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已经在当生证悟阿拉汉,不会再改变。而另一种最后有者是会再改变的,例如:有名的阿阇世王(Ajatasattu)。他是频婆娑罗王(Bimbisara)的儿子,有足够的波罗蜜,能在听闻《沙门果经Samabbaphala Sutta》之后证悟须陀洹道果。然而,因为他杀害了父亲,造下了极重的恶业,使到他无法证悟须陀洹道果。这种人称为不是真正的最后有者。
所以,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他们确定将在未来某一世证悟阿拉汉果。但是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则不一定,情况还可能会改变。
我们现在需要辨识未来的情况。为什么呢?乃是为了厌离未来世的名色(nama-rupa),这是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如果这种观智成熟,禅修者能在今生证悟阿拉汉道果。如果这种观智尚未成熟,他可能在未来某一生才证悟阿拉汉道果,那么情况也许还会改变,就像阿阇世王的例子。
问32:既然世俗谛(sammuti-sacca)以概念法(pabbatti)为基础而建立,那么它是否也是一种邪见(micchaditthi)?
答32:我们称这种见解为世间通称我论(loka-samabba-attavada),有时也称为萨迦耶见(sakkaya-ditthi身见)。这种我论(attavada)是微弱的,但是却很有影响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能除去这种见解,则无法见到究竟名色(paramattha-namarupa),即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而且也不能了解名色的因缘,即不能获得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观禅的基础观智,是观禅的开始阶段。若开始的阶段都还无法修行成功,则无法修行真正的观禅;不修行观禅则无法证悟涅槃,无法脱离四恶道,无法脱离三十一界。因此我们必须去除萨迦耶见。
但是,有时为了制定戒律或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当佛陀教导戒律(sila)时,他必须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导:「你不应杀害名色。」他必须教导说:「你不应杀害其它众生。」他不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名色。」而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父母亲。」。他不会说:「名色,请到这里来。」而会说:「比库,请到这里来。」
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须专注于这些世俗谛。若有系统地专注于安般似相,你将能达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为止禅对象,则你无法达到禅那。因此有时为了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有时佛陀为了保护世间而教导世俗谛。根据《阿毗达摩》,如果分析佛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我们只见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这是究竟谛(paramattha-sacca胜义谛;真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女儿」、「这是儿子」……那么将有许多问题产生,人们会互相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若他们那样做,则会造许多恶业。佛陀对一切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因此为了保护世间的缘故,有时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单靠世俗谛不能证悟涅槃;如果想证悟涅槃,你还必须了知究竟谛。你应透视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然后透视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样的观智才能使禅修者证悟涅槃。所以佛陀教导究竟谛与世俗谛两者。
--------------------------------------------------------------------
[1] 正等正觉sammasambuddha-独自证悟正觉并且能以所证真理教导弟子。辟支佛虽然也独自达到觉悟,但无法教导弟子所证真理。
[2] 独立的阿拉汉-声闻弟子必须听闻佛陀或佛陀弟子说法,才能证悟阿拉汉果;而辟支佛不依靠任何人的教导,即能独自证悟阿拉汉果,所以称为独立的阿拉汉(独觉)。
[3] 心能辨识对象,但心本身也能成为被辨识的对象。然而心不能作为它自己的对象,因为辨识者不能辨识自己。但是在同样的心流里,后面的心能辨识前面的心。(Com M Abh Ⅲ.16 p.136)因此若禅修者能同时辨识意门及对象,他即能辨识已过去的禅那法。
[4] 五种生起智-由前面四种(因为无明、爱、业力、食物的生起而生起)再加上色的生起阶段,总共是五种。
[5] 五种息灭智-由前面四种(因为无明、爱、业力、食物的息灭而息灭)再加上色的息灭阶段,总共是五种。
算数师目连经
(Ganakamoggallana 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里东园的鹿母精舍。有一个婆罗门名叫算数师目连(Ganaka Moggallana),他来见佛陀。与佛陀互相问候,谈过礼貌友善的问候语之后,他坐在一旁,向佛陀说:
「大师乔达摩,在这鹿母精舍里,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循着阶梯,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一级。在众婆罗门当中,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学习婆罗门法。在教导箭术的老师们当中,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教导射箭的方法。在我们教导算数的算数师这一行里头,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教导算数。因为当我们最初教导新学生的时候,我们先教他数:一的算法、二的算法、三的算法、四的算法、五的算法、六的算法、七的算法、八的算法、九的算法、十的算法,乃至一百的算法。如此,大师乔达摩,是否可以请您叙述,在您的教法与戒律中是否也有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
「可以的,婆罗门,在如来的教法与戒律中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如下:婆罗门,正如一个善巧的驯马师,当他要调伏一匹纯种的小马时,首先会让马习惯于带上马勒,然后进一步训练那匹马。同样地,当如来要**一个人时,首先会如此地训练他,说道:『谛听,比库,你应当持戒清净,以别解脱律仪戒来约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与正当的去处,即使对于最微细的过失,也见到它所能带来的危害,如此谨慎地持守戒律。』
婆罗门,当比库持戒清净,以别解脱律仪戒来约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与正当的去处,即使对于最微细的过失,也见到它所能带来的危害,谨慎地持守戒律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库,严格地守护你的六根之门。当你的眼睛看见外物时,不要执取外物的形相与细部特征。因为,如果你不守护眼根,那么贪欲及忧伤等邪恶不善法就会侵入你的心。所以你应当约束眼根,守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戒。当你的耳朵听到声音时‥‥‥当你的鼻子闻到气味时‥‥‥当你的舌头尝到滋味时‥‥‥当你的身体触到物体时‥‥‥当你的心意认知念头时,不要执取念头的相状与特征。因为,如果你不守护意根,那么贪欲及忧伤等邪恶不善法就会侵入你的心。所以你应当约束意根,守护意根,持守意根律仪戒。』
婆罗门,当比库严格地守护六根门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库,饮食要适量、节制,应当如理地思惟:你摄取饮食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不是为了让相貌美观,不是为了让肤色光洁;而只是为了延续生命与活力,为了去除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你修行清净梵行。你应当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使身体存活,避免过失,以及得到安住。」』
婆罗门,当比库能够节制饮食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库,你应当努力保持醒觉。白天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初夜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中夜的时候,你应当右侧躺卧,一脚重迭在另一脚上,犹如狮子的卧姿。在内心中决定应当醒来的时间之后,保持正念与明觉地入睡。醒来之后,在后夜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
婆罗门,当比库能够努力保持醒觉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库,你应当具备正念与明觉。走路往返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向前看与向旁看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屈伸肢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穿着袈裟及执取衣钵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吃饭、喝水、咀嚼食物与品尝味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大小便利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行走、站立、坐着、入睡、醒来、言谈及沉默的时候都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
在这里,我要解释四种明觉:
一、 有益明觉(satthaka sampajana)——清楚地了知什么是有利益的,什么是没有利益的。
二、 适宜明觉(sappaya sampajana)——清楚地了知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
三、 行处明觉(gocara sampajana)——在一切姿势当中清楚地了知禅修业处。
四、 无痴明觉(asammoha sampajana)——以观智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法。
前两种明觉不是禅修;第三种明觉是在一切姿势当中专心修习禅修业处,即止禅或观禅;第四种明觉本身就是观禅。因此,当你修行安般念时,就是在修行第三种明觉。你必须在一切的姿势,即:行、住、坐、卧当中专注于出入息…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