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下)▪P2

  ..续本文上一页施者的感恩心。

   “利己主义”的思考模式,认为人必然是自私的,因此有必要以自私为出发点,来解决问题。然而事实证明,自我中心不能带来更大的平安,只会在强弱与贫富悬殊的境遇中,增加更多的怨怼与仇恨,卒至形成社会的纷争与不安。因此,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公正原则”获得了重视,二十世纪以后,先进国家更逐渐把原属人道、慈善的社会福利,视为国民应得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政策和措施,而非一项“德政”。然而公正原则倘无仁爱力量的推动,则将形成抢取“权利”而不重视“付出”的社会。

   依佛法而言,布施者确实应该学习着以无私、无我,不求回报的心态来对待受施者。然而面对布施者的付出,受施者倘若欠缺一份“感恩”之情,理直气壮地当作是自己应得的“权利”,好似一切获得都属理所当然,那么,他的人生也将减损了幸福与快乐的泉源。“权利”导向的思考,原是为了确保社会福利服务之提供,但少了布施者“无私”与受施者“感恩”的两大要素,则社会福利服务热诚的活水源头,终将宣告枯竭。

   台湾社会目前就有这种人情浇薄而社福资源拮据的隐忧。幸好台湾还有蔚为另一主流思潮的“人间佛教”文化,调节其间,创造“以包容替代对立”、“慈悲没有敌人”7的新文明。不只如此,笔者觉得,他们也在创造一种“以感恩论替代权利论”的新观念。这正是当代台湾“人间佛教”的最大贡献。

   此外,种种围绕着“人间佛教”的外部挑战(如政教关系)与内部挑战(如性别伦理与僧俗伦理),确实非常棘手,也往往引爆极大的争议,但倘若“人间佛教”面对此诸议题的相关主张,经得起教证与理证的严格检验,更能落实而为改革佛教或嘉惠苍生的有利行动,那又何尝不可转化而成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仰契佛陀本怀,回应普世价值,引领时代思潮的重要养份!这与本文第三节所述——强邻环伺下所激荡的忧患意识,正好可以对照理解。

   而“人间佛教”的思想与路线之争,无论是出自“人间佛教”与传统宗派之间,还是出自“人间佛教”各教团之间,固然让相关当事人与教团,都被笼罩在一股紧张对立与隐约不安的气氛之中,然而只要能从论诤的脑力激荡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并设身处地尊重论敌的人格与主张,久而久之,自能从负面意义的“对立”,进而产生正面意义的“对话”,从论诤出发而达于无诤。

   最后,从佛法化世的功能性而言,佛教总体呈现诸如缘起性空、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汉传、南传与藏传佛教,入世与出世,此世与他方;唯心净土、他方净土与人间净土……的多元面向,反而能广为度化各类不同根基的信众,这原未必是坏事。从佛法的“缘起”论而言,多元型态的思想与实践,符应各种不同根机,这何尝不是“缘起”法性的如实展现呢?因此,笔者认为:“人间佛教”各大教团,须有“千山竞秀,万壑争幽”的恢宏气象,让一切诤辩在同情共感与理性对话的前提下,善意提醒论敌,谦逊反省自己:从论诤出发,而止于“无诤三昧”的圆成。

   九十四年八月五日凌晨,于尊悔楼

  ——发表于二○○五年九月一日《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

  

  ■参考资料(略)

  【全文完】

  ■本文摘自作者新书《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本书506页,已于五月下旬出版,以精装本刊行,流通价480元。邮购帐户/法界出版社,邮拨帐号/15391324。详洽法界出版社:电话(02)87896108,传真(02)87896110,查询相关资讯。

  

  --------------------------------------------------------------------------------

  

  [1] 按:由于有关笔者倡言“性别平等”之内容,读者较为熟悉,因此为节篇幅,本节内容全数删略。

  [2] 欧阳渐:〈支那内学院院训释—上篇〉,《内学年刊》,第三辑,(台北:鼎文书局,民国64年4月初版),页646。

  [3] 太虚大师:〈与竟无居士论作师〉《海潮音》,第8卷第8期,民国16年9月,页30-38。

  [4] 类此言论,最早出现在笔者1990年11月19日于福严佛学院的《妙云集》课堂教学上,见释昭慧:〈学佛旨趣(下)〉,《妙云集导读》(十八),《妙心杂志》第74期,2003年3月出版,“妙心全球资讯网”(http://www.mst.org.tw/)。1995年,笔者于嘉义弥陀寺为安居僧讲戒,复提及此一观念;嗣后何倩华整理,笔者修订,而正式发表〈“僧事僧决”新诠〉一文(庄淑惠记录整理),刊于释昭慧:《鸟入青云倦亦飞》(台北:法界出版社,1996)一书之中(页29~35)。

  [5] 以上有关“居士研律”之观点以及三则引文,详见释昭慧:〈沙弥尼学戒不构成“戒障”辨〉,《鸟入青云倦亦飞》,台北:法界出版社,1996,页37~48。

  [6] 原文第九、十两节:〈发乎论诤而止乎“无诤”〉、〈千山竞秀的“人间佛教”〉,内容大都已曾登载于本刊之中,为节篇幅故删略之。

  [7] 法鼓山圣严法师于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书赠陈水扁总统云:“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被总统悬挂在办公室书桌正后方。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