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P18

  ..续本文上一页年。据说三岁时,便能讲喜金刚修法,措辞流畅,听众叹为稀有,因此大家就称他为帕思巴(圣者)。四岁随萨嘉班底达赴阿里的吉庄帕巴瓦底寺。九岁讲喜金刚本续《二观察》,名声大著。十岁在拉萨大召寺释迦佛像前受沙弥戒,并从杰隆堪布听受《三百学处》。后来忽必烈慕萨嘉班底达的名声,通过西凉廓丹汗来邀请,帕思巴及其弟金刚手随侍前往。十七岁在蒙古地区从萨嘉班底达广闻显密之学,深得班底达嘉许,授予释迦金像和经钵,举行教主传法典礼,并将所有徒众托他摄受。班底达付法事毕即逝世。以后经廓丹汗的介绍,帕思巴十九岁往晤忽必烈於潜邸,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传喜金刚四种灌顶。忽必烈感彼法恩,遂将西藏十三万户(前藏、后藏各六万户、延卓一万户)作为求密法的供养。此后七十多年间,萨嘉派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全权。当时,他的一个好友西藏大学者奈塘正理剑对此表示不满,寄诗讥讽他:“嘎厦乌云障佛教,国王夺去众生乐。浊世沙门贪富贵,不悟此理非圣人。”读后,他亦作诗回答:“教有盛衰佛明训,有情安乐系自业。随类被机施教化,不解此理非学者。”那时,忽必烈对帕思巴崇奉备至,打算下令使西藏各派教徒一律改从萨嘉。帕思巴加以谏阻,认为应该谕示各派依照自宗传承清净修学。二十一岁在蒙藏民族聚居区的交界处从聂塘的名称狮子受具足戒。

  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尊帕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中统四年(1263),帕思巴辞元帝西归,不满一月,又被召还。

  至元年间,奉诏制蒙古字。即后世所传的帕思巴文。这是一种拼音文字,但在形式上也可以写成大致的方块形,书写格式一般是从右到左,直行。制成之后,元朝廷曾借政治力量大力推行。有这种文字的钱币、碑刻、印刷品等文物,有不少流传到今日。

  三十三岁再应元帝迎聘,率领司膳、司寝等十三司的贵族组织盛装出发,抵达北京,先以法供养,后以财布施,共计银两千锭,彩缎六千匹。灌顶时,元帝以西藏三部及一部分汉族地区作供养,并献六角水晶章及册文,颁给帝师的封号。以后曾和许多汉族、印度学者校对佛经,深获元帝崇敬。

  四十三岁由世祖作施主,集七万康藏僧众,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寺举行有名的*轮泉法会。

  至元十七年(1280)十一月二十二日,帕思巴圆寂,享年四十六岁。元帝为建大窣堵波于京师。并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DB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的称号。

  他去世之后,元朝廷仍然念念不忘。仁宗延祐五年(1318)建帝师帕思巴殿于大兴教寺,给钞万锭。延祐七年(1320)诏各郡建帝师殿。英宗初即位,亦诏各郡建帝师帕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英宗至治三年(1323)建帕思巴帝师寺于上都。泰定帝元年(1324)图绘帕思巴像十一幅,颁行各省,使据以塑像奉祀。元朝德辉重编的《百丈清规》里载有帕思巴涅槃日的法会仪式和诵文。

  现在汉文大藏中保存帕思巴的著述三种:一、《彰所知论》,系应真金太子启请而造,主要依据《起世》、《俱舍》等经论而写成;二、《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三、《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第三种并曾译为维吾尔文字。

  帕思巴的弟子很多(参看本书第一册“元代佛教”条),为汉族人士所习知的是沙罗巴。沙罗巴(1259—1314)西域积宁人,幼时即依帕思巴剃染,习诸部灌顶法。又从其他上师广学显密诸法。善吐番语,兼解诸国文字。世祖命译汉地未备的经典,所译现存于大藏的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等。辞旨明晰,特赐大辩广智之号。为了革除当时佛教的流弊,世祖特授他为江浙等处释教都总统,后改统福广。又以皇太子令召回燕京,拜光禄大夫司徒,皇太子及诸王尝从问法要,皇帝命他住在燕京的庆寿寺。延祐元年十月五日示寂。

  此外,尼泊尔的雕塑师阿尼哥,是经帕思巴的劝导而从之祝发受具的。并由帕思巴把他带到北京,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受他的影响。北京妙应寺白塔,是他设计并指挥建造的。这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喜饶嘉措)

  七八 布敦(1290—1364)

  布敦,名宝成,是西藏迦举派中绰普系的一位名学者。他的父亲胜幢吉祥贤和母亲福亿都是密宗的阿阇黎。他生于肖梅公奈的寺院里,时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仲春。幼年从母学法,五、六岁时他母亲教他读诵《临终智慧经》和《地藏十轮经》等。七岁时,曾到绰普巴处求受发菩提心的教授,八岁时从绰普巴求受萨嘉派的胜乐铃师曼荼罗四种灌顶、持明律仪和甚深口诀等。又在幼年期中曾从余师学习算术、草书、卦宫、咒术等。另外,又从他的祖父学习旧派的大圆满数年,对于大圆满的普行续、前译五部、后译十三部、心部母子十八部、界部等法,都圆满受学。

  他十八岁从福怙出家为沙弥,更从其学《千颂般若》、《二万颂般若注解》、《入行论》等经论,《律经》、《本生鬘》等律部,《集量论》、《量决定论》及各种释疏等量论,约二年。后来,又从阿阇黎量士和宝狮子等学习各种密法,都得善巧。二十三岁,受近圆戒为比丘,仍广学各派显密教法。又到解脱译师处学声明,对于《旃陀罗记论释》、《迦罗波经释》以及《阿摩罗俱舍》等都能通达。同时,印度东西两方,迦湿弥罗、信度、僧伽罗岛、海边等各种不同语言也都学通,成为当时的一大译师。

  他又从胜德狮子学时轮灌顶教授拉卓两派密意汇合之法以及其他密法办种。此后仍然广事参学,据说他自幼至长共参学二十八位大阿阇黎,刘当时西藏所有的显密法门,几乎全部学到。

  三十岁左右布敦的学业和思想即已成熟,此后从事著述、翻译和编订大藏等工作。西元1320年他到霞鲁寺,以后大部分时间都住持该寺。他的弟子继承法座,衍为霞鲁一派。后来,他的名声远扬,西元1333年元顺帝妥欢铁木儿汗即位后,曾派遣使臣前来问候。当时的印度法王福基也派人前来致意。西元1344年,元顺帝派使臣拔得青恩及藏拔拉都悉立官等带诏书来请,他谢绝未去。这时,他翻译了狮子难胜的《记论迦罗波经释》,并另造大疏。又译无垢藏造《金刚甘露释难》、极寂友造《金刚藏庄严释难》、游戏金刚造《金刚萨埵修法释》、大悲尊造《明炬释难》、牟尼室利造《五次第释》等。又阿婆耶(无畏)所造《五次第释》旧译本,特为补译缺文。又应喇嘛滚邦清波之请,译出《吉祥无二最胜大教王经》。总之,他对佛说、论著两种经典,伪造的加以破斥,不妥的另行重译或加以勘正,或补译缺佚,有的加以注解分疏。他经常有书手若干人相随,翻译、编订、著述等事同时进行。而他对于灌顶、说法、教授等事从来也不间断。不轻末学,平等摄受,弟子很多。

  西元1351年,他六十二岁,住里浦。次年,作了《大菩提塔样尺寸》(有汉译本);并修建一砖砌大菩提窣堵波于里浦,高六十九肘,广袤二十三肘,收藏印度、尼泊尔、汉地、西藏佛教的文物甚多。西元1353年,他六十四岁,应蒙古成吉斯汗六世孙般若景色乌景王等之请,传授时轮等无上深法。又作《吉祥胜乐根本续大疏》等。六十五岁,住霞鲁寺内修定,外则讲说、辩论、著述、翻译,从不间断,并且兴建了七十余种大曼荼罗仪轨,广事宣扬密法。西元1357年,他六十八岁时,有迦湿弥罗班胝多苏摩那室利来藏,布敦又从其受学观自在无上莲华网灌顶,并翻译修法、坛仪、灌顶仪、开光、护摩等梵本。西元1364年,他七十五岁,頞婆荼月二十一日(约当农历五月初六日)晨去世。弟子宝胜嗣法。随后构成了霞鲁派。

  西藏从西元972年(或作978年)开始佛教的后弘期,到布敦出生时(1290)已有三百多年。这一阶段的藏地佛教,由于传承的源流不同而各宗竞起,平行发展,而且译籍也逐渐增多。到了公元十四世纪(布敦时代),西藏佛教不管新旧宗派,都有总结教义、整理教典的要求。布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并且出色地完成了这种工作的人。他的一生,翻译、著述涉及的范围很广,但他对于西藏佛教的突出贡献,不能不推他对于大藏经的整理、分类和编目的工作,他三十二岁时完成《善逝教法史》。这是西藏很早的一部佛教通史著作,其中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佛教史料以及当地一般史地资料。他在此书最后部分曾对西藏所译佛教教典做了理论性的分析和编目,后来布敦自编大藏经目录,大体上就是依此订定的规模。他分译典为经咒两部分(即显密两类),又各分佛语(佛说)和论著两类。后来编订入藏之籍以译典为限,即有甘珠和丹珠两藏的名称,意思是“佛说译典”和“论著译典”。经部佛说分三*轮:初、四谛*轮,如《毗奈耶》、《别解脱经》等。中、无相*轮,如《般若十万颂》、《二万五千颂》等。后、胜谛了义*轮,如《华严》、《宝积》等及诸大乘经。论著又分三类:初、释经别意,依三*轮再细分。次、释经总意,即因明、声明论等。三、散类,即《智慧百论》等。咒部佛说分为四类“本续”。初、事续,如文殊续类、观音续类、金刚手续类等。次、行续,如《大日经》、《金刚手灌顶续》等。三、瑜伽续,如《真实摄》、《金刚顶》、《降三世》等。四、无上瑜伽,又分父续和母续。前者如《密集》、《大威德》等。后者如《喜金刚》、《三补吒》、《胜乐》、《大手印明点》、《金刚四座》等。或者另从母续中分出一部为无二续,如《时轮》等。咒部论著译典分“别译”和“总译”两类。别译类依上述佛说四续部分四,分别收各该部的注疏和撰述。总释类则为一般的修法、坛仪、咒道次第、三昧耶律仪、开光、护摩、会供等著述。

  布敦后来又编…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