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P5

  ..續本文上一頁陽宮重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由沙門複禮、法藏等筆受、綴文,至長安四年厘定。以上兩經,武後都親製序文弘揚。在此期間,他還譯出屬于華嚴部的《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和《普賢菩薩所說經》各一卷,屬于寶積部的《文殊師利授記經》叁卷,屬于大乘律部的《十善業道經》一卷,屬于秘密部的《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等陀羅尼經四種、四卷;另有《右繞佛塔功德經》和《大乘四法經》各一卷。參加筆受的還有沙門波侖、玄軌等,監護譯事的是太子中舍人賈膺福。據《開元錄》載,他譯的經共計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實叉難陀所譯的《華嚴》和《楞伽》,都是時人公認的要典,以前雖有譯本,但或者篇幅不全,或者文義不備,不能令人滿意,所以須得重譯。其中,先出的晉譯《華嚴》,經本亦來自于阗,但全經只有八會、叁十四品,而新譯的《華嚴》則爲九會、叁十九品,就更覺完備了。此新譯開初會二品爲六品,又《十定》一品,重新集會于普光明殿,連以下十品開爲第七會,故較舊譯增多一會、五品。另外,新譯經的文頌也增加了許多處[據澄觀《華嚴疏》說,晉譯梵本叁萬六千頌,唐譯梵本增加九千頌,但仍未備,法藏後又將中印沙門提婆诃羅于垂拱叁年(687)所譯《入法界品》內文殊伸手摩善財頂一段文補入]。新經譯出後,法藏未及詳注,但其後慧苑、澄觀、李通玄等都依新經發揮經義,特別是澄觀從新經文義上理會到理事法門的重要,而大暢其說,乃將《華嚴》理論更推進了一步。又新譯《楞伽》,梵本的來源不詳,與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四卷本對勘,經首多出《羅婆那王勸請》一品,中間開出《無常》、《現證》、《如來常無常》、《刹那》、《變化》、《斷食肉》等六品,末又多出《陀羅尼》、《偈頌》二品,計十品、七卷,比四卷本詳盡得多了。據武後所作經序說,此譯“討叁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似乎所據梵本還不止一種,或者隨處對舊譯有過比較研究。經序又說“叁十九門,破邪見而宣經旨”,這指經文的章段,似乎也是參考到印度的經疏而大分段落(藏文譯本經疏,即作叁十九章)。因此,這一經本是比較完備的。他如《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爲第四出,《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和《妙臂印幢陀羅尼經》同爲第二出,《文殊師利授記經》爲第叁出,都屬于重譯的一類。在這些譯本上,他表現出一種獨有的譯風。就他的時代說,是在玄奘新譯流行已叁十年之後,應該受到新譯的影響,而他的譯文以簡約順適爲宗,傾向意譯,反和舊譯更相接近;甚至許多法相名目,當時已有比較正確的意譯或音譯的,反不采用,而仍沿襲羅什以來的舊譯(如文殊師利、維摩诘、兜率陀、由旬、塔,以及妄計、緣起、圓成叁自性,建立及誹謗等)。因而他所譯《華嚴》,在譯風上完全是舊譯的繼續,《楞伽》亦複相同。這當然和其時參加譯場筆受、綴文者的好尚有關。如圓測、法寶、法藏,都對玄奘翻譯懷有不滿的情緒。這種傾向,形成難陀譯籍的特征,並給後來以影響。

  以《大乘起信論》的重譯歸之于難陀,是很有問題的。初出于隋代而盛行于唐代的《大乘起信論》,舊傳爲真谛所譯,但成書于真谛殁後二十五年的隋法經等所撰的《衆經目錄》,即說“勘《真谛錄》無此論”,並列之于疑惑部。而且在法藏所撰難陀的傳記裏,並無翻譯《起信》明文。法藏始終參與難陀譯事,但他注解《起信》仍用舊譯,並未提到難陀重譯的話。這些都可證明法藏猶不知有重譯的《起信》,其本必系後出無疑。今從它的內容看,也完全是重點改訂舊譯而成。所以說難陀重譯此論,是很難使人相信的(唐代華嚴家立說,很受了舊《起信》一系的思想影響,或即是這一派人將重譯《起信》歸之于難陀,也未可知)。後世還流行著一種不見于舊錄的疑僞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亦題爲唐實叉難陀譯,亦爲僞托。(遊 俠)

  五四 智周(668—723)

  智周,俗姓徐,濮陽人,十九歲受戒,二十叁歲入慧沼門下,得慈恩宗嫡傳。學成後,行化諸郡。但據唐昙曠《入道次第開決》說,他未嘗至長安,而聲聞遐被。在玄奘門下的慈恩、西明兩系的論爭中,慧沼著《成唯識論了義燈》等書,駁破圓測等異說,而闡發了窺基所傳的微言奧義。智周即繼承慧沼的事業,繼續著述。專宏基師一系之說。他于開元十一年(723)去世,年五十六歲。其後,慈恩宗驟驟衰,著述亦漸次零落,惟新羅與日本學僧智鳳、智鸾、智雄、玄昉先後入唐,從智周受學,玄昉留學時間最久(716—735),他們返日後,即建立了法相宗,爲慈恩一系的海外傳承。奘門諸師重要著述亦賴以流傳不絕。

  智周的著作,據《東域傳燈目錄》所載有十叁種,現存十種:1.《法華玄贊攝釋》四卷,是對窺基《法華玄贊》“細繹疏意,問答釋難”。2.《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四卷,是對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的決擇釋難。3.《大乘入道次第》一卷,一作《入道章》,扼要地說明自宗修行次第的境行果。4.《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五卷,現存二、四兩卷。《東域傳燈目錄》雲:“智周師依天臺撰之”。5.《因明入正理論疏記》叁卷,亦名《前記》、《因明紀衡》,是對窺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論疏》文義的釋難。6.《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叁卷,補《前記》之缺。7.《因明入正理論疏鈔》一卷,亦名《略記》(或雲僞作),是對窺基《疏》的簡略補充解釋。8.《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現存上卷,亦名《成唯識論方志》,或《樞要方志》。9.《成唯識論了義燈記》二卷,現存下卷(起《了義燈》卷叁末至卷六末),是對慧沼所著《成唯識論了義燈》的釋難。10.《成唯識論演秘(鈔)》七卷,是對窺基所著《成唯識論述記》的隨文釋難。本書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樞要》和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並稱唯識叁疏。

  以上十種,除《大乘入道次第》和《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外,都是禀受師承的記述。此外,他的著作還有存目無書的叁種:即《因明入正理論纂要記》一卷、《因明入正理論斷記》一卷、《瑜伽論疏》四十卷。

  智周的著述雖多從慧沼禀受而來,但也包含一部分由玄奘傳來而未經前人記述的印土學說。例如:《樞要記》中釋相見影質種子的異解,又如《演秘》卷四釋《述記》所引和《瑜伽》五十二說“出世間法由真如所緣緣種子生”一義有關的天竺叁釋。又如《樞要記》述《能斷金剛般若》用杜行顗梵本的經過,都可見智周著述是另有親聞依據的。但慈恩宗的勢力,到智周已成弩末。他對于自宗的學說,只限于祖述師傳,並沒有顯著的發展。(隆 蓮)

  五五 菩提流志(?—727)

  菩提流志原名達摩流支(意譯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姓迦葉。十二歲從外道出家,熟悉數論學說,並通曉聲明、術數等。直到六十歲,遇著大乘上座部叁藏耶舍瞿沙(稱音),辯論屈服,才改信佛教,注意實踐,五年間就通達了叁藏教典,名稱遠聞。唐高宗于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請,十年之後即武周長壽二年(693)到達了東都洛陽。當年,他在佛授記寺譯出《寶雨經》,于序分末加入東方月光天子受記在中國現女人身統治世間一段,博得武後喜歡,替他改名菩提流志,意譯覺愛。他在那時還譯了《實相般若經》等小部經典十幾種。不久實叉難陀來華,翻譯大部《華嚴經》,流志即停止譯事,和義淨一同幫助他。後來中宗重定,流志隨著回到長安,住在崇福寺,從神龍二年(706)起,他重新專譯《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等經,並開始編譯《大寶積經》,曆時七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完畢。這中間還夾著譯出密典《不空□索神變》等經。流志譯完《寶積經》之後,就不再翻譯了,專門修持,十分精進,又經十幾年,到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去世,據說壽一百五十六歲。

  菩提流志所譯的經本流通的,依《開元釋教錄》記載,共四十叁種,一百零一卷。此外,流志最初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那經》等小部十二種十二卷,未曾流傳就散失了。

  流志翻譯經籍最值得稱道的是完成了《大寶積經》全部一百二十卷的編譯。這一大部,原來玄奘在臨死前一年(663)曾試譯過幾行,感覺氣力衰竭而辍筆。這樣一擱數十年,無人問津。流志攜來新的梵本,重新引起注意,中宗重定之後,就加強了譯場組織(譯語,證梵義等都聘請了印度人),使流志主譯來完成玄奘未盡的偉業。流志利用《寶積經》獨有的叢書體裁,變通辦法,盡量勘同從前譯過的零本編入大部,遇到舊本文義不全或舊無譯本的,才出新譯。因此全經四十九會幾乎一半用了舊本,只二十六會新譯,其中還多數是參酌舊本重出,純粹的初譯本只十一會而已。流志譯本的譯文質量較高,因爲當時譯場組織相當完備,翻譯經驗豐富。特別是頌文翻譯,舊本有些形式是六言或八言不很符合中國詩歌體裁的,流志重翻都改爲五七言,且曲盡其意。所以徐谔替《寶積經》譯本做的《述》裏說:“大乘章句義不唐捐,小品精微拯無遺溺,能事畢矣,佛何言哉!”

  另外,流志的譯籍一部分與密教有關,大都是當時增訂過的本子(如《不空□索神變真言經》就比較舊譯本爲繁廣等),並有南印度密教重視觀法的特征。(呂 澄)

  五六 神會(668,一說686—760)

  神會,是禅宗六祖慧能晚期弟子,荷澤宗的創始者,建立南宗的一個得力人物。俗姓高,湖北襄陽人。童年從師學五經,繼而研究老、莊,都很有造詣。後來讀《後漢書》知道有佛教,由此傾心于佛法,遂至本府國昌寺從颢元出家。他理解經論,但不喜講說。叁十歲到叁十四歲(697—701),他在荊州玉泉寺從神秀學習禅法。久視元年(700)神秀因則天武後召他入宮說法,便勸弟子們到廣東韶州從慧能學習。神會去曹溪後,在那裏住了…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