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心理過程。當對象出現在六門之一時,爲了認知對象而生起一連串參與認知作用的心。心路過程中的心依照心的法則而以適當順序相續生起。(EssAbhp.131)
[46]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這種心在前五門心路過程中稱爲確定心(votthapanacitta),其功能是確定或定義被前五識認知過的對象。在意門心路過程中稱爲意門轉向心,其功能是將心轉向對象。(ComMAbhⅠ.10p.44)
[47]速行心javana-速行心是一連串同類的心(通常是七個),它們「快速通過」對象,並且完全認知對象。速行心階段是造成善業或惡業的階段(P-EDictp.280)(ComMAbhⅢ.8p.124)
[48]舍upekkha-舍常指平等中性、不被偏見或偏愛動搖的高超心境。在此指中性感受(舍受),不偏于喜、憂、苦、樂,也稱不苦不樂受(adukkhamasukhavedana)。(ComMAbhⅠ.4p.34)
[49]十遍kasina-十種修行禅定時所專注的對象,即:青、黃、紅、白、地、水、火、風、空、光。亦譯爲十遍處或十一切處,因爲它們的似相都必須擴展到遍滿宇宙,沒有邊際。(ComMAbhⅨ.6p.332)
問答(一)
問1-1:修行安般念(anapanasati)有四個階段,我們怎樣決定何時該從一個階段換到下一個階段呢?
答1-1:佛陀逐步地教導安般念:長息、短息、全息、微息,乃是爲了容易明了;實際修行的時候,四個階段可能會同時發生。例如:當你的定力已經進步到能夠持續地專注入出息半小時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專注全息。那時,不論氣息長或短,你都應當專注于經過同一點上的全息,即是從開始到結束的氣息。然後,若你能專注于長息的全息或短息的全息持續一小時,入出息將會自動變得微細,你就可以改專注于微細的全息。如果入出息不變得微細,則你應只專注于全息,不應故意使氣息變得微細,也不應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如此,四個階段包含在同一個階段裏。在第四個階段時,氣息只是變得微細,並非完全停止。氣息只在進入第四禅時才會完全停止,這是最微細的階段。
問1-2:修行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禅相?
答1-2:修行某些業處(kammatthana)時,如:安般念、十遍禅、不淨觀[1](asubha),禅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行其它的業處,如:佛隨念[2](Buddhanussati),則不需要禅相。修行慈心觀[3](metta-bhavana)時,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可稱爲禅相。
問1-3:有人說,修行安般念時他們的靈魂跑到身體外面去了。是否真的有此情況?或者他們修入了歧途?
答1-3:專注的心通常能夠産生禅相。當禅修者的定力深、強、有力之時,依照他內心所生起不同的想,就會有不同的禅相出現。例如:若想要禅相變長,禅相就會變長;想要它變短,它就會變短;想要它變圓,它就會變圓;想要它變紅,它就會變紅。如此,修行安般念時各種不同的想都可能發生。他感覺好像自己跑到身體外面去,那只是心生的錯覺,但此錯覺不是由靈魂所生。這不成問題,不必理會它,只需繼續專注于氣息。
[4]專注的心非常奇妙。假如你對安般似相有夠強的專注力,當你想將似相送到緬甸的大金塔(ShwedagonPagoda)時,你會看見一道非常明亮耀眼的光芒射向大金塔而去。同樣地,如果你想使自己身上的骨骼離開身體,當你的定力很強時,你會見到骨骼離開你的身體;這只是心變現出來的影像而已,不是真實發生的情況。對究竟名色法尚未具有充分觀智的人會以爲這是靈魂;事實上這不是靈魂,它只是心生出來的現象而已。
唯有能夠透視內外的究竟名色法[5](paramattha-namarupa)時,才能解決靈魂的問題:無論內在或外在,都找不到所謂的靈魂。因此你必須破除名色法的密集[6],以透視究竟名色法。
「Nanadhatuyovinibbhujitvaghanavinibbhogekateanattalakkhanamyathavasarasatoupatthati」──「當我們破除密集之時,無我的領悟(anatta-sabba)就會生起。因爲有密集的概念,才生起靈魂的概念。」
要破除色法的密集,首先你必須辨識色聚[7](微細的粒子)。然後必須辨識每粒色聚裏所存在至少八種的究竟色。若不破除色法的密集,則靈魂的概念不會消失。
同樣地,若不破除名法的密集,靈魂的概念也不會消失。例如:當你的心胡思亂想時,你會認爲那個胡思亂想的心是你的靈魂。
尚未證得觀智(vipassana-bana)、道智(magga-bana)與果智(phala-bana)的人,或尚未破除名法密集的人會認爲心是他們的靈魂;然而,如果能破除名法的密集,他們將見到心與心所的快速生滅。由于對無常的領悟,無我的領悟將會生起。在《彌醯經MeghiyaSutta》中,佛陀說:「AniccasabbinoMeghiyaanattasabbasanthati」──「對于無常觀智強而有力的人而言,無我的觀智也將清楚地顯現。」
當你證得「離行作心」(visavkharagata-citta)時,認爲有靈魂存在的邪見就會完全被滅除。行法指的是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緣;離行(visavkhara)指的是沒有行法[8](savkhara)的涅槃。涅槃沒有行法,但是要透視涅槃(離行)確實需要心識的作用。此心即是道心及果心,亦稱爲離行作心。而根除邪見的作用是由須陀洹道心來執行。
問1-4:(安般念)禅相從何而來?依靠什麼而生起?
答1-4:依靠心所依處色生起的大部分心識都能産生呼吸,真正的安般念禅相乃是從呼吸而來。然而,並非所有的心都能産生禅相,唯有深度專注的心才能産生禅相。因此,安般念禅相的生起必須依靠深度專注的心所産生的呼吸。如果該相遠離鼻孔,那麼它不是真正的禅相。該相之所以能生起,乃是由于定力的緣故,但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能引生禅那的相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遠離鼻孔的相不能引生禅那,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如果專注于那種相,定力通常不能強而有力,而且該相不久就會消失。
問1-5:七清淨與十六觀智是哪些?
答1-5:七清淨是:
一、戒清淨(sila-visuddhi);
二、心清淨(citta-visuddhi);
叁、見清淨(ditthi-visuddhi);
四、度疑清淨(kavkhavitarana-visuddhi);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amaggabanadassana-visuddhi);
六、行道智見清淨(patipadabanadassana-visuddhi);
七、智見清淨(banadassana-visuddhi)。
十六觀智是:
一、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二、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叁、思惟智(sammasana-bana);
四、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
五、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
六、怖畏現起智(bhaya-bana);
七、過患隨觀智(adinava-bana);
八、厭離隨觀智(nibbida-bana);
九、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
十、審察隨觀智(patisavkha-bana);
十一、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
十二、隨順智(anuloma-bana);
十叁、種姓智(gotrabhu-bana);
十四、道智(magga-bana);
十五、果智(phala-bana);
十六、省察智(paccavekkhana-bana)
現在你知道這些觀智的名稱了,你能夠體驗到它們嗎?不能。這就是爲什麼只知道理論是不夠的,你還必須非常精進地修行,才能領悟它們。
(編者注:在這次問答的結尾,禅師對五蓋作了以下的補充。)
現在我要簡略地解說五蓋(nivarana五種障礙):第一種蓋是貪欲(kamacchanda),它是對人或財物的貪愛,是想獲得感官對象的欲望。舉例而言,你也許會貪愛自己所住的房間。在靜坐時你會想:「哦!如果我的房間漂亮美觀,那該多好!」或者你會想:「哦!如果整個房間歸我一人使用,那該多好!」如果被貪欲所征服,你將無法妥善地專注于修行的對象。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貪欲生起。
第二種蓋是瞋恨(byapada),它是對人或物的憤恨或不滿。例如:坐在你身旁的禅修者坐下之時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會生氣,並想:「哼!爲什麼他弄出這麼多噪音!」如果你的心被憤恨或不滿所征服,你也將無法妥善地專注于修行的對象。
第叁種蓋是昏沈睡眠(thina-middha)。如果心力薄弱或對修行的對象提不起興趣,則昏沈睡眠會發生。然而,有時昏沈睡眠也可能因爲疲勞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種蓋是掉舉與後悔(uddhacca-kuk…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