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已經在當生證悟阿拉漢,不會再改變。而另一種最後有者是會再改變的,例如:有名的阿阇世王(Ajatasattu)。他是頻婆娑羅王(Bimbisara)的兒子,有足夠的波羅蜜,能在聽聞《沙門果經Samabbaphala Sutta》之後證悟須陀洹道果。然而,因爲他殺害了父親,造下了極重的惡業,使到他無法證悟須陀洹道果。這種人稱爲不是真正的最後有者。
所以,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他們確定將在未來某一世證悟阿拉漢果。但是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則不一定,情況還可能會改變。
我們現在需要辨識未來的情況。爲什麼呢?乃是爲了厭離未來世的名色(nama-rupa),這是厭離隨觀智(nibbida-bana)。如果這種觀智成熟,禅修者能在今生證悟阿拉漢道果。如果這種觀智尚未成熟,他可能在未來某一生才證悟阿拉漢道果,那麼情況也許還會改變,就像阿阇世王的例子。
問32:既然世俗谛(sammuti-sacca)以概念法(pabbatti)爲基礎而建立,那麼它是否也是一種邪見(micchaditthi)?
答32:我們稱這種見解爲世間通稱我論(loka-samabba-attavada),有時也稱爲薩迦耶見(sakkaya-ditthi身見)。這種我論(attavada)是微弱的,但是卻很有影響力。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不能除去這種見解,則無法見到究竟名色(paramattha-namarupa),即無法獲得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而且也不能了解名色的因緣,即不能獲得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是觀禅的基礎觀智,是觀禅的開始階段。若開始的階段都還無法修行成功,則無法修行真正的觀禅;不修行觀禅則無法證悟涅槃,無法脫離四惡道,無法脫離叁十一界。因此我們必須去除薩迦耶見。
但是,有時爲了製定戒律或講解止禅法門,佛陀也教導世俗谛。當佛陀教導戒律(sila)時,他必須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導:「你不應殺害名色。」他必須教導說:「你不應殺害其它衆生。」他不會教導說:「你應當恭敬名色。」而會教導說:「你應當恭敬父母親。」。他不會說:「名色,請到這裏來。」而會說:「比庫,請到這裏來。」
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須專注于這些世俗谛。若有系統地專注于安般似相,你將能達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爲止禅對象,則你無法達到禅那。因此有時爲了講解止禅法門,佛陀也教導世俗谛。
有時佛陀爲了保護世間而教導世俗谛。根據《阿毗達摩》,如果分析佛陀、父親、母親、兒子、女兒,我們只見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這是究竟谛(paramattha-sacca勝義谛;真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這是父親」、「這是母親」、「這是女兒」、「這是兒子」……那麼將有許多問題産生,人們會互相做出錯誤的行爲來。若他們那樣做,則會造許多惡業。佛陀對一切衆生有無限的慈悲,因此爲了保護世間的緣故,有時佛陀也教導世俗谛。
單靠世俗谛不能證悟涅槃;如果想證悟涅槃,你還必須了知究竟谛。你應透視究竟名色及它們的因緣,然後透視究竟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樣的觀智才能使禅修者證悟涅槃。所以佛陀教導究竟谛與世俗谛兩者。
--------------------------------------------------------------------
[1] 正等正覺sammasambuddha-獨自證悟正覺並且能以所證真理教導弟子。辟支佛雖然也獨自達到覺悟,但無法教導弟子所證真理。
[2] 獨立的阿拉漢-聲聞弟子必須聽聞佛陀或佛陀弟子說法,才能證悟阿拉漢果;而辟支佛不依靠任何人的教導,即能獨自證悟阿拉漢果,所以稱爲獨立的阿拉漢(獨覺)。
[3] 心能辨識對象,但心本身也能成爲被辨識的對象。然而心不能作爲它自己的對象,因爲辨識者不能辨識自己。但是在同樣的心流裏,後面的心能辨識前面的心。(Com M Abh Ⅲ.16 p.136)因此若禅修者能同時辨識意門及對象,他即能辨識已過去的禅那法。
[4] 五種生起智-由前面四種(因爲無明、愛、業力、食物的生起而生起)再加上色的生起階段,總共是五種。
[5] 五種息滅智-由前面四種(因爲無明、愛、業力、食物的息滅而息滅)再加上色的息滅階段,總共是五種。
算數師目連經
(Ganakamoggallana 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佛陀住在舍衛城(Savatthi)裏東園的鹿母精舍。有一個婆羅門名叫算數師目連(Ganaka Moggallana),他來見佛陀。與佛陀互相問候,談過禮貌友善的問候語之後,他坐在一旁,向佛陀說:
「大師喬達摩,在這鹿母精舍裏,可以看到逐漸訓練、逐漸實行、逐漸進步的情況,那就是循著階梯,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後一級。在衆婆羅門當中,也可以看到逐漸訓練、逐漸實行、逐漸進步的情況,那就是:逐步地學習婆羅門法。在教導箭術的老師們當中,也可以看到逐漸訓練、逐漸實行、逐漸進步的情況,那就是:逐步地教導射箭的方法。在我們教導算數的算數師這一行裏頭,也可以看到逐漸訓練、逐漸實行、逐漸進步的情況,那就是:逐步地教導算數。因爲當我們最初教導新學生的時候,我們先教他數:一的算法、二的算法、叁的算法、四的算法、五的算法、六的算法、七的算法、八的算法、九的算法、十的算法,乃至一百的算法。如此,大師喬達摩,是否可以請您敘述,在您的教法與戒律中是否也有逐漸訓練、逐漸實行、逐漸進步的情況?」
「可以的,婆羅門,在如來的教法與戒律中逐漸訓練、逐漸實行、逐漸進步的情況如下:婆羅門,正如一個善巧的馴馬師,當他要調伏一匹純種的小馬時,首先會讓馬習慣于帶上馬勒,然後進一步訓練那匹馬。同樣地,當如來要**一個人時,首先會如此地訓練他,說道:『谛聽,比庫,你應當持戒清淨,以別解脫律儀戒來約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與正當的去處,即使對于最微細的過失,也見到它所能帶來的危害,如此謹慎地持守戒律。』
婆羅門,當比庫持戒清淨,以別解脫律儀戒來約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與正當的去處,即使對于最微細的過失,也見到它所能帶來的危害,謹慎地持守戒律之後,接著,如來會進一步訓練他,說道:『谛聽,比庫,嚴格地守護你的六根之門。當你的眼睛看見外物時,不要執取外物的形相與細部特征。因爲,如果你不守護眼根,那麼貪欲及憂傷等邪惡不善法就會侵入你的心。所以你應當約束眼根,守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戒。當你的耳朵聽到聲音時‥‥‥當你的鼻子聞到氣味時‥‥‥當你的舌頭嘗到滋味時‥‥‥當你的身體觸到物體時‥‥‥當你的心意認知念頭時,不要執取念頭的相狀與特征。因爲,如果你不守護意根,那麼貪欲及憂傷等邪惡不善法就會侵入你的心。所以你應當約束意根,守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戒。』
婆羅門,當比庫嚴格地守護六根門之後,接著,如來會進一步訓練他,說道:『谛聽,比庫,飲食要適量、節製,應當如理地思惟:你攝取飲食不是爲了玩樂,不是爲了沈迷于身體的健壯,不是爲了讓相貌美觀,不是爲了讓膚色光潔;而只是爲了延續生命與活力,爲了去除饑餓之苦,爲了幫助你修行清淨梵行。你應當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饑餓的舊苦,並且不引發過飽的新苦,我將使身體存活,避免過失,以及得到安住。」』
婆羅門,當比庫能夠節製飲食之後,接著,如來會進一步訓練他,說道:『谛聽,比庫,你應當努力保持醒覺。白天的時候,你應當來回地行走或坐禅,淨化自己的心,不讓五蓋生起。初夜的時候,你應當來回地行走或坐禅,淨化自己的心,不讓五蓋生起。中夜的時候,你應當右側躺臥,一腳重疊在另一腳上,猶如獅子的臥姿。在內心中決定應當醒來的時間之後,保持正念與明覺地入睡。醒來之後,在後夜的時候,你應當來回地行走或坐禅,淨化自己的心,不讓五蓋生起。』
婆羅門,當比庫能夠努力保持醒覺之後,接著,如來會進一步訓練他,說道:『谛聽,比庫,你應當具備正念與明覺。走路往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向前看與向旁看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屈伸肢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穿著袈裟及執取衣缽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吃飯、喝水、咀嚼食物與品嘗味道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大小便利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行走、站立、坐著、入睡、醒來、言談及沈默的時候都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
在這裏,我要解釋四種明覺:
一、 有益明覺(satthaka sampajana)——清楚地了知什麼是有利益的,什麼是沒有利益的。
二、 適宜明覺(sappaya sampajana)——清楚地了知什麼是適當的,什麼是不適當的。
叁、 行處明覺(gocara sampajana)——在一切姿勢當中清楚地了知禅修業處。
四、 無癡明覺(asammoha sampajana)——以觀智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法。
前兩種明覺不是禅修;第叁種明覺是在一切姿勢當中專心修習禅修業處,即止禅或觀禅;第四種明覺本身就是觀禅。因此,當你修行安般念時,就是在修行第叁種明覺。你必須在一切的姿勢,即:行、住、坐、臥當中專注于出入息…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