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有安樂之地。
佛陀開示之後,蘇巴瑪天神與他的五百名天女證悟初果須陀洹。他得知自己獲得無價的證悟之後,就開心地回到天界去了。
因此應當了知,正如帝釋天王與蘇巴瑪天神的例子,四念處法門有助于滅除憂惱。
接著我要解釋“成就正道”這一句。八聖道分稱爲正道或聖道(ariyamagga)。培育了世間的四念處之道以後,有助于證得出世間道。
下一句經文是“現證涅槃”,這是指親身直接體驗不死的境界──涅槃。涅槃之所以得到其名乃是由于沒有愛欲的緣故。修行此法門可以逐步地提升智慧,直到證悟涅槃。
雖然講到“使衆生清淨”這一句的時候,下面那幾句所要表達的六種利益都已經包括在內了,然而除非能熟悉佛教字詞的用法,否則不能了解下面那幾句話的重要性。
世尊並不是先讓人熟悉佛教字詞的用法然後才對他們說法,而是在經中直接解釋字詞的含義。因此,他以“超越憂愁與悲傷”等詞句來解釋“單一的道路”所導致的結果。
或者可以這麼說,佛陀如此解釋是爲了顯示:“單一的道路”之所以能使衆生清淨,乃是由于超越憂愁與悲傷;能夠超越憂愁與悲傷乃是由于滅除痛苦與憂惱;能夠滅除痛苦與憂惱乃是由于成就正道;能夠成就正道乃是由于現證涅槃。這宣示了藉著“單一的道路”而達到解脫的方法。
再者,這表達出對“單一的道路”之贊歎。正如世尊在《六六經》(Chachakka Sutta)中以八種相來表達贊歎;在《聖種姓經》(Ariyavamsa Sutta)中以九種相來表達贊歎;同樣地,在本經中,他以“使衆生清淨”等詞句所包含的七種相,來表達對“單一的道路”之贊歎。
爲什麼世尊要如此地贊歎呢?因爲要引發比丘們的興趣。世尊心裏想:“聽聞了如此的贊歎之後,諸比丘就會相信此法門能夠去除四種壓迫,也就是由于內心郁悶所産生的憂愁、以言語混亂爲特征的悲傷、由于身體苦受所産生的痛苦以及由于內心苦受所産生的憂惱。並且他們會相信此法門能帶來清淨、智慧與涅槃這叁種非凡的成就。他們會確信應當學習、精通、熟記、背誦此教導以及應當修行此法門。”
由于正念的目標有身、受、心、法這四種的不同,所以有四種“念處”。
爲什麼世尊只教導四念處,而不教導更多或更少的念處呢?因爲這樣適合于堪受調伏者的根性。
衆生可分爲兩類,即鈍根者與利根者。鈍根者是指學習得慢的人;利根者是指學習得快的人。衆生又可分爲另外兩類,即愛行人與見行人。愛行人是具有渴愛性格的人;見行人是具有見解性格的人。又可分爲另兩類,即止行人與觀行人。止行人是先修行止禅,達到禅那之後才修行觀禅的人;觀行人是未達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觀禅的人。
在堪受調伏者當中,愛行人(tanhacarita)與見行人(ditthicarita)各有鈍根者與利根者之分;止行人與觀行人也各有鈍根者與利根者之分。關于這一點,有下列的陳述:
對于鈍根的愛行人而言,觀察粗色身的念處法是達到清淨之道。對于利根的愛行人而言,微細的法門──受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
在這裏,“身”(kaya)的意思是“群體”。根據《無礙解道》,身可分爲叁種:
一、呼吸身(assasapassasakaya入出息身);
二、所生身(karajakaya);
叁、名身(namakaya)。
呼吸身與所生身兩者屬于色身,因此可以說身可分爲色身與名身兩種。
如果有系統地辨識呼吸中的四界,你就會見到呼吸是由許許多多微粒──色聚──組成的。分析這些色聚時,你會發現每一顆色聚裏最少含有九種色法,也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與聲音。這九種色法組成的群體稱爲呼吸身。
所生身包括四種:(一)業生色:由過去生的業力所産生的色法。(二)心生色:由心産生的色法。(叁)時節生色:由火界産生的色法。(四)食生色:由食素産生的色法。
第叁種身是名身,意思是名法的群體。名法生起的時候也是成群地生起,在一個心識刹那裏有一個心和許多個心所同時生起。
還有另外一種身,如頭發、身毛等叁十二個或四十二個身體組成部份。由于它們也是由究竟色法構成的群體,所以它們也稱爲身。
在《大念處經》中,所謂的“身”是指色身與名身。
對于鈍根的見行人而言,不需要辨別許多差異的法門──心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對于利根的見行人而言,需要辨別各種差異的法門──法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
對于鈍根的止行人而言,由于他能夠輕易地取得禅相,所以身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對于利根的止行人而言,由于他無法持續地專注于粗的目標,所以受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
對于鈍根的觀行人而言,不需要辨別許多差異的法門──心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對于利根的觀行人而言,需要辨別各種差異的法門──法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佛陀教導四念處乃是爲了要去除常、樂、我、淨的錯誤觀念。
四念處是:
一、身念處(kayanupassana):正念注意在身;
二、受念處(vedananupassana):正念注意在受;
叁、心念處(cittanupassana):正念注意在心;
四、法念處(dhammanupassana):正念注意在法。
就身念處而言,身體是醜陋不清淨的。但是有些人因爲顛倒(vipallasa)的緣故,認爲身體是清淨美麗的。爲了讓這些人了解身體的不淨,讓他們舍棄錯誤的觀念,所以佛陀教導身念處法門。
就受念處而言,感受是痛苦的。但是有些人因爲顛倒的緣故,認爲感受能帶來快樂。爲了讓這些人了解感受的痛苦性,讓他們舍棄錯誤的觀念,所以佛陀教導受念處法門。
就心念處而言,心是無常的。但是有些人因爲顛倒的緣故,認爲心是恒常不變的。爲了讓這些人了解心的無常性,讓他們舍棄錯誤的觀念,所以佛陀教導心念處法門。
就法念處而言,五蘊、十二處等法是沒有實體的、無我的。但是有些人因爲顛倒的緣故,認爲法有實體、有我,或認爲法是我的一部份,或認爲法是我,或認爲法有不變的本質。爲了讓這些人了解法的無我性、無實體性以及滅除蒙蔽他們的心的顛倒,所以佛陀教導法念處法門。
疏鈔解釋說:身和受是造成渴愛的主要原因。要去除鈍根的愛行人對身的渴愛,觀察身的不淨是適合的,因爲身這個粗的目標是造成他們渴愛的要素。對于這一類人而言,第一種念處──身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爲了去除利根的愛行人對感受的渴愛,觀察感受的痛苦性是適合的,因爲感受這個微細的目標是造成他們渴愛的要素。對于這一類人而言,第二種念處──受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
心和法是造成錯誤見解的主要原因。對于鈍根的見行人而言,依照本經所教導的單純方法來觀察心是適合的。心是造成常見的決定因素,因此應當觀察心是無常的,並且以本經的分類法,如有貪欲的心等等來觀察心,以便去除認爲心是恒常的顛倒錯覺。所以對于這一類人而言,第叁種念處──心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
對于利根的見行人而言,依照本經所教導的各種方法來觀察法或現象是適合的。法是造成我見的決定因素,因此應當依照想、觸等以及五蓋等來觀察它們,以便去除認爲法是我的顛倒錯覺。所以對于這一類人而言,第四種念處──法念處──是達到清淨之道。
心與法除了造成錯誤見解之外,也會造成渴愛;身與受除了造成渴愛之外,也會造成錯誤見解。然而,身與受影響渴愛的作用偏強;心與法影響錯誤見解的作用偏強。這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注釋繼續解釋說:佛陀教導四念處並不只爲了去除四種顛倒,還爲了去除四種瀑流(ogha)、四種轭(yoga)、四種漏(asava)、四種系縛(gantha)、四種執取(upadana)、四種邪行(agati)、以及遍知四種食(ahara) 。
就背誦與集合于一處(涅槃)而言,四念處只是一種法;就原因及同樣證入涅槃而言,四念處也只是一種法。但是就修行法門而言,四念處則是四種法。
譬如一座城的四面都有城門,來自東方的人帶著東方出産的物品從東門進城;來自南方的人帶著南方出産的物品從南門進城;來自西方的人帶著西方出産的物品從西門進城;來自北方的人帶著北方出産的物品從北門進城。涅槃就好比是這座城,出世間的八聖道分就好比是城門,身、受、心、法就好比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以十四種方式修行身念處而證悟涅槃的人,就好比來自東方的人帶著東方出産的物品從東門進城;以九種方式修行受念處而證悟涅槃的人,就好比來自南方的人帶著南方出産的物品從南門進城;以十六種方式修行心念處而證悟涅槃的人,就好比來自西方的人帶著西方出産的物品從西門進城;以五種方式修行法念處而證悟涅槃的人,就好比來自北方的人帶著北方出産的物品從北門進城。
疏鈔解釋說:因爲進入同樣的地方──涅槃,所以說四念處只是一種法。不同的念處卻同樣都會歸到涅槃,稱爲“集合于一處”。
在這裏,大家不要誤解說只修行四念處中的單一種念處就足以證悟涅槃。我要進一步解釋這一點。在《相應部》中有兩部《不遍知經》(Aparijanana Sutta),佛陀在經中說:“諸比丘,如果不能以叁種遍知來了知一切名色法或五蘊法,就無法解脫生死輪回。”叁種遍知是:
一、所知遍知(bata paribba):即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
二、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度遍知):即思惟智與生滅隨觀智。這兩種觀智觀照名色法及它們之因緣的生滅,所以稱爲審察遍知。
叁、斷遍知(pahana paribba):即從壞滅隨觀智起乃至道智。除了能夠根本斷除煩惱的道智之外,其余的觀智只能暫時斷除煩惱 。
因此,根據《不遍知經》,如果想要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輪回,你就必須以叁種遍知來了知一切名色或五蘊及它們的因,並且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
再者,《阿毗達摩藏》的注釋也解釋說:只觀照色或只觀照名都不足以證悟涅槃。因此禅修者必須有時觀照色,有時觀照名。在觀照名色法的時候,如果只觀照內在或只觀照外在的名色法,這樣也不足以證悟涅槃。必須有時觀照內在的名色法,有時觀照外在的名色法。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身、受、心、法這四念處。修行身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色法,但是只觀照色法是不夠的,還必須觀照名法。同理,修行受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受,但是只觀照受是不夠的,必須也觀照色法及其他的名法。修行心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心,但是只觀照心是不夠的,必須也觀照色法及其他的名法。在法念處當中,佛陀教導觀照五蘊等各種不同的方法。所以大家不要誤解說只觀照四念處當中的一種就足以證悟涅槃。
《《大念處經》釋題與總說(摘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