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35

  ..續本文上一頁奧禅師以緬甸文詳細解釋《阿毗達摩》,闡述叁藏經典中佛陀所教導的修行體系。此巨著取名爲《趣向涅槃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已印成五大冊。

  第八講

  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佛陀誕生、成道、涅槃紀念日開示[1])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度過他最後一次雨安居時,他生了一場嚴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個月圓日,佛陀因過去的業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難忍的背痛。

  在過去的某一生中,這位將成爲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是位摔角者,那時他將對手摔在地上,而使對方背脊斷裂。當時機成熟時,也就是佛陀般涅槃前的十個月,這個惡業(akusala-kamma不善業)的果報現起了。此業的力量非常強猛,它的果報將一直持續到死亡才停止。這種痛苦稱爲「至死方終之苦」(maranantika-vedana),唯有在死亡來臨時它才會停止。

  佛陀以他的決心(adhitthana決意)來製止這病痛的生起,這不是一種普通的決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rupa-sattaka-vipassana)及非色七法(arupa-sattaka-vipassana)的觀禅進入阿拉漢果定(arahatta-phala-samapatti)。阿拉漢果定指:以涅槃爲對象的阿拉漢果心長時間地持續生起。由于觀禅的修行強而有力,佛陀的阿拉漢果定也強而有力。從該定出來之後,佛陀立定決心:「從今日乃至般涅槃日,願此病不再生起。」因爲此業的力量強,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須發如此的決心。

  這種果定稱爲壽行果定(ayusavkhara-phala-samapatti)、護壽果定(ayupalaka-phala-samapatti)、或命行果定(jivitasavkhara-phala-samapatti)。壽行果定指維持壽命的果定;護壽果定指保護壽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維持命根的果定。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

  雨安居後,佛陀四處遊方,最後到達毗舍離(Vesali)。于毘舍佉月(vesakha)月圓日之前叁個月,也就是陽曆二月的月圓日,在遮波羅塔(capala-cetiya),佛陀決定舍棄生存的意願(ayusavkhara-ossajjana舍壽行)。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決定:「從今日至毘舍佉月的月圓日,我將修行此果定;之後我將不再修行此果定。」這個決定稱爲「舍棄生存的意願」。

  那天,當衆比庫聚集在大林精舍(mahavana)的講堂時,佛陀向比庫僧團宣布他舍棄生存的意願。佛陀對會中的諸比庫說:“Ta**atiha bhikkhave ye te maya dhamma abhibba desita, te vo sadhukam uggahetva asevitabba bhavetabba bahulikatabba.”──「諸比庫,我已告訴你們我親身證悟的真理。在徹底學習這些教法之後,你們應該實踐它們、開發它們、勤習它們。」

  佛陀只教導他親身體驗的法。在此,佛陀說明他對教法以及僧團的期許:僧衆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Dhamma)。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一個期許。

  但是單靠背誦是不夠的。佛陀指示僧衆應實踐教法。在巴利文這叫asevitabba,翻譯爲實踐,意即:我們應一再地實踐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二個期許。

  佛陀指示僧衆要開發(bhavetabba)真理。當我們實踐教法時,成長與進步是必要。這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實踐教法時,唯有善法(kusala-dhamma)出現在我們的心路過程中;它們是:戒善法(sila-kusala-dhamma)、定善法(samadhi-kusala-dhamma)及慧善法(pabba-kusala-dhamma)。這些善法必須持續不斷地生起,直到證悟阿拉漢果爲止。如果佛陀的弟子(savaka)證悟阿拉漢果,他的修行(bhavana)就算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須實踐、開發、修行,直到阿拉漢的階段。要達到阿拉漢的境界,我們必須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開示bahuli-katabba(勤習),教導我們應該經常修行。這是佛陀的第叁個期許。

  爲什麼這些期許會出現在佛陀的心路過程中呢?“Yathayidam brahmacariyam addhaniyam assa ciratthitikam.”──「這是爲了使純淨的教法能夠確立與久住。」換句話說,這是爲了維護純淨的教法,使它源遠流長。每位佛教徒都應盡力維護此正法,不使它斷失,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當努力,然而我們應如何做呢?再重複如下:

  一、我們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我們應實踐教法以便透過親身體驗來了解佛法。 叁、我們應持續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

  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責任。如果是佛教徒,就必須遵循這叁項教誨修行。不遵循這叁項教誨的人,只是挂名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們應立定決心:

  一、 我們將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 我們將實踐教法以便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佛法。

  叁、 我們將持續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

  若我們如此實行,才可說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爲什麼我們要如此做呢?“Tadassa bahujanahitaya bahujanasukhaya lokanukampaya atthaya hitaya sukhaya devamanussanam.”──「這是爲了大衆的安甯與和樂,基于對世界衆生的慈悲,爲了天神與人類的幸福與快樂。」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們將能使佛法傳遞于後世,將能教導天神及人類以下的教誨:

  一、 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 實踐佛法,以便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佛法。

  叁、 持續修行佛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

  如果我們如此做,諸天及人將能得到這世間的種種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涅槃。如果不將佛法牢記于心,也不修行佛法,那麼我們本身對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導天神與人類學習佛法與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saddha),我們佛教徒就應該嘗試將佛法牢記在心,在修行中實踐它們,開發它們直到證得阿拉漢果。

  你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嗎?

  在《沙門果經Samabbaphala Sutta》的注釋裏有一句話:“Pasanno ca pasannakaram katum sakkhissati.”──「真正的叁寶信徒能透過修行來表現他們的虔誠。」對于一個沒有虔誠表現的人,我們不能說他或她是真正的信徒。如果對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麼你應徹底地學習這些教法,修行它們,毫不間斷,直到證悟阿拉漢果爲止。這些是佛陀般涅槃前的重要遺教;如果對佛陀有信心,我們就應遵循這些遺教修行。如果我們對自已的父母有信心,我們會聽從他們的話;同樣地,我們應聽從我們的父親──世尊佛陀的教誨。那麼,這些教法是什麼呢?它們是:

  一、 四念處(cattaro satipatthana)

  二、 四正勤(cattaro sammappadhana)

  叁、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

  四、 五根(pabcindriyani)

  五、 五力(pabca balani)

  六、 七覺支(satta bojjhavga)

  七、 八聖道分(ariyo atthavgiko maggo)

  以上總共爲叁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菩提分法),在此我將簡要地加以說明。在巴利叁藏中,佛陀依照聽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教導叁十七道品。總結巴利叁藏所說的教法,不外叁十七道品。若加以歸納,則只有八聖道分。更精要地說,則只有戒、定、慧叁學。

  首先,我們必須學習戒學,以便依戒奉行;若不了解戒學就無法淨化自己的行爲。我們必須學習止禅以控製心,使之專一;若不了解止禅的修行方法,那要如何培育禅定呢?若不修行禅定,我們如何能控製自己的心呢?然後,我們必須學習慧學;若不懂得慧學,我們又如何能開發智慧呢?

  因此,爲了淨化我們的行爲,控製我們的心,以及開發我們的智慧,首先我們應將佛法牢記于心。其次我們必須實踐及開發這些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爲止。

  所以,佛陀在《大般涅槃經Maha Parinibbana Sutta》中多次如此策勵弟子:“Iti silam, iti samadhi iti pabba, silaparibhavito samadhi mahapphalo hoti mahanisamso, samadhiparibhavita pabba mahapphala hoti mahanisamsa, pabbaparibhavitam cittam sammadeva asavehi vimuccati, seyyathidam kamasava bhavasava ditthasava avijjasava.”──「這是戒行,這是禅定,這是智慧。當禅定以戒行爲基礎而完全開發時,其結果是超勝的,其收獲是超勝的。當智慧以禅定爲基礎而完全開發時,其結果是超勝的,其…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