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下)▪P2

  ..續本文上一頁施者的感恩心。

   “利己主義”的思考模式,認爲人必然是自私的,因此有必要以自私爲出發點,來解決問題。然而事實證明,自我中心不能帶來更大的平安,只會在強弱與貧富懸殊的境遇中,增加更多的怨怼與仇恨,卒至形成社會的紛爭與不安。因此,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公正原則”獲得了重視,二十世紀以後,先進國家更逐漸把原屬人道、慈善的社會福利,視爲國民應得的基本權利,和社會發展所應遵循的政策和措施,而非一項“德政”。然而公正原則倘無仁愛力量的推動,則將形成搶取“權利”而不重視“付出”的社會。

   依佛法而言,布施者確實應該學習著以無私、無我,不求回報的心態來對待受施者。然而面對布施者的付出,受施者倘若欠缺一份“感恩”之情,理直氣壯地當作是自己應得的“權利”,好似一切獲得都屬理所當然,那麼,他的人生也將減損了幸福與快樂的泉源。“權利”導向的思考,原是爲了確保社會福利服務之提供,但少了布施者“無私”與受施者“感恩”的兩大要素,則社會福利服務熱誠的活水源頭,終將宣告枯竭。

   臺灣社會目前就有這種人情澆薄而社福資源拮據的隱憂。幸好臺灣還有蔚爲另一主流思潮的“人間佛教”文化,調節其間,創造“以包容替代對立”、“慈悲沒有敵人”7的新文明。不只如此,筆者覺得,他們也在創造一種“以感恩論替代權利論”的新觀念。這正是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的最大貢獻。

   此外,種種圍繞著“人間佛教”的外部挑戰(如政教關系)與內部挑戰(如性別倫理與僧俗倫理),確實非常棘手,也往往引爆極大的爭議,但倘若“人間佛教”面對此諸議題的相關主張,經得起教證與理證的嚴格檢驗,更能落實而爲改革佛教或嘉惠蒼生的有利行動,那又何嘗不可轉化而成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仰契佛陀本懷,回應普世價值,引領時代思潮的重要養份!這與本文第叁節所述——強鄰環伺下所激蕩的憂患意識,正好可以對照理解。

   而“人間佛教”的思想與路線之爭,無論是出自“人間佛教”與傳統宗派之間,還是出自“人間佛教”各教團之間,固然讓相關當事人與教團,都被籠罩在一股緊張對立與隱約不安的氣氛之中,然而只要能從論诤的腦力激蕩過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成長,並設身處地尊重論敵的人格與主張,久而久之,自能從負面意義的“對立”,進而産生正面意義的“對話”,從論诤出發而達于無诤。

   最後,從佛法化世的功能性而言,佛教總體呈現諸如緣起性空、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入世與出世,此世與他方;唯心淨土、他方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多元面向,反而能廣爲度化各類不同根基的信衆,這原未必是壞事。從佛法的“緣起”論而言,多元型態的思想與實踐,符應各種不同根機,這何嘗不是“緣起”法性的如實展現呢?因此,筆者認爲:“人間佛教”各大教團,須有“千山競秀,萬壑爭幽”的恢宏氣象,讓一切诤辯在同情共感與理性對話的前提下,善意提醒論敵,謙遜反省自己:從論诤出發,而止于“無诤叁昧”的圓成。

   九十四年八月五日淩晨,于尊悔樓

  ——發表于二○○五年九月一日《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

  

  ■參考資料(略)

  【全文完】

  ■本文摘自作者新書《人菩薩行的曆史足履》。本書506頁,已于五月下旬出版,以精裝本刊行,流通價480元。郵購帳戶/法界出版社,郵撥帳號/15391324。詳洽法界出版社:電話(02)87896108,傳真(02)87896110,查詢相關資訊。

  

  --------------------------------------------------------------------------------

  

  [1] 按:由于有關筆者倡言“性別平等”之內容,讀者較爲熟悉,因此爲節篇幅,本節內容全數刪略。

  [2] 歐陽漸:〈支那內學院院訓釋—上篇〉,《內學年刊》,第叁輯,(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4月初版),頁646。

  [3] 太虛大師:〈與竟無居士論作師〉《海潮音》,第8卷第8期,民國16年9月,頁30-38。

  [4] 類此言論,最早出現在筆者1990年11月19日于福嚴佛學院的《妙雲集》課堂教學上,見釋昭慧:〈學佛旨趣(下)〉,《妙雲集導讀》(十八),《妙心雜志》第74期,2003年3月出版,“妙心全球資訊網”(http://www.mst.org.tw/)。1995年,筆者于嘉義彌陀寺爲安居僧講戒,複提及此一觀念;嗣後何倩華整理,筆者修訂,而正式發表〈“僧事僧決”新诠〉一文(莊淑惠記錄整理),刊于釋昭慧:《鳥入青雲倦亦飛》(臺北:法界出版社,1996)一書之中(頁29~35)。

  [5] 以上有關“居士研律”之觀點以及叁則引文,詳見釋昭慧:〈沙彌尼學戒不構成“戒障”辨〉,《鳥入青雲倦亦飛》,臺北:法界出版社,1996,頁37~48。

  [6] 原文第九、十兩節:〈發乎論诤而止乎“無诤”〉、〈千山競秀的“人間佛教”〉,內容大都已曾登載于本刊之中,爲節篇幅故刪略之。

  [7] 法鼓山聖嚴法師于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書贈陳水扁總統雲:“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被總統懸挂在辦公室書桌正後方。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