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
(帕奧尊者Pha-AukSayadaw)
目錄
禅者序
原編序
中譯序(含再版序與叁版序)
第一講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8
第二講 如何以其它法門修定 28
第叁講 如何修行四梵住與四護衛禅 43
第四講 如何辨識色法 62
第五講 如何辨識名法 88
第六講 如何透視緣起法的環結 101
第七講 如何培育觀智以透視涅槃 113
第八講 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133
第九講 無上的布施 142
即席問答篇 156
算數師目連經 169
附錄一 巴利詞彙集 176
附錄二 帕奧禅修中心 179
編輯注: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衆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衆;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北傳曾譯爲爲“比丘”、“苾刍”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衆。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
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爲“阿羅漢”,謂爲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禅者序
戒、定、慧叁無漏學乃是佛教的修學次第,此叁無漏學可使凡夫成就聖位。覺音論師所造的南傳《清淨道論》即是以戒、定、慧叁學爲大綱,以七清淨及十六觀智爲修學次第。緬甸帕奧禅師指導禅修,不僅依據《清淨道論》,還依據巴利聖典及《阿毗達摩》注疏,才有次第分明、內容完整的修學次第。並強調以戒爲定慧的基礎,保護禅修者的慧命。
帕奧禅林修學的目標是「現見涅槃」。見到涅槃後,行、住、坐、臥,時時刻刻必須繼續再修習觀禅。觀照名色(五蘊身心)皆是無常、苦、無我。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近、遠,這十一項都是觀照的範圍。如此才能慢慢銷減煩惱,進而親證道果。能觀察已斷那些煩惱、證何種果位,自己很清楚。故要時時檢查未斷的煩惱令斷,最後斷盡所有煩惱,證四果阿拉漢,不受後有,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脫。
在整個解脫道中,觀禅(毗婆舍那)必須以止禅(奢摩他)爲基礎,才能如實照見真實名色法的生滅、無常、苦、無我。若無禅定力的支持,如何能分析色聚,了知身體只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種色及二十四所造色的組合呢?當我們起心動念時,若無禅定如何觀整個心、心所的心路過程呢?若無禅定力,又如何能觀過去、照未來,貫穿整個叁世的因果關系呢?因此,帕奧禅林修學的次第即是在「戒清淨」的基礎上,進而修習止禅業處。證得四禅八定時,達到「心清淨」。如此才能辨識名色,證得名色識別智即達到「見清淨」。以十二因緣觀,觀叁世的前因後果,證得緣攝受智,即所謂「度疑清淨」。有見清淨、度疑清淨,才能慧觀叁世因果關系名色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然後證得思惟智、生滅智,達到「道非道智見清淨」。從證得壞滅隨觀智至行舍智,此七種觀智,才能達到「行道智見清淨」。進而證得種姓智、道智、果智與省察智,才是所謂「智見清淨」。是故觀禅以止禅爲基礎,止禅則以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爲入門下手處。
在這末法時代,我還能修學整個原始的禅法,實感慶幸,如同回歸佛陀時代般令人法喜。感恩禅師多年潛修與智慧的結晶,才能將如此次第分明的禅法教授後學。他有所謂「外現聲聞身,內密菩薩行」的風範。這實在是當代難得的禅師與禅法。更慶幸的是,這次(1998年4月至6月)帕奧禅師應臺灣新竹壹同寺與桃園雙林寺的邀請,首次來臺指導禅修。此舉必將帶動臺灣原始佛教禅修風氣,裨補以往不足之缺。亦希望禅師精辟的開示及問題解答,能使大家更深入了解此殊勝禅法的修學內容。
願正法久住,亦願此書的問世,能使世界各地想破除生死之迷、尋求解脫者有個依憑處。接引更多人真正步入解脫之道,親自體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叁法印。並非空談理論,而是解行並進,定慧等持,止觀雙運。親證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親證者才能享受其中的法樂。
臺灣禅修者
淨妙比丘尼敬筆
于緬甸帕奧禅林
1998.9.22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 阿拉漢 正等正覺者
原編序
本書裏的開示乃是緬甸毛淡棉帕奧禅師在臺灣新竹壹同寺指導禅修時所講的。在爲期兩個月的禅修期間,禅師除了每天給予個別禅修者修行上的指導之外,還對大衆開示七次主要的講座;這些講稿事先已在帕奧禅林准備就緒。每次講座之後,各有一次回答問題的開示;這些問題是禅修者寫下之後呈交禅師,禅師也同樣事先備妥答案。此外,禅師還開示兩次講座:一次是衛塞節(Vesakhaday:佛陀誕生、成道、般涅槃的紀念日)時對一般大衆的開示。另一次開示于禅修結束時,乃是傳統上接受布施後的開示,給予主要的布施者:壹同寺住持、其它施主、禅修活動的主辦人及協助者。十六次的講稿都使用英文,然後禅師以英語念出。爲了聞法者(全部是華人)能夠受益,這些講稿都事先譯成中文,伴隨在禅師的英語之後以華語念出。
這些開示的內容是關于禅師主要采用的修觀行道:止觀行道。禅師也教導純觀行道,這是爲何禅師給予這兩種行道的正統指導。
本書的內容並非與禅師在臺灣所開示的內容一字不差,因爲禅師決定在出書之前講稿必須經過編輯。爲此目的,禅師要求在必要情況下可以更改所用的詞語,而且在整個編輯過程中,禅師時常接受編輯們的資詢。
編輯工作主要針對表達形式,而非針對內容,也盡力保留禅師在討論問題與指導修行時獨特的講說英語方式。因爲開示的對象多數是臺灣以及華裔馬來西亞的大乘佛教徒,所以禅師大大地減少他通常會采自上座部叁藏與注疏的衆多引證。在此必須提到的是,當禅師翻譯巴利聖典的引述時,他通常會依照緬甸的傳統而加上注疏中的解釋。
禅師提到的巴利文名詞大部份都已譯成英文。當一個專有名詞最初出現時,我們將它的巴利原文保留在括號裏;後來再出現時則通常將其巴利原文省略。例如:最初用「無常(anicca)」,後來用「無常」。相反地,有些字直接譯成英文會很別扭,也就保留巴利原文,不譯成英文。例如:kasina(全體?設計?)、deva(上帝?神?)brahma(極高生存界的高等衆生?)。《附錄二》收錄這些巴利名詞的定義,而不是它們的直接翻譯。
編輯工作優先考慮的是維持必要程度的正確性,以及嘗試使本書無論對于初學者、禅修者或學者都同樣具有可讀性。爲此緣故,編輯的完全一致性只得稍作調整。由于多人參與翻譯與編輯,內容若有任何瑕疵,參與人員當負全部責任。
編輯者(英文本)于帕奧禅林1998
中譯序
本書譯自英文本《Knowing and Seeing》,乃是1998年4月17日至6月16日,帕奧禅師在臺灣新竹壹同寺的開示與問答。由于禅師開示時經常給予聞法者發問的機會,所以除了事先備妥的內容之外,還有不少臨時提出的問題與禅師當場的答複。本書于翻譯英文本之余,也嘗試從開示的錄音帶中選取這些實況問答的數據。寫錄下來的英文內容經禅師審核之後譯成中文,當中少數是原有回答的補充,其余大部份爲獨立的問答,皆彙集于「即席問答篇」。
然而聽寫錄音帶時遇到一個困難:有時聽不見禅修者所提的問題,只能聽到禅師的回答。對于這種情況,只好根據禅師的回答而擬定可能的問題。這是必須在此說明的。
對于巴利詞彙的中譯,本書盡量采取前人已譯成的字詞。遇到一個巴利字有數種譯法時,即將其同義詞列于括號中,如:rupa色(色法;物質)、nama名(名法;精神)、utu時節(火界;溫度)等等。
翻譯時優先考慮的原則如下:(一)忠于原意、(二)易讀易解、(叁)平實無華。本書裏有兩種腳注:英文本編者的腳注與譯者的腳注。編者的腳注以「編者注」標示,其余是譯者的腳注。爲了方便初學者閱讀,遇到佛學專有詞彙第一次出現時,即盡量在腳注加以解釋。凡是在正文或腳注中解釋過的詞彙,再度出現時往往不再說明;讀者可以利用本書附錄後面的正文索引與腳注索引,迅速地找到所需的解釋。
本書中,禅師的巴利聖典引證乃是根據(第六次結集的)緬文版叁藏。腳注所參考的書名標示在括號內:若是中文書,則寫出其全名;若是英文書,則只附上書名的縮寫。腳注所參考的英文書有四本,其縮寫及全名如下:
1.ComMAbh:AComprehensiveManualofAbhidhamma
THEABHIDHAMMATTHASANGAHA
PaliText,Translation&ExplanatoryGuide
byBHIKKHUBODHI
KANDY,SRILANKA1993
2.EssAbh:THEESSENCEOFBUDDHAABHIDHAMMA
byDR.MEHMTINMON
YANGON,MYANMAR1995
3.P-EDict:THEPALITEXTSOCIETY”SPALI-ENGLISHDICTIONARY
byT.W.RHYSDAVIDSandWILLIAMSTED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