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P18

  ..續本文上一頁年。據說叁歲時,便能講喜金剛修法,措辭流暢,聽衆歎爲稀有,因此大家就稱他爲帕思巴(聖者)。四歲隨薩嘉班底達赴阿裏的吉莊帕巴瓦底寺。九歲講喜金剛本續《二觀察》,名聲大著。十歲在拉薩大召寺釋迦佛像前受沙彌戒,並從傑隆堪布聽受《叁百學處》。後來忽必烈慕薩嘉班底達的名聲,通過西涼廓丹汗來邀請,帕思巴及其弟金剛手隨侍前往。十七歲在蒙古地區從薩嘉班底達廣聞顯密之學,深得班底達嘉許,授予釋迦金像和經缽,舉行教主傳法典禮,並將所有徒衆托他攝受。班底達付法事畢即逝世。以後經廓丹汗的介紹,帕思巴十九歲往晤忽必烈於潛邸,爲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傳喜金剛四種灌頂。忽必烈感彼法恩,遂將西藏十叁萬戶(前藏、後藏各六萬戶、延卓一萬戶)作爲求密法的供養。此後七十多年間,薩嘉派執掌了西藏的政教全權。當時,他的一個好友西藏大學者奈塘正理劍對此表示不滿,寄詩譏諷他:“嘎廈烏雲障佛教,國王奪去衆生樂。濁世沙門貪富貴,不悟此理非聖人。”讀後,他亦作詩回答:“教有盛衰佛明訓,有情安樂系自業。隨類被機施教化,不解此理非學者。”那時,忽必烈對帕思巴崇奉備至,打算下令使西藏各派教徒一律改從薩嘉。帕思巴加以谏阻,認爲應該谕示各派依照自宗傳承清淨修學。二十一歲在蒙藏民族聚居區的交界處從聶塘的名稱獅子受具足戒。

  忽必烈即位,爲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尊帕思巴爲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統天下教門。中統四年(1263),帕思巴辭元帝西歸,不滿一月,又被召還。

  至元年間,奉诏製蒙古字。即後世所傳的帕思巴文。這是一種拼音文字,但在形式上也可以寫成大致的方塊形,書寫格式一般是從右到左,直行。製成之後,元朝廷曾借政治力量大力推行。有這種文字的錢幣、碑刻、印刷品等文物,有不少流傳到今日。

  叁十叁歲再應元帝迎聘,率領司膳、司寢等十叁司的貴族組織盛裝出發,抵達北京,先以法供養,後以財布施,共計銀兩千錠,彩緞六千匹。灌頂時,元帝以西藏叁部及一部分漢族地區作供養,並獻六角水晶章及冊文,頒給帝師的封號。以後曾和許多漢族、印度學者校對佛經,深獲元帝崇敬。

  四十叁歲由世祖作施主,集七萬康藏僧衆,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寺舉行有名的*輪泉法會。

  至元十七年(1280)十一月二十二日,帕思巴圓寂,享年四十六歲。元帝爲建大窣堵波于京師。並谥爲“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DB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的稱號。

  他去世之後,元朝廷仍然念念不忘。仁宗延祐五年(1318)建帝師帕思巴殿于大興教寺,給鈔萬錠。延祐七年(1320)诏各郡建帝師殿。英宗初即位,亦诏各郡建帝師帕思巴殿,其製視孔子廟有加。英宗至治叁年(1323)建帕思巴帝師寺于上都。泰定帝元年(1324)圖繪帕思巴像十一幅,頒行各省,使據以塑像奉祀。元朝德輝重編的《百丈清規》裏載有帕思巴涅槃日的法會儀式和誦文。

  現在漢文大藏中保存帕思巴的著述叁種:一、《彰所知論》,系應真金太子啓請而造,主要依據《起世》、《俱舍》等經論而寫成;二、《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叁、《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習學略法》。第叁種並曾譯爲維吾爾文字。

  帕思巴的弟子很多(參看本書第一冊“元代佛教”條),爲漢族人士所習知的是沙羅巴。沙羅巴(1259—1314)西域積甯人,幼時即依帕思巴剃染,習諸部灌頂法。又從其他上師廣學顯密諸法。善吐番語,兼解諸國文字。世祖命譯漢地未備的經典,所譯現存于大藏的有《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等。辭旨明晰,特賜大辯廣智之號。爲了革除當時佛教的流弊,世祖特授他爲江浙等處釋教都總統,後改統福廣。又以皇太子令召回燕京,拜光祿大夫司徒,皇太子及諸王嘗從問法要,皇帝命他住在燕京的慶壽寺。延祐元年十月五日示寂。

  此外,尼泊爾的雕塑師阿尼哥,是經帕思巴的勸導而從之祝發受具的。並由帕思巴把他帶到北京,中國的雕塑藝術很受他的影響。北京妙應寺白塔,是他設計並指揮建造的。這是中尼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喜饒嘉措)

  七八 布敦(1290—1364)

  布敦,名寶成,是西藏迦舉派中綽普系的一位名學者。他的父親勝幢吉祥賢和母親福億都是密宗的阿阇黎。他生于肖梅公奈的寺院裏,時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仲春。幼年從母學法,五、六歲時他母親教他讀誦《臨終智慧經》和《地藏十輪經》等。七歲時,曾到綽普巴處求受發菩提心的教授,八歲時從綽普巴求受薩嘉派的勝樂鈴師曼荼羅四種灌頂、持明律儀和甚深口訣等。又在幼年期中曾從余師學習算術、草書、卦宮、咒術等。另外,又從他的祖父學習舊派的大圓滿數年,對于大圓滿的普行續、前譯五部、後譯十叁部、心部母子十八部、界部等法,都圓滿受學。

  他十八歲從福怙出家爲沙彌,更從其學《千頌般若》、《二萬頌般若注解》、《入行論》等經論,《律經》、《本生鬘》等律部,《集量論》、《量決定論》及各種釋疏等量論,約二年。後來,又從阿阇黎量士和寶獅子等學習各種密法,都得善巧。二十叁歲,受近圓戒爲比丘,仍廣學各派顯密教法。又到解脫譯師處學聲明,對于《旃陀羅記論釋》、《迦羅波經釋》以及《阿摩羅俱舍》等都能通達。同時,印度東西兩方,迦濕彌羅、信度、僧伽羅島、海邊等各種不同語言也都學通,成爲當時的一大譯師。

  他又從勝德獅子學時輪灌頂教授拉卓兩派密意彙合之法以及其他密法辦種。此後仍然廣事參學,據說他自幼至長共參學二十八位大阿阇黎,劉當時西藏所有的顯密法門,幾乎全部學到。

  叁十歲左右布敦的學業和思想即已成熟,此後從事著述、翻譯和編訂大藏等工作。西元1320年他到霞魯寺,以後大部分時間都住持該寺。他的弟子繼承法座,衍爲霞魯一派。後來,他的名聲遠揚,西元1333年元順帝妥歡鐵木兒汗即位後,曾派遣使臣前來問候。當時的印度法王福基也派人前來致意。西元1344年,元順帝派使臣拔得青恩及藏拔拉都悉立官等帶诏書來請,他謝絕未去。這時,他翻譯了獅子難勝的《記論迦羅波經釋》,並另造大疏。又譯無垢藏造《金剛甘露釋難》、極寂友造《金剛藏莊嚴釋難》、遊戲金剛造《金剛薩埵修法釋》、大悲尊造《明炬釋難》、牟尼室利造《五次第釋》等。又阿婆耶(無畏)所造《五次第釋》舊譯本,特爲補譯缺文。又應喇嘛滾邦清波之請,譯出《吉祥無二最勝大教王經》。總之,他對佛說、論著兩種經典,僞造的加以破斥,不妥的另行重譯或加以勘正,或補譯缺佚,有的加以注解分疏。他經常有書手若幹人相隨,翻譯、編訂、著述等事同時進行。而他對于灌頂、說法、教授等事從來也不間斷。不輕末學,平等攝受,弟子很多。

  西元1351年,他六十二歲,住裏浦。次年,作了《大菩提塔樣尺寸》(有漢譯本);並修建一磚砌大菩提窣堵波于裏浦,高六十九肘,廣袤二十叁肘,收藏印度、尼泊爾、漢地、西藏佛教的文物甚多。西元1353年,他六十四歲,應蒙古成吉斯汗六世孫般若景色烏景王等之請,傳授時輪等無上深法。又作《吉祥勝樂根本續大疏》等。六十五歲,住霞魯寺內修定,外則講說、辯論、著述、翻譯,從不間斷,並且興建了七十余種大曼荼羅儀軌,廣事宣揚密法。西元1357年,他六十八歲時,有迦濕彌羅班胝多蘇摩那室利來藏,布敦又從其受學觀自在無上蓮華網灌頂,並翻譯修法、壇儀、灌頂儀、開光、護摩等梵本。西元1364年,他七十五歲,頞婆荼月二十一日(約當農曆五月初六日)晨去世。弟子寶勝嗣法。隨後構成了霞魯派。

  西藏從西元972年(或作978年)開始佛教的後弘期,到布敦出生時(1290)已有叁百多年。這一階段的藏地佛教,由于傳承的源流不同而各宗競起,平行發展,而且譯籍也逐漸增多。到了公元十四世紀(布敦時代),西藏佛教不管新舊宗派,都有總結教義、整理教典的要求。布敦可以說是應運而生並且出色地完成了這種工作的人。他的一生,翻譯、著述涉及的範圍很廣,但他對于西藏佛教的突出貢獻,不能不推他對于大藏經的整理、分類和編目的工作,他叁十二歲時完成《善逝教法史》。這是西藏很早的一部佛教通史著作,其中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佛教史料以及當地一般史地資料。他在此書最後部分曾對西藏所譯佛教教典做了理論性的分析和編目,後來布敦自編大藏經目錄,大體上就是依此訂定的規模。他分譯典爲經咒兩部分(即顯密兩類),又各分佛語(佛說)和論著兩類。後來編訂入藏之籍以譯典爲限,即有甘珠和丹珠兩藏的名稱,意思是“佛說譯典”和“論著譯典”。經部佛說分叁*輪:初、四谛*輪,如《毗奈耶》、《別解脫經》等。中、無相*輪,如《般若十萬頌》、《二萬五千頌》等。後、勝谛了義*輪,如《華嚴》、《寶積》等及諸大乘經。論著又分叁類:初、釋經別意,依叁*輪再細分。次、釋經總意,即因明、聲明論等。叁、散類,即《智慧百論》等。咒部佛說分爲四類“本續”。初、事續,如文殊續類、觀音續類、金剛手續類等。次、行續,如《大日經》、《金剛手灌頂續》等。叁、瑜伽續,如《真實攝》、《金剛頂》、《降叁世》等。四、無上瑜伽,又分父續和母續。前者如《密集》、《大威德》等。後者如《喜金剛》、《叁補吒》、《勝樂》、《大手印明點》、《金剛四座》等。或者另從母續中分出一部爲無二續,如《時輪》等。咒部論著譯典分“別譯”和“總譯”兩類。別譯類依上述佛說四續部分四,分別收各該部的注疏和撰述。總釋類則爲一般的修法、壇儀、咒道次第、叁昧耶律儀、開光、護摩、會供等著述。

  布敦後來又編…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