臣及士庶歸崇的也很多,特別是宰相裴休常受他的教旨,深入堂奧。武宗會昌元年(841)正月,在興福塔院圓寂,年六十二歲。宣宗即位(847),追谥定慧禅師,世稱圭峰禅師,尊爲華嚴五祖。他的著述現存的有《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六卷、《華嚴經行願品疏科》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注華嚴法界觀科文》一卷、《原人論》一卷、《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圓覺經大疏》十二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叁卷、《圓覺經大疏鈔科》中下二卷、《圓覺經略疏》四卷、《圓覺經略疏科》一卷、《圓覺經略疏之鈔》十二卷、《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會入《金剛經疏記纂會》)、《佛說盂蘭盆經疏》二卷、《起信論疏注》四卷(會入《起信論疏筆削記會閱》)、《禅源諸诠集都序》四卷、《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一, 卷(裴休問,宗密答)。

  宗密的弟子甚多,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叁所載,著名的有圭峰溫、慈恩寺太恭、興善寺太錫、萬乘寺宗、瑞聖寺覺、化度寺仁瑜等六人,此外還有見于《遙禀清涼國師書》的玄圭、智輝等,事迹不詳。

  宗密的思想體系,如裴休在《大方廣圓覺經疏序》中所說:“禅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于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後頓辔于華嚴法界,冥坐于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沾,窮五教之殊致。”宗密起初傳承荷澤宗的禅法,精研《圓覺經》,後來又從澄觀學《華嚴》,從而融會教禅盛倡教禅一致。他早年曾治儒學,所以也主張佛、儒一源。

  宗密的主要思想是繼承智俨以後的性起說。他在《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一中,根據《起信論》一心二門的學說,認爲一真法界有性起、緣起二門。性起是說一真法界的體性,全體起爲迷悟、染淨、情非情一切諸法。一真法界的體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所以法爾常爲萬法,法爾常自寂然。寂然是全萬法的寂然,這和虛空、斷空不同。萬法是全寂然的萬法,這也不同于遍計倒見定相的物體。既然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法性之外更無別法。所以諸佛和衆生交徹,淨土和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重重無盡。至于緣起,有染緣起,淨緣起。染緣起又有無始根本、展轉枝末。無始根本是說獨頭無明,有迷真和執妄。展轉枝末也有惑、業、苦分別。淨緣起有分淨、圓淨。分淨又有聲聞、緣覺、權教六度菩薩。圓淨也有頓悟和漸修。頓悟是說圓機聽聞圓教,了知一切衆生皆如來藏,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漸修是說已經頓悟,更爲斷盡多劫顛倒妄執的習氣而修行。這又有離過(即離惑、業、苦)成德(稱性修行),和顯發性上塵沙功德妙用,即是與展轉枝末的叁障相對的。總之,淨緣起門對治染緣起門以和性起門相合。

  宗密思想的另一特點,是教禅一致論。他把各家所述诠表禅門根源道理的文字偈句集錄成書,稱爲《禅源諸诠集》(又稱《禅那理行諸诠集》,也略稱《禅源诠》),全書已佚。並且作了一篇《都序》(現存),來建立禅教一致的理論。他說,佛說頓教、漸教,禅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又說,一部大藏經論只有叁種教,禅門言教也只有叁宗;而這叁教叁宗也是相應符合的。禅的叁宗是:(一)息妄修心宗,說衆生雖然本來有佛性,但是無始無明把它複蔽,不知不見,所以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南侁(智侁)北秀(神秀)保唐(益州保唐寺無住)、宣什(南山的念佛禅門)等的門下,都屬這一類。(二)泯絕無寄宗,說一切凡聖等法,如同夢幻一般,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無法可執,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虛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才免于顛倒,稱爲解脫。從石頭(希遷)、牛頭(法融)到徑山(道欽)都提示此理。(叁)直顯心性宗,說一切諸法都只是真性,無相無爲,其體非凡聖、因果、善惡等法,而即體之用,能造作凡聖、色相等法。這是指洪州、荷澤等宗。教的叁種是:(一)密意依性說相教,說佛見叁界六道衆生只是迷真性而起,無別自體;但根鈍者很難卒然開悟,所以姑且隨他們所見的境相,說法漸度。這又有叁類:其一是人天因果教,說善惡業報,令知因果不差;其二是說斷惑滅苦教,說叁界皆苦,令斷集、修道、證滅;其叁是將識破境教,說前面所說的境相,只是衆生無始以來法爾具有的藏識等八種所變現。此教了知外境皆空,所以只息我法之妄,修唯識之心,和禅叁宗的息妄修心宗相合。(二)密意破相顯性教,說所變之境,能變之識,皆是虛妄,和禅叁宗中泯絕無寄宗相合。(叁)顯示真心即性教,說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靈知不昧,和禅叁宗中直顯心性宗相合。如此,宗密以叁教配對叁宗,最後他作了一個結論說:“叁教叁宗是一味法,故須先約叁種佛教證叁種禅心,然後禅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禅,無一句而非禅教。”

  宗密在所著《原人論》中,說究人的本源,先在第一“破迷執”破斥習儒、道者的迷執,次在第二“斥偏淺”中破斥習佛不了義教者的偏淺,其中先將佛教分爲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一乘顯性教五等,後略述人天等四教的教義而——加以批判。在第叁“直顯真源”中,以一乘顯性教“頓指一真心體”爲佛了義實教。最後在第四“會通本末”中,將以前所破斥諸教會歸一真靈性一源,以明華嚴一乘的教旨。但在宗密的種種議論…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