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位,入了方便有余土,不要親近佛了,所以應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
「于不二境」,如來的法身,住在常寂光土,「現諸淨土」,現出實報莊嚴土來。「現諸淨土」,叫處成就,是第五種成就。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第六種叫衆成就,講經要有聽經的大衆,有什麼人聽呢?「與大菩薩摩诃薩」,菩薩就叫菩薩,怎麼叫大菩薩呢?因爲菩薩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實教菩薩叫大菩薩。實教裏面還有叁賢、十地、等覺、妙覺,等覺是菩薩的最高位,叫摩诃薩,梵語「摩诃」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诃薩」是指大菩薩中的大菩薩。
「十」在《華嚴經》表無盡,叫做事事無盡。「俱」是同在的意思,「十萬人俱」,有無量數大菩薩聚在那兒聽《圓覺經》。下面標出來首領的名字,這是衆成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
第一位文殊師利菩薩,梵語「文殊師利」,中國話翻成妙德、妙吉祥,他的功德最妙,因爲文殊師利菩薩,雖然示現菩薩身,實際是七佛之師,在釋迦牟尼佛座下示現大乘弟子,幫助佛弘揚教化,他的功德妙,所以叫妙德。因爲他能冥加顯護,消災滅罪。多念文殊師利菩薩的名號,多拜文殊師利菩薩的相,就能消災滅罪,所以叫妙吉祥。每一個菩薩都能消災滅罪,爲什麼單獨標舉他?因爲在聲聞乘弟子之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在菩薩弟子之中,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智慧就是光明,你有什麼災難、罪過,見了智慧光以後就會消滅掉。所造的罪業,好像霜雪,陽光一出來統統溶化,所以獨標吉祥之意。
第二位普賢菩薩,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普是普遍,他是大行第一的菩薩,他的行門彌滿法界,遍法界都是他行菩薩行的地方。位,是這位菩薩的地位。臨,是臨近。極聖,最極的聖人就是佛。他的地位臨近最極的聖人,與佛只差一等,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華嚴經》上的華嚴叁聖,中間是毗盧遮那佛,上首是文殊師利菩薩,下首是普賢菩薩,表大智、大行。
第叁位普眼菩薩,普是普遍,眼是眼睛。這位菩薩的眼睛,普遍觀察一切衆生,普遍救護一切衆生,等于觀音菩薩現千眼的意思。
第四位金剛藏菩薩,金剛譬喻般若智慧,這位菩薩得到般若智慧,等于得到金剛寶藏。因爲金剛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金剛,得到般若智慧,能破除一切煩惱,一切煩惱破壞不了般若智慧,這位菩薩得到般若智慧,所以叫金剛藏菩薩。
第五位彌勒菩薩,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翻成中國話叫慈氏,是大慈彌勒菩薩。要是跟觀音菩薩對照,觀音菩薩是大悲觀音,彌勒菩薩是大慈彌勒。
第六位清淨慧菩薩,清淨慧也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中無妄染叫做清淨。不是對著妄染之法叫做清淨,本來清淨,沒有虛妄、染汙之法,所以叫做清淨慧菩薩。
第七位威德自在菩薩,威嚴、功德都自在無礙。
第八位辯音菩薩,怎麼叫菩薩?你要利益衆生才叫菩薩。怎麼利益衆生呢?弘法是菩薩的家務,利生是菩薩的事業。你出了家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還要弘法利生,得具足辯才,辯才有四種:法、義、詞、樂說。
一、法無礙辯:說世間法、出世間法,說法無礙。出世間法,說小乘法、大乘法,統統不起障礙,很自在,叫做法無礙辯。
二、義無礙辯:每一個法相裏面,都含有義理,說法相,解釋義理,自在無礙。說世間法、出世間法,說得頭頭是道,叫做義無礙辯。
叁、詞無礙辯:言詞無礙,你要是前生前世有弘法的善根,說話很流利,就是詞無礙辯的本錢,你學講經說法最好,因爲你口齒流利,說話咬字很清楚,叫做詞無礙辯。假若你說話很笨,不要退心,練習多講,講多就流利了,這跟學唱贊子一樣,最初結結巴巴唱不好,一唱就掉板,等唱久了,不是唱得很流利嗎?跟學英文一樣,你最初學英文,結結巴巴說不出來,等你說多了,自然流利,你講經講得流利,就叫詞無礙辯。詞無礙辯不是光說話流利,不但一種法相、一種義理,講得滔滔不絕,重重無盡的道理,都要講得流利。
四、樂說無礙辯,就是你自己歡喜說,人家歡喜聽。你講得滔滔不絕,說話很流利,人家不愛聽,不是冤枉費力嗎?要講衆生歡樂聽的道理。我的《佛堂講話》十大願王裏面講四種無礙辯,講得很詳細,你們可以參閱。
具足四種辯才,就叫做辯音。佛有八種音聲,我們要學佛的音聲,講經的音聲,太粗氣,不好聽;太小聲,人家聽得費力,也不好聽。音聲要講得不高不低,非常莊嚴。講經不是講笑話,不是聊天,講的都是很莊嚴的道理。你講得不莊嚴,聽者不起尊重心,所以音聲要莊嚴,合起來叫做八音四辯。佛是八音四辯,這位等覺菩薩雖然還沒有具足八音四辯,但是也跟佛差不多,所以叫做辯音菩薩。
第九位淨諸業障菩薩,剛才講婆伽婆,講業的障礙力很大,你不把它消掉,它處處給你生障礙。菩薩用功修行,消業怎麼消呢?先不造新業,再忏悔舊業,忏悔就依著《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那都是《華嚴經》的道理,你誠誠懇懇地念,過去的業都會消掉。《大忏悔文》五十叁佛,出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叁十五佛,出自《大寶積經》,合起來八十八佛,加上阿彌陀佛,實際是八十九佛,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想想:念《大忏悔文》,什麼業不能消?有人說:我念多少佛,業都不能消!那是你念得不夠誠懇,而且不知道佛號含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你要誠誠懇懇依著《大忏悔文》來忏悔,無始劫來的業障都能淨除,這位菩薩,是淨除一切業障的菩薩。
第十位普覺菩薩,自己普遍覺悟;覺悟衆生,也是普遍覺悟。
第十一位圓覺菩薩,圓滿覺悟的菩薩。十二位法身大士,這是第十一位,依著《華嚴經》的道理,具足前面十位菩薩的功德。前十位大菩薩,每一位都有一種偏德,菩薩哪有偏心,怎麼有偏德呢?因爲他在度衆生時,表現各有所偏,文殊師利菩薩偏于智慧,普賢菩薩偏于行門,把前面十位大菩薩的功德合起來,就是圓覺菩薩。
第十二位賢善首菩薩,是最賢、最善、最第一的菩薩。
「而爲上首」,是諸大菩薩最上座的首領、大學長。
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與諸眷屬,皆入叁昧」,這十二位大菩薩,各人都帶來他的眷屬,就是他教化的菩薩。前面說十萬人俱,這裏才說出來都是他們帶來的眷屬,統統入了叁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因爲如來的法會,是平等無二的法會,菩薩還沒有成佛,有差別就不平等,所以得入了叁昧,才能跟佛平等同住法會。這個入是有出入之相,跟前面「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沒有出入之相的入,不一樣。菩薩有入相、出相,將來聽完《圓覺經》還要出叁昧。我們在講堂聽經的時候,你要把心定下來,不要打妄想、打瞌睡,就是入于平等法性,定下心來聽,沒有聽不懂的。你一面聽,一面打妄想,剛剛不打妄想,又打起瞌睡,我講了一小時,你們瞌睡還沒醒來,怎麼聽得懂?所以現在就學著:聽經要定下心來,定下來就等于入了叁昧,才能聽得懂經。這些菩薩是十二位法身大士,當然可以跟佛同住平等法會,可是眷屬非得入叁昧不行,大家都入了平等之相,才能參加如來平等法會。
序分分二科,講到這裏,第一科證信序,六種成就講完了,下面第二科發起序,把《圓覺經》發起來。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就在這個時間。「文殊師利菩薩」,這十二位諸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所以由文殊師利菩薩出來發起。在這平等法會之中,本來沒有差別相,但是理不礙事,事相的禮節,還是不可廢除。所以你學大乘佛法,學到偏空那一邊,大錯特錯。理與事不相礙,你著了事相,學錯;你著了空理,也是學錯,所以既不可執著空理,也不可執著事相。這就是在平等空理的法會中,還是不廢禮貌,請法有請法的規矩。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從他的本座站起。「頂禮佛足」,以自己最尊最貴的頭頂,禮拜佛最卑最下的雙腳,這叫做最敬禮。「右繞叁帀」,匝就是圈,我們現在早晚課,要繞佛叁圈,就是這個禮節,所以我們造佛殿,佛像後面一定要留空間,可以繞過去。日據時代,臺灣被日本人占領,沒有人講佛法,大家只知道造佛殿,爲使空間大,佛像都貼到牆壁,繞佛叁匝的禮節就不能行了。
「長跪」,其他經是右膝著地,單膝跪下來,這是佛的方便慈悲,因爲兩個膝蓋齊跪不能持久,一個膝蓋跪下可以持久,但是這裏是平等法會,都是法身大士,兩個膝蓋都跪下,不會疲乏、腿疼,因爲他沒有執著身相。「叉手」,就是合掌,合掌有種種方式,把十個指頭叉起來,叫合金剛掌,是堅固不壞的意思。還要記得規矩,十個指頭叉起來,要叉得剛剛好,不能叉過頭,現在只有學密宗的人,還有叉手合掌,我們顯教只合掌不叉手。「而白佛言」,弟子跟佛說話叫仰白,表示恭敬,佛跟弟子說話叫下告。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大悲世尊!」世尊本來具足大悲大智,悲智雙運。現在請法救度衆生,表大悲之德,不稱大智,而稱大悲世尊。「世尊」,就是梵語婆伽婆,爲世出世間之所尊,爲九法界之所尊,所以叫世尊。
「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諸來」,是諸方而來,「法衆」,即聞法的大衆。文殊師利菩薩不是爲他個人請法,是爲法會之中諸方來聽法的…
《圓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