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P27

  ..續本文上一頁許。但因爲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手續,直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十七歲時,才正式舍家受度爲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複有朝命度窺基爲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叁歲。二年以後,即應诏參預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以後曾有一段時間,在他的祖籍附近遊曆,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他還曾在五臺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叁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隴。後于文宗太和叁年(829)七月啓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

  窺基隨侍玄奘參加譯場,前後九年,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玄奘譯籍中標明窺基筆受的,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叁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叁卷。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識論》的翻譯。這是一部解釋世親所造《唯識叁十論》而屬于集注性質的論書,是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親造《叁十頌》時,沒有造釋就去世了,後經親勝、火辨等諸論師相繼作釋。玄奘在印度,將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釋都搜集了回來。開始翻譯時,擬將十家注釋各別分譯。但不久,窺基就向玄奘建議:將十家的注釋糅合起來,成爲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後人無所適從。玄奘同意他的建議。窺基自己說這一部譯典是“商榷華梵,甄權重輕,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製”。對于十家疏義,采取了護法的注釋爲主,加以抉擇組織。這種糅譯的體裁是窺基獨創的,他在《唯識樞要序》裏說:“雖複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鸠集尤難,況更摭此幽文,誠爲未有”。可見他對于本論的譯成,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唯識二十論》,原有後魏瞿昙般若流支和陳真谛的兩種譯本。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今我和上叁藏法師玄奘佼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不閑奧理,難具陳述……基受旨執筆……刪整增訛,綴補纰阙,既睹新本,方類世親”。這段話是他對于佛典新、舊譯本優劣的總評,也說明了新譯是從那些方面來校正舊譯的。

  玄奘在譯經期間,每“黃昏二時講新經論”,“譯僚僧伍競造文疏,筆記玄章並行于世”;玄奘在印度所學的微言大義,就通過這種方式流傳。窺基隨侍受業,多聞第一,他又是當時造疏最多的一人,稱爲百部疏主。他的注疏,很多是在玄奘親自指導之下寫成的,如《成唯識論述記自序》說:“凡茲纂敘,備受指麾”。《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頭述記”。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難,隨時向玄奘請示,惜《二十論》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後才著手寫的,如《雜集述記·歸敬頌》說:“微言鹹絕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這些述記,大體上包羅了玄奘學說的主要內容。

  窺基的著作,共四十叁種,計現存叁十一種。其所注疏的經典,除《金剛般若》、《法華》、《彌陀》、《彌勒》、《勝鬘》等經外,其余所釋諸經論本文,都用玄奘譯本。

  窺基的著作,善于提綱挈領,建立體系,如《法苑義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義都歸納起來,抉擇貫通,細至一字之微,也有專章分析,如《法華爲爲章》把《法華經》中所有“爲”字歸納起來,得出平聲“爲”有九訓,去聲“爲”有叁訓,表現出他所提出的“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的特征。他不但通達聲明,並且精熟因明,“大善叁支,縱橫立破”,他的著述內也常常表現運用因明以立說的傾向。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所可依據的,最主要的就是窺基這些著作。

  玄奘去印之前,曾在國內到洛陽、長安、成都等處參訪研求,對《攝論》、《雜心》、《成實》、《俱舍》都深有造詣,覺得好多問題還不能解決,才發願往印度求法,以極大的努力,窮佛學的底蘊。他回國以後所譯《般若》、《瑜伽》、《婆沙》、《俱舍》、《雜集》、《因明》等重要教典,包羅很廣。其學說要點折中于總赅叁乘教學的《瑜伽師地論》,而以之貫通一切,這是依據部派佛教、大乘中觀學說的發展而得出來的結論。玄奘在印度就學于那爛陀寺戒賢叁藏,對繼續發揚龍樹、提婆學說的無著、世親,及其後繼者陳那、護法之學,均親所禀受,回國以授門下,各有專弘。窺基組織師說,廣製諸疏,加以發揚,對于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辟獨到。玄奘逝世後,學人多認窺基爲玄奘的繼承者,講習取爲准據,成爲奘門的權威,爲國內外同所景仰,後遂成爲慈恩一宗。

  玄奘在世時,中國佛學的瑜伽學說盛極一時,但在窺基以後,華嚴、天臺、禅宗漸次興盛。華嚴宗反對叁時判教,天臺宗反對五種姓之說,禅宗不重文字、排遣名相,也立于相反的地位,法相唯識之學就逐漸消沈下去。再經過天寶以後的兵亂,唐武宗的滅法,窺基著作在其時就佚失了一部分。宋仁宗天聖初年(1023),內廷出所藏窺基著作十四種,四十叁卷入藏刻版,《金藏》曾據以複刻,元代的《弘法藏》原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遺版蛻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寶勘同錄》上仍見著錄。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碛砂藏》爲據,未及搜羅,因而散佚失傳,後人講習失所依據,此學遂終于寥落。

  窺基一傳弟子慧沼,再傳智周,均能繼述闡揚。智周弟子有新羅智風、日本玄昉等,于第八世紀初並將窺基著述傳到日本,成爲日本法相宗。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日本搜羅得慈恩宗著作多種,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隆 蓮)

  四五 普光(約七世紀)

  普光,是唐玄奘的上首弟子,他的鄉貫和生卒年月不詳。玄奘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在弘福寺譯出《解深密經》和《大乘五蘊論》時,他就擔任了筆受。直到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華宮譯出《咒五首經》他還參預譯場(見《開元釋教錄》卷八)。他師事玄奘,非常勤懇,又以聞少證多,爲玄奘所默許,因而與玄奘的譯事相始終。玄奘譯出的經論,經普光筆受的最多。

  普光除助玄奘譯經外,還勤于著述,現存的有叁種:

  一、《俱舍論記》叁十卷(或作十五卷),此論與神泰、法寶二疏並稱爲俱舍叁大疏。泰疏今殘缺、僅存七卷。寶疏多引衆賢《順正理論》直譯《俱舍》,又好獨抒己見。叁疏中,比較穩健完整的,要算此記。這是關于俱舍學的一部權威著作。

  二、《俱舍論法宗原》一卷,此依《俱舍論》扼要地說明一切有部,總以七十五法爲諸法體,並決定尋、伺、睡眠、惡作、貪、嗔、慢、疑八法爲不定法。此書除略說諸法體相外,還以百門分別諸法色非色、有見無見等。

  叁、《百法明門論疏》二卷(或作一卷)。本書以緣境、四緣、四界、重數、叁性等五門料簡八識,以諸論不同、假實、四界、叁性、廢立等五門料簡心所有法、以諸論不同、釋妨難、辨假相叁門料簡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比窺基所解爲詳。

  此外,普光的著述,已佚的有二種:

  一、《婆沙論鈔》若幹卷。

  二、《大因明記》二卷。

  關于俱舍學的傳習,後世公認普光爲得玄奘正傳。賈曾作《俱舍論頌疏序》雲:“大唐叁藏玄奘法師躬得梵本,再譯真文。其徒大乘光法師親承密誨,初傳正釋,既盡善矣,又何加焉”。後唐法盈作《俱舍論頌疏序記》解賈曾序雲:““親承密誨”者,叁藏西方大乘諸師立破口授基法師,小乘義授光法師”。故普光的俱舍學,實總集玄奘法師所傳西方小乘諸部立破教義的大成。《俱舍》本來宗于經部,但一般俱舍學者如慧恺、法寶皆許《俱舍》“理長爲是,非定一宗”。普光也許《俱舍》“據理爲宗”,與慧恺、法寶無異。但他解釋《俱舍》,總的傾向還是偏重有部。他著《俱舍論記》,兼采各宗各家的解釋,又每平列地援引多種異說而不加評判,故有時失之繁雜。但忠實地記錄了玄奘法師所傳印度小乘諸部的主張,保存了諸家異解的本來面目,也正是普光的功績。

  普光的弟子最有名的是園晖。他略攝普光《俱舍論記》正義,並兼采法寶《俱舍論疏》,作《俱舍論頌釋疏》二十九卷(後有人補作第叁十卷,佚名)。他的見解往往調停于普光、法寶之間。園晖弟子有崇廙、慧晖、道(遁)麟。崇廙作《俱舍論頌疏義府鈔》二十卷,慧晖作《俱舍論頌疏義鈔》六卷,道麟作《俱舍論頌疏記》二十九卷,俱釋園晖疏。後唐法盈(即虛受)作《俱舍論頌疏序記》一卷,解園晖疏的自序和賈曾序。當時園晖疏于兩河間二京道江表燕齊楚蜀盛行,所以後來關于這部著作的論釋有好多種。(隆 蓮)

  四六 義淨(635—713)

  義淨,俗姓張,名文明,唐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地區)山莊人。十四歲出家,即仰慕法顯、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風。及從慧智禅師受具足戒後,學習道宣、法砺兩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前往洛陽學《對法》(《集論》)、《攝論》,又往長安學《俱舍》、《唯識》。唐高宗鹹亨元年(670),他在長安曾和同學處一、弘袆等相約西遊;但處一未能成行,弘袆亦至江甯而中止。後來他途經丹陽,有玄逵同行。翌年(671),他在揚州坐夏,遇著將赴龔州(今廣西僮族自治區平南縣)上任的州官馮孝诠,一同去廣州,得到馮氏的資助,這年十一月間,從廣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這時只有他弟子善行相隨。他們海行二十天到達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停留了六個月,在此學習聲明。善行因病返國,他即孤身泛海前行,經末羅瑜(後改隸室利佛逝)、羯荼等國,于鹹亨四年(673)二月到達東印耽摩梨底國,和另一住在那裏多年的唐僧大乘燈相遇,停留一年,學習梵語。其後,他們一同隨著商侶前往中…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