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36

  ..續本文上一頁收獲是超勝的。智慧完全開發的心是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與無明漏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如果能以戒爲基礎,進而控製自己的心,它就會具備卓越的定力,而能透視究竟的色法。色法以色聚的形態生起,而我們的身體就是由這些色聚所構成的。專一的心能分析這些色聚、透視究竟的名法、透視名色法的因緣、透視名色法及其因緣生滅的本質。這種透視力稱爲智慧,是因爲以戒爲基礎的定而得以開展。專一的心與智慧乃是意志力,能導致證悟涅槃,破除所有執著、煩惱與痛苦,以及從欲望之染與生死輪回中徹底解脫出來。

  由此可知,禅定必須以戒行爲基礎。對于在家居士而言,遵守五戒是必要的。五戒是:

  一、 不殺生;

  二、 不偷盜;

  叁、 不邪淫;

  四、 不妄語;

  五、 不使用酒等麻醉物品。

  這五戒是所有在家佛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如果違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動失去真實在家佛教徒(upasaka優婆塞、優婆夷[2])的資格,他對叁寶的皈依[3]也因而失效[4]。佛教徒也應戒除邪命(不正當的謀生方式),不應使用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挑撥、粗語、绮語等不正當的手段取得的財物。他們也不應經營五種不道德的生意:武器買賣、人口買賣、供屠宰用牲畜的買賣、酒等麻醉物品的買賣、毒藥的買賣。

  因此,戒行對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重要,不只是爲了證悟涅槃,也爲了(未證悟涅槃之前)死後能投生善道。戒行不清淨的人死後不容易投生善道,因爲在臨終時刻,所做過的惡行通常會出現,萦回在他的腦海。他將以這些惡行當中之一種作爲心的對象,死後通常投生于四惡道中的一道受苦。

  良好的戒行對現生的快樂與安甯也是重要的。若沒有清淨的戒行,一個人無法得到快樂與安甯。一個充滿惡劣性格的人自然爲仇敵所圍繞;一個有許多仇敵的人無法得到任何快樂。

  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開示:

  “Yo ca vassasatam jive, dussilo asamahito;

  Ekaham jivitam seyyo, silavantassa jhayino.”── 「一個無戒無定的人即使活到一百年,他的生命仍然不值得稱贊,還不如只活一天而勤修戒與定。」

  爲什麼呢?因爲透過禅定而完全開發的心能産生透視涅槃(生死輪回的終點)的卓越智慧,並且能息滅所有煩惱與痛苦。

  因此,我們必須以戒爲基礎而修行止禅與觀禅。修行止禅與觀禅時,我們必須修行四念處:

  一、 身念處(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

  二、 受念處(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

  叁、 心念處(cittanupassana-satipatthana)

  四、 法念處(dhammanupassana-satipatthana)

  什麼是「身」(kaya)呢?修行觀禅(vipassana)時有兩種身:色身(rupa-kaya)及名身(nama-kaya)。色身由二十八種色組成,名身由心與心所組成。換句話說,這些是五蘊(khandha):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

  至于止禅法門(samatha)的對象(例如:安般念、叁十二身分、不淨觀、四界分別觀等)也稱爲身。爲什麼呢?因爲它們也是色的組合。例如:呼吸即是一群由心産生的色聚。如果分析這些色聚,我們將發現每一色聚裏包含九種色,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與聲音。同樣地,骨骼也是色聚的組合。如果是一具有生命的骨骼,它共有五種色聚。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時,它們包含了四十四種色。

  在身念處方面,佛陀教導兩種修行方法:止禅(samatha)與觀禅(vipassana)。佛陀在身念處中提到安般念、叁十二身分、不淨觀等,所以我們修行安般念時即是在修行身念處。止禅法門皆屬于身念處。當禅修者修行止禅成功之後,他轉而修行觀禅,辨識二十八種色,那也是在修行身念處。在修行名業處(nama-kammatthana)的階段,當他辨識受時,那是受念處。當他辨識心時,那是心念處。當他辨識觸時,那是法念處。但是,只辨識受、心與觸並不足以達到觀智,還必須辨識與它們相應的其余名法。辨識名與色之後,也必須辨識它們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這是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證得緣攝受智之後,正式達到觀禅的階段時,我們即可強調色、或受、或心、或觸。所謂「強調」並非指我們只辨識一種法而已。我們可以著重于辨識色,但也必須同時辨識名。然後,當我們辨識名時,也正是在辨識受、心及法。

  我們也可以強調受。然而,單單辨識受是不夠的,我們也應當辨識與它相應的名法、依處(根)及對象(所緣);依處及對象是色法。心念處與法念處的修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此,觀禅即是觀照這些色名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些法一生起即消滅,因此它們是無常;它們受著不斷生滅的壓迫,因此它們是苦;在這些法當中並沒有一個穩定、永久、不朽的靈魂,因此它們是無我。對這些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辨識即稱爲觀禅或覺照的法門。因此,當你修行止禅與觀禅時,我們可以說你在修行四念處。

  修行四念處時,你應具備充分的四正勤(四種正確的精進)。四正勤是:

  一、 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惡法生起;

  二、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法;

  叁、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止善法、觀善法、道善法等);

  四、 努力開展已生起的善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

  如何修行呢?你必須修行四念處。當你修行時,必須具備充分的四種精進:「即使肉與血幹枯,只剩下皮、骨與腱,我也不放棄修行。」[5]

  如此精進修行時,你必須具備四神足(四如意足;成功的四項要素)。四神足是:

  一、 欲(chanda):要證得涅槃的強力意願。

  二、 勤(viriya):要證得涅槃的強力精進。

  叁、 心(citta):要證得涅槃的強力心念。

  四、 觀(vimamsa):要證得涅槃的強力觀智。

  如果有夠強的意願,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意願,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精進,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精進,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心念,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心念,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觀智,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觀智,沒有不能達成的事。

  以戒行爲基礎而修行止禅與觀禅時,我們也應具備五根。五根是:

  一、 信(saddha):我們必須對佛陀及其教法有夠強的信心。

  二、 精進(viriya):我們必須有夠強的努力。

  叁、 念(sati):我們對所修的對象必須保持夠強的覺察明記。

  四、 定(samadhi):我們對止禅與觀禅的對象必須有夠強的專注。若修行止禅,我們必須只專注于安般念禅相、遍禅相等。若修行觀禅,我們必須只專注于名、色及其因緣等。

  五、 慧(pabba):我們對止禅與觀禅的對象必須有夠強的了知。

  這五根能控製禅修者的心,使它不偏離導向涅槃的八聖道分。若缺少其中任何一根,我們將無法控製我們的心,無法達成目標。這五根有力量能控製我們的心,使心不離開修行的對象,此力量也稱爲意志力(bala)。當我們強調此意志力時,五根也稱爲五力。

  跟四念處一樣,七覺支(七菩提分)也非常重要。七覺支是:

  一、 念(sati);

  二、 擇法(dhammavicaya):即觀智;

  叁、 精進(viriya);

  四、 喜(piti);

  五、 輕安(passaddhi);

  六、 定(samadhi);

  七、 舍(upekkha)。

  此外,還有八聖道分。即:

  一、 正見(samma-ditthi)

  二、 正思惟(samma-savkappa)

  叁、 正語(samma-vaca)

  四、 正業(samma-kammanta)

  五、 正命(samma-ajiva)

  六、 正精進(samma-vayama)

  七、 正念(samma-sati)

  八、 正定(samma-samadhi)

  換句話說,這也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叁學。我們必須有系統地修行此叁學。

  這些法合起來是叁十七道品或譯爲叁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dhamma)。

  佛陀期望弟子們能牢記這叁十七道品,並且修行它們,直到證悟阿拉漢果。若能如此修行,我們也將能把這些法傳授給後代。這樣的話,我們以及後代的衆生都能得到這世間的種種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涅槃。

  佛陀進一步說:“Handa dani bhikkhave amantayami vo, vayadhamma savkhara appamadena sampadetha.”──「諸比庫,諸行(savkhara)皆歸于滅,因此應當精進地奮鬥。」

  我們不應忘記無常的本質。由于忘記無常的本質,因此我們對自已、兒子、女兒、家庭等還存著熱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無常的本質,那麼終此一生,我們都會努力脫離無常。我們不應忘記佛陀的…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