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未來世證悟阿拉漢道時,無明等的息滅,以及最後般涅槃時五蘊的息滅。
照見剎那生滅是你必須照見每一心識剎那中五蘊的生滅。這包括結生心(patisandhi-citta)、有分心(bhavavga)、死亡心(cuti-citta)生起與息滅時的五蘊。(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稱爲離心路過程心[3]vithi-mutta-citta);也包括六門心路過程(vithi)裏,每一心識剎那中的五蘊。
培育此觀智的方法有兩種:簡略法及詳盡法。
簡略法
若要修行簡略法,你應逐一地只照見下列諸法剎那生滅的本質: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名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谛與十二因緣。你應知見它們的剎那生滅,並照見它們的叁相。
詳盡法
詳盡法分爲叁個階段來修行。首先,你只照見諸行法的因緣生及剎那生,然後只照見它們的因緣滅及剎那滅,最後再照見它們的因緣生滅及剎那生滅兩者。
生起的觀法(Samudayadhammanupassi隨觀集法)
開始修行詳盡法時,你應一再地只照見行法的因緣生起,以及它們剎那生起。
以色法爲例,依照前面講述過的緣起第五法來辨識色法的因緣生。再次看向過去直到你前世臨死的那一刻,照見引起今世業生色法的過去五因。逐一地照見無明、愛、取、行及業每一因的生起導致業生色生起。
然後,你應只照見業生色法的剎那生起。
然後你必須逐一地照見心生、時節生與食生色法的因緣生及剎那生。你照見心造成心生色法生起;時節造成時節生色法生起;食素造成食生色法生起。
在每一項裏,你也都照見其色法的剎那生。
然後,你必須以相同的方法照見名法的因緣生與剎那生。然而,要列舉細節必須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我將省略它們,而在每一個例子裏只解說色法的細節。
息滅的觀法(Vayadhammanupassi隨觀滅法)
照見名色法的因緣生與剎那生之後,接著應一再地只照見它們的因緣滅及剎那滅。
在照見色法時,依據緣起第五法來觀色法的因緣滅:看向未來,直到你證悟阿拉漢果的那一世。當你證悟阿拉漢道果(arahattamaggaandarahattaphala)時,所有的煩惱都息滅了。而在那一世結束之時,所有的行法都息滅了。這是直接照見你的般涅槃,從那時起不再有新的名法或色法生起。逐一地照見無明、愛、取、行及業每一因的息滅導致業生色息滅。
如此照見業生色法的因緣滅之後,你應只照見該色法的剎那息滅。
然後你必須逐一地照見心生、時節生與食生色法的剎那滅及因緣滅。你照見心的息滅造成心生色法的息滅;時節的息滅造成時節生色法的息滅;食素的息滅造成食生色法的息滅。在每一項裏,你也都照見其色法的剎那滅。
然後你必須照見名法的因緣滅與剎那滅。
生起與息滅的觀法(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隨觀集滅法)
照見名色法的因緣滅與剎那滅之後,接著你應一再地照見它們的生與滅兩者。這需要同時照見它們的因緣生與因緣滅,然後照見它們的剎那生與剎那滅。每一次都以叁個步驟照見:一、因生起導致果生起;二、因息滅導致果息滅;叁、因果兩者剎那生滅的無常本質。
以色法爲例,你應逐一地照見無明、愛、取、行及業每一因的生起導致業生色生起,然後照見每一因息滅導致業生色息滅,最後再照見因果兩者剎那生滅的無常本質。
同樣地,你應逐一地照見心、時節及食物這叁因各別導致心生、時節生及食生色法生起,然後照見因息滅導致果息滅,最後再照見因果兩者剎那生滅的無常本質。
這就是照見色法的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的方法。
之後,你必須照見名法的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
因此,以我剛才概括解說的方法,你應照見五蘊的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以及照見它們的無常、苦、無我叁相。你應如此照見過去、現在、未來的內在五蘊及外在五蘊。
如此照見五蘊之後,你必須用緣起第一法來培育此觀智。在此,當你辨識行法的因緣生時,只須以順行的次第,照見十二因緣的每一支:
「無明造成行,行造成識,識造成名色,名色造成六處,六處造成觸,觸造成受,受造成愛,愛造成取,取造成業有,業有造成生,生造成老、死、愁、悲、苦、憂、惱。」(《中部》)
要辨識在阿拉漢以及最後般涅槃時行法的因緣滅,你應以順行的次第,照見十二因緣的每一支:
「無明滅盡無余所以行滅,行滅所以識滅,識滅所以名色滅,名色滅所以六處滅,六處滅所以觸滅,觸滅所以受滅,受滅所以愛滅,愛滅所以取滅,取滅所以業有滅,業有滅所以生滅,生滅所以老、死、愁、悲、苦、憂、惱滅。」(《中部》)
像前面那樣,你先辨識行法的因緣生與因緣滅及剎那生與剎那滅,然後結合這兩種方法。例如:辨識無明時,你照見:無明造成行;無明滅盡無余所以行滅。無明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
其它的緣起支也以同樣的方法來辨識。你必須如此辨識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內在與外在十二緣起支。
這是對生滅隨觀智的修法非常簡要的概論。
十種觀的染(Dasa-Upakkilesa十種隨煩惱[4])
就在這個階段,當你運用這些方法時,你的觀智會愈來愈強,于是觀禅的十種汙染可能會發生。
這十種汙染是:光明(obhasa)、智(bana)、喜(piti)、輕安(passaddhi)、樂(sukha)、勝解(adhimokkha)、策勵(paggaha)、現起(upatthana)、舍(upekkha)、欲(nikanti)。這十種之中,只有光明與欲這兩種本身不是善心所,其余八種都是善心所,它們本身不是汙染。然而,如果禅修者執著它們,它們將變成不善心的對象。當你經驗到這十種汙染當中的任何一種時,你必須照見它們是無常、苦、無我,以便自己能克服可能因這些境界而生起的貪著與欲望,而能繼續向前進步。
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
培育生滅隨觀智之後,你對行法的覺觀已經堅定而且純淨,接著你必須培育壞滅隨觀智。要培育此智,你應不再注意行法的生起,而只注意行法的剎那壞滅:你既不見行法的生時,也不見行法的住時,不見個別行法的相,也不見行法的因緣;由于觀智的力量,你只見到行法壞滅。
你應照見行法的消失與壞滅爲無常,然後照見行法不斷地消失與壞滅的可怕爲苦,最後照見行法沒有恒常不變的實質爲無我。
當你以色法爲對象並照見它的壞滅時,你知道它是無常的。這種照見對象無常相的智能稱爲觀智。
不單只應該照見名色法的叁相,你也應照見觀智本身的消失與壞滅爲無常、苦、無我。對過去、現在與未來叁世重複地修行,交替地照見內在與外在的名法、色法、因法、果法及觀智爲無常、苦、無我。
其余的觀智
繼續如此照見諸法的壞滅時,你那強而有力的觀智將會提升,而經曆其余的觀智,即:怖畏現起智(bhaya-bana)、過患隨觀智(adinava-bana)、厭離隨觀智(nibbida-bana)、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審察隨觀智(patisavkha-bana)與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由于你已徹底培育最初的五種觀智,所以後來這些觀智會很快開展出來。還有一些關于這些觀智的指導,但是我沒有足夠時間解說。
緊接在這些觀智之後,你繼續照見每一種行法的壞滅,內心存著從它們當中解脫的願望。結果你將發現所有的行法止息了,你的心直接透視,而且完全地覺知無爲涅槃。
那時你獲得四聖谛的真實智慧,並且親身證悟涅槃。由于這樣的證悟,你得以去除邪見,而且心變得清淨。若繼續如此修行,你將能證悟阿拉漢果及般涅槃。
關于觀禅的修行方法,還有許多細節,但是我將它們省略,以便使講解的內容盡可能地簡要。學習此法門最好的辦法是:在適當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禅修的課程。那麼,你就能有系統地、一步步學習上去。
------------------------------------------------------------------
[1]要闡明任何一種究竟法的本質,必須透過四個方面來定義它:(一)、lakkhana相;特相;特征:事物或現象的顯著性質。(二)、rasa味;作用:它所執行的明確任務或功能。(叁)、paccupatthana現起;現狀:它出現時的狀態。(四)、padatthana足處;近因:它賴以生起的直接原因。(ComMAbhⅠ.3p.29)
[2]編者注:在此的觀禅心是指辨識色法或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的心路過程(vithi)。
[3]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不參與心路過程的心;發生于心路過程之外的心。(ComMAbhⅢ.8p.122)
[4]隨煩惱upakkilesa-汙染、不淨。(EssAbhp.412)
問答(七)
問7-1:想(sabba)與想蘊(sabba-khandha)之間,受(vedana)與受蘊(vedana-khandha)之間有何差別?
答7-1:十一種想合稱爲想蘊。十一種受合稱爲受蘊。那十一種呢?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近、遠。關于它們的解釋,請參考《相應部‧蘊品…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