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到當時佛教界的廣泛推重。但同時也有少數學者不同意他的見解,如東塔懷素批評說:“題雲《刪補隨機羯磨》,斯有近棄自部之正文,遠取他宗之旁義,教門既其雜亂,事指屢有乖違”(懷素《僧羯磨序》)。這是代表另一部分學人認爲道宣的著述是淆亂了《四分律》的本質而有所指摘的意見。雖然如此,道宣的學說在當時已風靡全佛教界,乃至從那時以來的中土律學家,差不多都以他的著述爲圭臬;對于《行事鈔》的解記之作,在唐宋兩代就已多至六十多家。其影響之大可以想見。道宣以《四分律》會歸大乘的主要論據,即爲心識戒體說。他認爲“戒是警意之緣也,……欲了妄情,須知妄業,故作法受,還熏妄心,于本善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淨妄源”(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叁)。他這一圓教戒體說的提出,當是受自其時舊新兩譯大乘唯識學說的影響。至于他證明《四分律》能通于大乘,主要有五種理由:一、《四分律》中,遝婆得羅漢後,心念此身不堅固,即厭無學身,求菩薩法。二、戒本回向文:施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即是大乘的圓頓了義,不以其余二乘爲歸向處。叁、律序一再說如是諸佛子,佛子亦如是和大乘《梵網》戒中所稱佛子意義同樣。四、《四分》舍墮求悔,先須舍財,如僧用不還,只犯突吉羅輕罪,和大乘戒以心意劃分輕重相通。五、如《四分》小妄戒,解釋見聞觸知,說眼識能見、耳識能聞等,以識爲了義,也和大乘義理相通。由此五義,即以《四分》會通大乘。
道宣以心識戒體爲根據,因而對于佛說的一切教法判爲叁種,如《行事鈔》說:“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爲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惟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叁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惟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此中第一種是小乘人行,觀事生滅,是性空教;第二種小菩薩行觀事是空,是相空教;第叁種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是唯識圓教。他所闡述旨在第叁。
道宣又將佛陀一切教授教誡分判爲化行二教,如《行事鈔》卷一說:“一謂化教,此則通于道俗,但泛明因果,識達邪正,科其行業,沈密而難知,顯其來報,明了而易述。二謂行教,唯局于內衆,定其取舍,立其綱致,顯于持犯,決于疑滯。……謂內心違順,托理爲宗,則准化教;外用施爲,必獲身口,便依行教。”即以屬于教理一方面的大小乘經論稱爲化教,以屬于行持一方面的戒律典籍稱爲行教。這是他判別佛法的另一分類。
道宣基于以上理解,因而主張《四分》圓融叁學,並以大乘叁聚淨戒爲律學的歸宿(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叁)。這正合乎中土學人對大乘佛教的愛樂和機運,因而使他所倡導的南山律學從那時以來即盛行流傳。
道宣在佛教文史學上的貢獻也很大。他于貞觀十九年(645),撰成《續高僧傳》叁十卷。同年入弘福寺參加譯經,兼考證西域方輿,于永徽元年(651)撰成《釋迦方志》二卷。顯慶五年(660)撰成《佛化東漸圖贊》一卷(今佚)。其時佛道二教論诤甚熾,他于龍朔元年(661)撰成《集古今佛道論衡》叁卷,麟德元年(664)又撰成一卷,合爲四卷。同年又撰成《大唐內典錄》十卷、《廣弘明集》叁十卷和《集神州叁寶感通錄》(一名《東夏叁寶感通記》)叁卷。又于麟德二年(665)撰成《釋迦氏譜》(一名《釋迦略譜》)一卷。此外還撰有《聖迹現在圖贊》一卷(今佚)、《後集續高僧傳》十卷(今佚、一說已羼入于現行的續高僧傳內)、《法門文記》若幹卷(今佚)等,可見他的致力範圍極爲廣博。其中《續高僧傳》、《釋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論衡》、《大唐內典錄》和《廣弘明集》等,均爲佛教文史上重要名著。唐智升稱他“外博九流,內精叁學,戒香芬潔,定水澄齊,存護法城,著述無辍”(見《開元釋教錄》卷八),這是非常允當的。
道宣生平“叁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則杖策,坐不倚床”,他精持戒律的盛名並遠傳至西域。幹封二年(667)十月叁日示寂,年七十二,僧臘五十二,窆于壇谷石室,建塔叁所,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圖寫他的真容奉祀,名匠韓伯通並爲塑像,以追念他的遺範。後人因他長時期居終南山,並在山樹立了他的律學範疇,即稱他所傳弘的《四分律》學爲南山宗,並稱他爲南山律師。
道宣門下有受法傳教弟子千人,特出的有大慈(住西明寺,撰有《行事鈔記》)、靈闙(住崇福寺,撰有《行事鈔記》)、文綱、名恪、周律師、秀律師等。其中文綱和文綱的弟子道岸,相繼闡揚他的遺教弘化最盛,朝野崇奉,南山一宗風行更廣。最後道岸還請得唐中宗墨敕,在江淮間推行南山律宗,使最後奉持《十誦》的東南一隅,也多改奉南山《四分律》。至今中國出家僧徒,還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學爲行持的楷模。(高觀如)
叁六 玄奘(600—664)
玄奘,俗姓陳,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即西元600年。關于玄奘的生平,現存的《傳》、《狀》、《塔銘》等都沒有記載,而關于他的年歲又有六十叁、六十五、六十九諸說,推算不出確實生年來。今以重校內學院本《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暫定法師壽六十五歲)。少時因爲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叁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衆的欽佩。隋炀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裏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叁、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嶽、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贊,聲譽滿京師。仆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赅叁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啓發而生),于是決心往印度求法。那時出國之禁很嚴,他正式表請赴印,未得許可,只好作種種准備等待著。貞觀叁年(629),因北方連遭災荒,朝廷准許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達蘭州,應當地人士請求,講《涅槃》、《攝論》和《般若經》。西域商侶有參加旁聽的,回去以後,便將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傳了。玄奘繼而潛行到達瓜州,得胡人西槃陀導送,夜渡瓠顱河。從此子身冒險,過了玉門關外五烽,度莫賀延沙碛,到達伊吾。高昌王□文泰得知後,遣使迎往,敬禮備至,延留度過夏坐,並要久留在高昌,他堅決未允。當時西突厥葉護可汗勢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須要取得他的協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葉護可汗衙所,時當貞觀叁年八月。玄奘離開高昌,過阿耆尼、屈支等國,越淩山到達素葉城,和葉護可汗相見,憑著可汗致所經諸國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順利的經過西域笯赤建等十國,越大雪山,直到鄰接北印的迦畢試國。
他從此東行,進入北印度境,過濫波、健馱羅、烏仗那諸國。渡信度河,過呾叉始羅等國,至迦濕彌羅國,于此先後居停兩年參學。隨後至磔迦、至那仆底、阇爛那達、屈露多等國入中印度境。又經窣祿勒那國,渡閻牟那河至秣底補羅國。過婆羅吸摩補羅等國,至羯若鞠阇國。東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國。更循殑伽河東下,擬赴阿耶穆佉國,于中途遇盜,幾乎喪命。後又過阿耶穆佉等國至吠舍厘國,更南行至摩揭陀國,巡禮華氏城、伽耶等處聖迹,折向那爛陀寺。寺衆千余人歡迎他到寺,參谒了戒賢。他離開高昌,進入印度國境以來,隨處遇著高僧大德,就停留參學。廣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經百論》、《廣百論》、《對法》、《顯宗》、《理門》、《衆事分毗婆沙》、《經部毗婆沙》、《薩婆多部辨真》、《發智》、《日胄毗婆沙論》等。如此且行且學,到達那爛陀時前後約四年,其時爲貞觀七年(633)。
玄奘到了那爛陀寺,被推爲通叁藏的十德之一,很受優遇。他請戒賢叁藏講《瑜伽論》,同聽者數千人,曆一年五個月講畢,後複重聽兩遍。又聽講《順正理》、《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論》、《百論》各叁遍。《俱舍》、《婆沙》、《六足》等論,他先在諸國聽過,至此更披尋決疑,兼學婆羅門《聲明記論》。如是在寺學習,曆時五年(貞觀八至十二年,634—638)。
其後,玄奘爲了更廣泛的參學,便離開那爛陀寺南遊,經伊爛那缽伐多國,從怛他揭多趜多和羼底僧诃兩師學《毗婆沙》、《順正理》等論。過瞻波等國入東印度境,經羯羅拿蘇伐刺那等國,折西北行至中印南憍薩羅國,停一個多月,從善解因明的婆羅門學《集量論》。從此南行入南印度境,過案達羅國至馱那羯磔迦國,停數月從蘇部底和蘇利耶兩僧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摩》等論,他們亦從法師學大乘諸論。過珠利耶國至達羅毗荼國,于建志城逢僧伽羅國大德覺自在雲和無畏牙,就問《瑜伽要…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