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堂講話 第二輯 四、念佛與忏悔業障

  四、念佛與忏悔業障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叁大願「廣修供養」,今天接著講第四大願「忏悔業障」。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叁段來講:

  1.忏悔業障的釋義

  《華嚴經》中本來是「忏除業障」,可是我們現在每日做早課時,都是念「忏悔業障」。以此先解「忏悔」二字,「忏」是梵語,「悔」是華言,這有二種意義:一者梵語忏摩,華言悔過,是即翻譯梵語之忏摩,爲華言之悔過。二者忏悔乃梵華並舉之詞,是乃一半梵語,一半華言。忏即陳露先罪,即是恭對佛前,陳說發露先前所作之罪,要把自己的罪過,統統說出來,不得隱藏,這就是忏摩。悔即改往修來,對于往昔所造的罪過,必須真實悔改;于未來的善法,一定精進修行,這就是悔過。所謂「忏其前愆,悔其後過」,方合忏悔之義。

  再解「業障」二字,業有叁種:一者善業,二者惡業,叁者不動業。業障之業,即是惡業,以惡業能障人天善法,能障出世聖道,故名業障。障亦有叁種:一者煩惱障,即是無明。二者業障,即是五逆十惡。叁者報障,即是地獄、餓鬼、畜生之果報。爲甚麼不忏悔煩惱障、果報障,而但忏悔業障呢?這有二種意義:一者業力甚大,故須先忏。煩惱障潛伏力弱,故後忏之。至于報障,已竟結成惡果,只有受報,無法忏除了。二者忏悔業障,即是忏悔叁障,以煩惱障如種子,業障如水土,報障如果實。忏悔業障,猶如去其水土之緣,則煩惱種子自然幹枯,惡報果實亦自無法生出,是則但能把業障忏悔清淨,則叁障悉皆捐除了。

  上來已經把忏悔業障的大意,說明白了,現在再把十種惡業多說幾句:因爲我們都是凡夫,凡夫是「畏果不畏因」的,惡果尚未現前,即不能生起怖畏之心。怖畏惡道之心不生,如何能發心真實忏悔?然而叁惡道的果報,乃屬于未來之事。未來之事,尚未現前,是故不易令愚癡淺見之凡夫生起怖畏。可是我們都是人類,人類的衆生,是大家都看得見的。就看得見的果報,以推過去之業因,則容易引起信仰之心,生出怖畏之念了。

  我們都是人,都是父母所生,爲甚麼所受的果報不一樣呢?這就是因爲過去所造的業因不同。現且不談善報善因,但說惡報惡因。

  招感惡報之惡因,大別有十種,即是身口意所造之十種惡業。于中「殺生」之罪,先墮地獄受苦。地獄之苦受完了,再墮畜生。畜生之苦受完了,再墮餓鬼。餓鬼之苦受完了,方得轉世爲人。雖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這都是看得見的事實。比方說有一富貴人家,只有一個兒子,這位獨生子,一定有福好享,可是他偏偏短命死了!這就是前生前世造了殺生之業的緣故。又如一位大財主,富有多金,正好享受榮華之樂,可是他偏偏身弱多病,雖有五欲之樂而不能享受,這亦是前生前世造了殺生之業的緣故。第二「偷盜」之罪,先墮叁惡道受苦。叁惡道的苦受完了,方得轉世爲人。雖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種果報:一者常受貧窮之苦,二者雖有錢財而不得自在使用。第叁「邪淫」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的眷屬。以上叁種,屬于身業,應當忏悔。第四「妄語」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誹謗,二者常受他人诳騙。第五「兩舌」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敝惡。第六「惡口」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诤訟。第七「绮語」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無人信受,二者語不明了。以上四種,屬于口業,應當忏悔。第八「貪欲」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第九「瞋恚」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惱害。第十「邪見」之罪,先墮叁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于邪見之家,二者其心谄曲不直。以上叁種,屬于意業,應當忏悔。

  總上十種惡業,所受的果報,雖只有二十種,但這是大概分別的。若是詳細分別,實有無量無邊的果報。這些果報,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或爲他人所遭遇,或爲自身所親受。我輩凡夫,不明因果之理,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怨天尤人,真是惡人增惡,罪上加罪!明白佛理的人,一心忏悔尚恐來不及,又何敢怨天尤人呢?

  話得說回來,上面所說的果報,乃是由叁惡道出來,轉生于人道,所受的「余報」,與叁惡道的果報比較起來,真是微不足道了。要是墮到地獄裏,其受苦之多,所謂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其時間之長,動辄論「劫」,真不知何日何時方能出來?何況從地獄裏出來,複墮畜生。從畜生裏出來,更墮餓鬼,又不知經過多少劫?真是「一失人身,萬劫不複!」那裏容許我們粗心膽大而不趕快忏悔呢?

  以上所講的話,乃是就因果的事實論的。現在再將造罪的心理分析一下,以便「罪從心起將心忏」。

  人是善道的衆生,怎麼會不信因果,廣造諸惡的呢?乃是由心理上漸漸變壞的。從微至著,分爲十個階段來說:

  一者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不知身體是四大假合的,妄計人我之相。既把這個身體,認爲是我自己,于是就要爲這身體貪圖享受,一切罪過皆由此一念「身見」而起。

  二者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內心之中,本已具有貪欲之煩惱,外面又遇到惡友的誘惑,于是執著我見之心倍加隆盛。

  叁者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內外惡緣,既已具足,即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不但自己不肯做善事,就是看見別人做善事,亦不歡喜。

  四者縱恣叁業,無惡不爲。既不喜作善,則好作惡,于是放縱身口意,無惡不造了。

  五者事雖不廣,惡心徧布。如好獵者,于萬般禽獸,總帶殺心!又如貪財之人,舉世資財,無一不要!雖然事實上未必盡遂其意,而其殺生貪財之心,實常徧布一切處所。

  六者惡心相續,晝夜不斷。既無善心,則全是惡心,于是無時不想作惡。

  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雖然無時無處不在作惡,可是不願他人知道。

  八者虜扈抵突,不畏惡道。虜掠拔扈,粗野橫暴,抵觸唐突,冒犯聖賢,毫無畏懼惡道之念。猶如瘋犬,不易馴服。

  九者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前面講作惡不欲人知,是尚有慚愧之心。至此則廉恥之心喪盡,不但不怕天、不怕人,連佛菩薩亦複不怕了!

  十者撥無因果,作一闡提。梵語「一闡提」,華言斷善根。因果報應之理,一概不信。恣意作惡,方能稱心。猶如糞蛆,好樂廁所。由此十種惡心,昏迷顛倒,廣造罪惡,永處惡道了。

  現在要忏悔業障,必須生起十種善心,從後翻破之,以爲對治法門。

  第一要明信因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絲毫不錯。雖然現在作惡的人,尚未見其受到惡報,那只是因緣未熟而已。經雲:「假使滿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沒有造了業不受報的,亦沒有自己造業他人受報的,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爲明信因果。以此明信因果之心,破除第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之心。

  第二要自愧克責。設若放逸心一動,急當自己克責自己:「鄙惡罪人,不知修善,無羞無恥,猶如畜生。」再想到天見我屏處造罪,是故于天生慚;人見我顯處造罪,是故于人生愧。以此自愧克責之心,破除第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之心。

  第叁要怖畏惡道。修行的人,當自思惟:「人命無常,過于轉燭。一息不還,千載常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波深,船筏安寄,豈可坐待墮落?又《佛名經》雲:「若不忏悔者,大命將盡,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何及乎?當爾之時,欲求一禮一忏,豈可更得?」思惟至此,怖心自生。怖心生時,如履湯火!雖有五欲六塵之境,亦不暇貪染了。以此怖畏惡道之心,破除第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之心。

  第四要不覆瑕疵。若有罪過,恭對佛像,盡情發露。發露罪過,猶如吐毒!倘若覆藏罪過,不肯發露者,猶如隱處有癰,覆諱不治,則致于死。以此不覆瑕疵之心,破除第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之心。

  第五要斷相續心。既然發心忏悔,必須斷除作惡的相續心。即是忏悔之後,誓不再犯!以此斷相續心,破除第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之心。

  第六要發菩提心,以前因爲愚癡不覺,故徧一切處惱害有情。今發覺心,應當徧一切處利益有情。以此發菩提心,破除第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之心。

  第七要修功補過。昔因惡身口意,造諸罪過。今以善身口意,修諸功德。以此修功補過之心,破除第四縱恣叁業無惡不爲之心。

  第八要守護正法。人能弘道,法藉人傳。人在法存,人亡法滅。故正法須得人護。以此守護正法之心,破除第叁滅善心事不喜他善之心。

  第九要念十方佛。昔因狎近惡友,信受其言,作諸惡事。今念十方佛,爲我作導師,修諸善法。以此念佛之心,破除第九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之心。

  第十要觀罪性空。觀諸罪過,從因緣生,其性本空。以罪性本空,方能忏除。倘若罪性不空,則雖忏亦不能除滅了。以此觀罪性空之心,破除第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之心。

  所破者是十種惡心,是順生死之心。能破者是十種善心,是逆生死之心。明了此等善惡之心,進修忏悔無罪不滅了。

  2.忏悔業障的利益

  忏悔業障的利益太大了,能以滅除叁障,能得依正具足。前面已經講過:煩惱障猶如種子,業障猶如水土,報障猶如果實。只要把業障忏除了,煩惱種子得不到業水之滋潤,自然幹枯。業障是因,報障是果;因既不生,果亦自滅。所以忏悔的雖只是業障,而結果是叁障完全除滅,這就是忏悔業障的利益。至于得到依止具足的利益,則有二種解釋:依是依報,即是衣食住等。正是正報,即是身體。在未成佛之前的「因位」中,生生世世,身相莊嚴,衣食豐裕。在成佛的「果位」上,正報則相好圓滿,依報則珍寶嚴飾,這都是忏悔業障所得到的利益。我們再把本段的經文念一遍,看看還有甚麼利益?

  經雲:「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徧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即是忏悔業障所得的利益。嚴持淨戒,能生一切功德。但是有業障的人,雖欲嚴持淨戒,而不能「恒」常安「住」于淨戒之中,亦就是不能恒常安住于一切功德之中。比方說:有貪欲業障的人,則將因貪欲而犯戒。有瞋恚業障的人,則將因瞋恚而犯戒。淨戒既不能恒住,一切功德得而複失,豈不可惜?是以有志嚴持淨戒者,必須誠心忏悔業障,方能得到恒常安住一切功德的利益。

  3.念佛與忏悔業障

  有人說:我們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還要忏悔業障呢?說這種話的人,是不知道業障的厲害!經雲:「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有業障的人,雖欲念佛而不可能,又遑論一心。例如有人在貧困之時,頗肯念佛。一旦升官發財了,佛也不念了。這就是被貪欲之「業」「障」住了。又如有人發心來打念佛七,不跟這個蓮友鬧意見,就跟那個蓮友吵架,結果自己把自己「氣」走了,佛也不念了。這就是被瞋恚之「業」「障」住了。所以發願念佛的人,必須誠心忏悔業障。

  在念佛七中,每天做晚課時,要跪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這就是將「忏悔業障」的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爲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爲主,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佛堂講話 第二輯 四、念佛與忏悔業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