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P43

  ..续本文上一页或成为阿拉汉?

  答19:辟支佛就是辟支佛;辟支佛那期生命是他们的最后一生。辟支佛也是阿拉汉,是独立的阿拉汉[2]或小佛。他们不依靠任何老师的教导就能独自证悟四圣谛,但是无法教导别人四圣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精通世俗谛,不擅于为究竟法取名,如:触(phassa)、受(vedana)等等。由于他们无法教导弟子四圣谛,所以称为小佛。

  问20:当禅修者辨识名法时,是否即已具有他心通?

  答20:观禅的领域与神通的领域是不同的。辨识外在的名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观禅,另一种是他心通(cetopariya-bana)。他心通指的是:能知道别人内心意念的能力。具备这种神通能够很容易地知道别人的心。然而观智无法辨识:「这是男人,那是女人……」,只能整体而非个别地辨识外在的名色法,所以观智不能知道别人的心。

  问21:若禅修者不辨识**禅那名法(rupavacara-jhana-nama-dhamma)与无**禅那名法(arupavacara-jhana-nama-dhamma),是否能证悟阿拉汉果?

  答21:不辨识**与无**禅那名法,禅修者仍然能证悟阿拉汉果。唯有达到禅那的人才能辨识禅那名法。由于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没有禅那,所以不能辨识禅那名法。但他们能辨识究竟色法及欲界的名法,如此就足以证悟阿拉汉果。

  问22:如果禅修者达到近行定,但未达到安止定,那么当他辨识名法时,他辨识的是**名法(rupavacara-nama-dhamma)还是欲界名法(kamavacara-nama-dhamma)?

  答22:欲界名法而已,因为在禅那之前的所有止禅修行都是欲界法(kamavacara-dhamma)。

  例如:修行安般念时,若禅修者有系统地勤修,他将能见到安般似相(anapana-patibhaga-nimitta)。见到似相最初阶段的定是遍作定(parikamma-samadhi),是欲界法。当定力愈来愈强,达到紧接在禅那之前的阶段,那个定称为近行定(upacara-samadhi),也是欲界法。

  安般念的欲界定与禅那定(安止定)有什么差别呢?虽然它们同样以安般似相为对象,但是它们的强度不同:在一个心路过程中,近行定只能生起七次;而安止定则能持续生起无数次。修行到名业处时你就能辨识这种差别。

  问23:当禅修者辨识**或无**禅那法时,他处在安止定之中或之外呢?

  答23:不是处在安止定,也不是处在近行定,而是观禅的剎那定(khanika-samadhi)。禅修者从禅那中出来之后,才能辨识禅那法。

  以安般念为例,近行定及安止定都只能以安般似相为对象,无法像观智那样以禅那法为对象。因此在安止定中不能修行观禅。

  问24:当禅修者辨识禅支时,这些禅支是现在的名法还是过去的名法?

  答24:它们已经息灭,是过去的名法。因为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举个譬喻来说:你不能这一根手指的尖端来接触它本身,但是你可以用另一根手指来接触它。这根手指好比是已过去的禅那法,另一根手指好比是观智。这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若要辨识禅支,禅修者必须同时辨识对象与意门(manodvara)。举安般念为例,它的对象指的是安般似相,意门指的是有分心(bhavavga)。

  当没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即生起;当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即消失。在禅那法生起之前,有分心能存在;禅那法生起时,有分心即消失。当辨识禅那法的观智生起时,禅那法即消失。观智能辨识在它之前的禅那法,因为它同时辨识对象与意门[3]。禅修者从禅那出来之后先辨识有分心。当禅那的对象(如:安般似相)出现在有分意门时,他就能很轻易地辨识到禅支。

  问25:禅修者修行止禅之后,能否预先知道自己死亡的时间?能否延长自己的寿命?

  答25:预先知道死亡时间是天眼通(dibbacakkhu-abhibbana)的领域。在天眼通当中有三支,其中一支称为未来分智(anagatamsa-bana),能够预知未来的事情。如果你精进修行并得到天眼通,那么你就能预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亡。然而,如果你只修行观禅,那么你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而已。

  修行止禅不可能延长禅修者的寿命,因为寿命决定于个人的业。

  问26:以作为老师的立场而言,当佛陀无法教导弟子达到与自己同样高超的境界,他难道不会感到失望吗?

  答26:佛陀已经完全灭除忧伤,因此不会感到失望;那只是你的想象而已。佛陀完全了解一切众生的境界,他只帮助众生完成他们自己的波罗蜜而已。

  佛陀教导达到寂灭的方法,因为达到灭苦的境界非常重要。正如一切粪便都是可厌的,同样地,一切生命都是可厌的,所以佛陀不称赞任何生命。

  当众生达到生死轮回的尽头(亦即达到涅槃)之后,一切都是相同的,不再有彼此之间的差异,因为涅槃是一切有为法(savkhara-dhamma行法)的止息。那时没有佛陀,也没有弟子。

  问27:在进入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adhitthana)。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么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

  答27: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么也不能做。

  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么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天之内(寿命结束之前)从灭尽定出来,不会在灭尽定当中死亡。灭尽定是所有名法与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cuti-citta)是最后一个有分心,是执行死亡的心。灭尽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时发生。

  问28:目犍连尊者过去生造了什么样的恶业,导致他必须遭受那么多世悲惨的果报?

  答28:在过去某一生中,他曾经为了妻子的缘故,企图杀害自己的双亲。在那一次,他将双亲打得几乎死去,但结果双亲未死。

  就在那次事件当中,有许多不善思(akusala-cetana)生起。一秒钟里有几万亿个不善思产生。假设他以一小时的时间企图杀害双亲,那么就有数不尽的不善思生起。每一个不善思能产生一个恶报。于是这许多强而有力的不善思相续地产生地狱中的恶报,所以他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地狱中受苦。

  受过地狱的恶报之后,剩余较弱的不善思相续地在人道中结成恶报,所以他受到许多世痛苦的果报。

  问29:禅修者能否在四禅八定的某一定之中或之外与天神(deva)或梵天(brahma)沟通?

  答29:不能。如果想与他们沟通,你必须具备如意通(iddhividha-abhibbana神变通)。

  问30:纯观行者以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能观察到未来多少世呢?

  答30:在生灭随观智的阶段,佛陀教导两种透视缘起的方法。我想举出其中的一部份作为例子来说明: “Avijjasamudaya rupasamudayo”:因为无明生起,所以色生起。“Tanhasamudaya rupasamudayo”:因为爱生起,所以色生起。“Kammasamudaya rupasamudayo”:因为业力生起,所以色生起;接着你应透视那些色的生起阶段。然后是“aharasamudaya rupasamudayo”:因为食物生起,所以色生起。总共是五种生起智[4](samudaya-bana)。

  然后,佛陀教导五种息灭智[5](vaya-bana):“Avijjanirodha rupanirodho, tanhanirodha rupanirodho, kammanirodha rupanirodho, aharanirodha rupanirodho, viparinamalakkhanam.」:因为无明息灭,所以色息灭;因为爱息灭,所以色息灭;因为业力息灭,所以色息灭;因为食物息灭,所以色息灭,这些是变易之相。

  这种息灭不是暂时的息灭,而是完全的息灭。完全的息灭何时才发生呢?因与果的完全息灭分别在悟阿拉汉道与般涅槃时业生。

  如果禅修者确定将在今世证悟阿拉汉道,那么他的未来只到今世而已。如果他将在未来的某一世证悟阿拉汉道,那么他必须一直辨识到那一世为止。他必须辨识到:因为无明、爱、取、行、业力这五种因完全息灭,所以五蕴也将完全息灭。这五种因将在他证悟阿拉汉道时完全息灭;至于果报五蕴则将在他入般涅槃时完全息灭。这两种息灭是完全的息灭,我们称之为无生之灭(anuppada-nirodha),即不会再生起的息灭。

  禅修者应透视到这两种息灭,因此纯观行者必须辨识未来的名色,一直到这个阶段。

  问31:禅修者必须辨识未来世直到证悟阿拉汉道与般涅槃之时。在这中间的未来世里,他的修行情况是已经确定的还是仍然会改变的呢?

  答31:《阿毗达摩》有七部书,其中一部名为《双论Yamaka》。在该论中佛陀说到有两种最后有者(pacchimabhavika),即:到了最后一生的人。其中一种是真正的最后有者,另一种不是真正的最后有者。

  所谓真正的最后有者乃是确定已证悟阿拉汉果的人,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他们确…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