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P5

  ..续本文上一页灭);四、完全开展八圣道分(圣道的八项构成因素;灭苦的方法)。(EssAbhp.421)

  [7]止禅samatha-字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禅定的修行法门。(EssAbhp.357)

  [8]观禅vipassana-直观觉照一切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智慧的修行法门。(EssAbhp.357)

  [9]五取蕴pabc”upadanakkhandha-五蕴乃是五种聚集,即:色蕴(物质)、受蕴(感受)、想蕴(形成内心印象)、行蕴(附属的精神因素;除了受、想之外的五十个心所)、识蕴(心;心识;主要的精神因素)。五取蕴(凡夫的五蕴)乃是会成为执取之对象的五蕴,包括所有色蕴及世间的四种名蕴(受、想、行、识)。而出世间(超出世间凡夫的境界)的四种名蕴不是取蕴,因为它们完全超越执取的领域,不会成为贪爱或邪见的对象。(ComMAbhⅦ.35p.286)

  [10]十二因缘-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因果作用的方式。归纳为十二项,又称为十二缘起支。即:过去世的无明(愚痴)、行(行为;业)为因,造成现在世的识(投生心)、名色(投生后的身心)、六处(六种感觉器官)、触(心识与感官接触对象)、受(感受)为果;现在世的爱(贪欲)、取(执着)、业有(业力)为因,造成未来世的生(再度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投生后所遭遇的苦)为果。

  [11]四念处satipatthana-培育正念与觉观的一套完整修行体系;以正念觉察四种对象:身、受、心、法。(ComMAbhⅦ.24p.279)

  [12]法dhamma-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今举出其中常见的三种:(一)、佛法;佛陀所教导的真理;乃是宇宙间固有、不变、自然的法则。(二)、现象;事物。(三)、被心认知的对象(法尘)。此处指第三种含义。(P-EDictp.336)

  [13]心所cetasika-伴随着心生起的附属精神因素;它能协助心执行特定的任务。心所不能离开心而单独生起;心也不能离开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两者互相依靠,但是心为主要的精神因素,因为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认知对象。(ComMAbhⅡ.1p.76)

  [14]十二处-1.眼处、2.耳处、3.鼻处、4.舌处、5.身处、6.意处、7.色处、8.声处、9.香处、10.味处、11.触处、12.法处(心的对象)。1-5是五种物质的感官;7-11是五种物质的对象;意处包含八十九种心;法处包含五十二个心所、十六种微细色与涅槃。(ComMAbhⅦ.36p.287)

  [15]十八界-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7.声界、8.香界、9.味界、10.触界、11.眼识界、12.耳识界、13.鼻识界、14.舌识界、15.身识界、16.意界、17.法界(心的对象)18.意识界。它们称为「界」,因为它们能保持自己固有的本质。将十二处中的意处分成七个界(11-16及18),即成为十八界;其余的处与界都相同。(ComMAbhⅦ.36p.287)

  [16]七觉支sattabojjhavga-觉悟的七项因素:念(明记不失)、择法(观照的智慧)、精进(努力)、喜(愉悦)、轻安(心与心所的平静)、定(专一)、舍(心的平等中性;并非指舍受)。(ComMAbhⅦ.29p.281)

  [17]色念处-正念觉察物质。名念处-正念觉察精神(心与心所)

  [18]四**禅-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乃是禅定的四个层次。它们能使人投生**天(远比人界高超,没有粗的色法,只有微妙的色身。),故称**禅。(ComMAbhⅠ.18p.54)

  [19]四无**禅-比四**禅更深的禅定,能使人投生于完全超越物质,唯有心与心所存在的无**天。(ComMAbhⅠ.22p.62)

  [20]近行定upacara-samadhi-接近完全专一(禅定)的定。

  [21]波罗蜜parami-圆满;完善。(P-EDictp.454)在此指从前所做过的善业,尤其指修行佛法的善业。

  [22]开示-讲解佛法。因为佛法能使人开发智慧,透视真理之故。

  [23]安般念anapanasati-其中anapana(入出息)音译为:安那般那。sati(念):清醒、警觉、明记不忘失。anapanasati音义合译为安那般那念,简称安般念;乃是专注于入出息的修行法门。(P-EDictp.100,p.672)

  [24]四界分别观-辨识身体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基本元素(四界;四大)所组成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第十一品‧第二七至一一七段)

  [25]比库bhikkhu-佛教的男性出家人,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比库戒。(P-EDictp.504)

  [26]结跏趺坐-屈膝盘腿而坐。

  [27]业处kammatthana-字义为「工作处所」,在此用来指修行法门,即禅修者修行以培育特殊成就的工作处所。(ComMAbhⅨ.1p.329)有时也用来指修行时所专注的对象。(P-EDictp.193)

  [28]接触点应选在鼻孔的出口处周围或人中,勿选在鼻孔的内部,因为会造成压力,妨碍专注。至于无法找到固定接触点的人,只要能在气息出现的任何地方持续地觉知气息即可;亦可同时觉知进出于两鼻孔出口处的气息。若能总是在固定不变的接触点觉知气息,则对定力的培育大有帮助。若所选的接触点位于左或右鼻孔出口处,则因每隔一段时间身体会自动更换鼻孔呼吸,于是必须更换到对侧鼻孔出口处。然而,选定一个接触点之后,至少应专注经过那点的气息二十至三十分钟,必要时才更换接触点;若更换接触点的间隔时间太短、次数太频繁,则不易培育稳固的定力。

  [29]禅相nimitta-修行禅定时心专注的对象;可以是影像或概念。

  [30]入出息的本身-此处的入出息还只是概念法(世人以为有真正实质的事物),不是究竟法(分析至不能再分的究竟成份)。

  [31]所缘-被心(能缘)攀缘的对象。所缘与对象是同义词;然而基于一般人少用之故,本书皆以「对象」一词取代「所缘」。

  [32]数息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只举其中一种:保持自然呼吸,入息时默念「入」,出息时默念「出」,出息接近末端时默念数目。

  [33]梵天神brahma-因为稳固的禅定而投生梵天界的众生。梵天界有二十层天:十六层是**天(色梵天);四层是无**天(无色梵天)。那里的众生称为梵天神或梵天。(P-EDictp.493)

  [34]禅那jhana-心完全专一的状态。《清净道论‧第三品》解释为:「使心与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不杂乱地安住于单一对象中。」《长部Ⅰ.76DighaNikayaⅠ.76》描述禅那中的心是:「宁静、清净、透明、已培育、没有邪恶、柔顺、堪能、坚定、沉着不动的。」显示禅那中的心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禅那通常指四**禅,有时也包括四无**禅。(P-EDictp.286)

  [35]禅支jhanavga-禅那的构成因素。禅支是执行禅定过程的心所;可依禅支的不同而分辨不同的禅那。(ComMAbhⅠ.18p.56)

  [36]有分心bhavavga-生命相续流。字义为:生存(有)的成份(分)。有分心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了有分心,个体才能一剎那也不间断地相续存在。每当认知对象的心理过程(心路过程)不生起时,每一剎那都是有分心在相续生灭。(ComMAbhⅢ.8p.122)

  [37]三宝-佛陀(圆满觉悟者)、佛法(佛陀教导的真理)、僧团(僧伽;传承佛陀教法的比库团体)。(P-EDictp.337)

  [38]四道与四果-证悟有四个阶段: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拉汉。每一阶段有两种心:道心与果心。这八种出世间心皆以无为的涅槃为对象,但它们的作用不同:道心能彻底灭除烦恼;果心能体验灭除烦恼后的解脱程度。(ComMAbhⅠ.28p.66)

  [39]相应-心与心所同时生起、同时消灭、依靠相同的依处而生起、缘取相同的对象,此关系称为相应。同一种心中其它互为条件关系的心理现象也称为相应。(ComMAbhⅧ.13p.307)

  [40]编者注:名法包括心与心所。

  [41]世间禅-系属于世间、不能超出世间生死轮回的禅定。

  [42]出世间禅-作为观禅的基础以证悟道果的禅定。(EssAbhp.52)在此所谓的「定慧平衡」是指:分别平衡了定根与精进根、慧根与信根之后,再使这两组之间达到平衡。

  [43]心色(心所依处)hadayavatthu-存在心脏里的色法,能作为意界与意识界生起时的依靠处。(ComMAbhⅢ.20p.144)

  [44]意门manodvara-门是比喻,用来指心与对象发生作用时的媒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是心与心所出外会遇对象,及对象进入心与心所领域的门。前五门是物质的,即敏感的微细色法,存在个别的粗感官里。意门是精神的,亦即有分心。当对象出现在意门时,意门心路过程中的心只透过意门来缘取对象,不直接依靠物质的门。(ComMAbhⅢ.12p.130)

  [45]心路过程vithi-认知对象…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