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abba ragassa pahanaya, metta bhavetabba byapadassa pahanaya, anapanassati bhavetabba vitakkupacchedaya.”──「要去除貪欲(raga),應當修行不淨觀(asubha-bhavana);要去除瞋恨(dosa),應當修行慈心觀(metta-bhavana);要截斷散亂妄想(vitakka),應當修行安般念。」
再者,專一的心能如實地透視究竟法。在禅定的修行中,八定是非常高超與有力的,因此對于想徹底修行八定的人,我們也教導十遍禅。如果想徹底了解圖表,你應修行止觀達到道智與果智;那時你才能完全了解這張圖表。
爲什麼我對圖表沒有興趣呢?因爲在一頁紙裏不足以表達整個體系。我用了叁千六百頁以上的緬甸文[13]來解說這整個禅修體系:一頁是不夠的。
問7-14:憤恨的心能否産生許多代的時節生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並使眼睛怒光四射呢?
答7-14:除了結生心(patisandhi-citta)之外,所有依靠心所依處(hadaya-vatthu)生起的心都能製造心生色聚(cittaja-kalapa);這些色聚當中都有顔色(vanna)。如果該心是止禅心或與觀智相應的觀禅心,則其顔色會特別明亮。這是巴利聖典、注釋與再注釋中所討論到的;然而當中並未提到由憤恨心製造的心生色法也能産生光。
問7-15:辨識名色的心也包含在名色當中嗎?它是否包含于智慧之中?
答7-15:在觀禅的所有階段中,你都能辨識到這種心,尤其是在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的階段。正如《清淨道論》中提到的:“Natabcabanabcaubhopivipassati.”──「我們必須對所知(nata)與能知(bana)二者修行觀禅。」「所知」指的是五蘊及它們的因緣,是必須被觀智認知的對象。而「能知」指的是觀智,它能認知五蘊及其因緣(亦即行法savkhara-dhamma)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在此,觀智是智慧,是觀禅正見,它與叁十叁或叁十二個名法同時生起;于是總共有叁十四或叁十叁個名法。它們是名法,因爲它們會趨向對象──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
爲什麼必須辨識觀智本身爲無常、苦、無我呢?因爲有些禅修者會問到或想到:觀智本身是常或無常、樂或苦、我或無我呢?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辨識觀禅心路過程本身爲無常、苦、無我,尤其是以觀智爲首,存在每一速行剎那中的叁十四個名法。再者,有些禅修者可能會執著他們的觀智,會因爲能持續清楚地修行觀禅而感到驕傲。爲了去除這些煩惱,你必須辨識觀智或觀禅心路過程爲無常、苦、無我。
問7-16:如何克服因長時間修行或獨住森林所産生的乏味與厭煩心?這種心是否爲不善法?
答7-16:這種心稱爲懈怠(kosajja),而且通常是與貪或瞋等相應的微弱不善法。這種心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産生。如果禅修者能改變不如理作意,而以如理作意取代之,那麼他的修行將能成功。爲了克服懈怠心,有時你應憶念我們的釋迦牟尼菩薩能成佛乃是因爲堅忍不拔的毅力;你也應憶念那些精進修行、曆經重大艱難而終于得以成就阿拉漢果的故事。若不經過奮鬥,沒有人能得到卓越的成就。尤其在修行的過程中,堅忍是必需的條件,如理作意也非常重要:你應照見行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若如此修行,終有一天你會成功的。
問7-17:可否請禅師舉例說明不與無明(avijja)、愛(tanha)、取(upadana)相應的願望?
答7-17:在造作善業時,如果你能修行觀禅,並且能辨識那些善業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那麼無明、愛、取將不會生起。如果不能修行觀禅,則你應發以下這個願望:“Idammepubbamnibbanassapaccayohotu.”──「願此善業成爲證悟涅槃的助緣。」
問7-18:如果五蘊是無我的,那麼是誰在開示佛法呢?換句話說,如果五蘊是無我的,則沒有禅師在開示佛法。因此五蘊與我之間是否有關系呢?
答7-18:有兩種真理:一、俗谛(sammuti-sacca世俗認定的真理);二、真谛(paramattha-sacca究竟勝義的真理)。
你必須清楚地分辨這兩種真理:依照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禅師、有父親、有母親……;但是依照真谛而言,沒有佛陀、沒有禅師、沒有父親、沒有母親……。若有夠強的觀智,你就能透視到這點。如果用觀智來觀察佛陀,則你將見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蘊,它們是無常、苦、無我的,沒有一個我存在。同樣地,如果用觀智來觀察禅師、或父親、或母親……,你也只能見到究竟名色或五蘊,它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沒有一個我存在。換句話說,沒有佛陀、禅師、父親、母親……。這些五蘊與其因緣稱爲行法,所以行法在開示行法,有時也開示涅槃,完全沒有我存在。所以我們不能說「是否有關系」。
舉例而言,如果有人問你:「免子頭上的角是長的還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問你:「烏龜身上的毛是黑的還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說免子的角是長的,那意味著你承認免子有角;如果你說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樣意味著你承認免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說烏龜的毛是黑的,那意味著你承認烏龜有毛;如果你說烏龜的毛是白的,那同樣意味著你承認烏龜有毛。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們無法講說「我」與五蘊之間的關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這類的問題。爲什麼呢?如果佛陀說五蘊與我有關系,那意味著佛陀承認有我;如果佛陀說五蘊與我沒有關系,那同樣意味著佛陀承認有我。這就是爲什麼佛陀不回答這一類問題的原因。所以,我想建議你修行到觀禅的階段,那時你就能去除這種我見。
問7-19:佛陀曾教導比庫蛇咒,誦念蛇咒與慈心觀是否相同?念咒是不是一種被引進佛教的婆羅門教傳統?
答7-19:什麼是咒?什麼是蛇咒?我不知道咒是不是從印度教傳下來的。但是在上座部叁藏中有一部守護經(paritta-sutta)稱爲《蘊守護經KhandhaParitta》;佛陀教導這部守護經讓比庫們每天誦念。有一條戒(vinaya)提到:如果比庫或比庫尼每天不誦念這部守護經一遍,則他或她違犯一項輕罪。佛陀在世時,曾經有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庫因爲被毒蛇咬而死亡。爲了這件事,佛陀教導這部《蘊守護經》。這部經的目的與慈心觀相似,在經中提到散播慈愛給不同種類蛇或龍的方法,並且也稱念叁寶、佛陀與阿拉漢的功德。今晚我將誦念這部守護經。它非常靈驗。你也可以稱它爲蛇咒,名字並不重要,可以隨你喜歡而給它任何一種名字。在緬甸,有些比庫爲那些被毒蛇咬傷的人念這部經,結果很有效。當他們念誦了許多遍,接著讓受害者喝下守護水之後,毒就慢慢地從受害者身上消退;通常他們都能痊愈。佛陀教導這部經乃是爲了避免比庫被毒蛇咬傷。如果比庫恭敬地誦念這部經,並且散播慈愛給一切衆生,包括蛇類在內,他將不會發生危險。如果他持守戒律的話,他將不會受到傷害。
---------------------------------------------------------------------
[1]守護諸根門-當六根(六門)接觸六境(六塵)時,運用正念守護自心,不使心因爲可愛的對象而生起貪著,或因可厭的對象而生起憎惡。(ComMAbhⅨ.28p.348)
[2]證悟初果須陀洹的人就永遠不會再故意違犯五戒。
[3]編者注:這五種業稱爲「無間業」(立即業),因爲它們必定會在今世成熟,並且造成來世投生到地獄。
[4]阿奢梨acariya-教授師;指導老師。(P-EDictp.96)
[5]上座部佛教的「淨土」-這只是一種隱喻,因爲上座部佛教中並未提到任何淨土;涅槃也不是一個地方。
[6]以下四段回答依照開示的錄音帶補入。
[7]他們不了解那些微粒乃是究竟色法的聚集(色聚)。
[8]叁十一界-衆生所處的叁十一個生存空間。從最低到最高的次第爲: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四惡道)、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七善道;人道之上的六層天稱爲欲界六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初禅的叁層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第二禅的叁層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第叁禅的叁層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第四禅的七層天;其中後面的五層天稱爲淨居天,只有叁果阿那含與四果阿拉漢居住。**共有十六層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四層天)。(EssAbhp.181)
[9]有學sekkha-尚未達到圓滿,還需要學習的人;指須陀洹道到阿拉漢道這些聖者。證得阿拉漢果的人稱爲無學(asekkha),因爲他們已經完成該做的事,不需要再學習。(P-EDictp.393)
[10]唯作kiriya-這種心只執行它們的作用,不形成業力,故不會産生果報。它們既非業因,也非業之果。(ComMAbhⅠ.10p.44)
[11]以下四段回答根據開示的錄音帶補入。
[12]學程圖表-請參見本書後面。
[13]叁千六百頁以上的解說-帕…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