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一定就在色、無色界入涅槃,決定不來欲界受生了。此不還有情有五種: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般涅槃(大正2.196下,211上)。此五不還有情中,中般涅槃者,即是住中有身而般涅槃者。如說:
雲何中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于五順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貪、瞋〕已斷已遍知,于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不造作增長順生有〔次生〕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余結,于無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中)
問:何故名中般涅槃?答:此補特伽羅已過欲界,未到色界,住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複次,此補特伽羅利根,輕煩惱故,能于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複次,此補特伽羅先得有心,有心無間得學心,學心無間得無學心,無學心無間得非學非無學心。即住彼心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下)
不還有情,已斷欲界修所斷惑,尚有色、無色界修惑未斷,命終後,起色界中有。以色界中有身,得無漏聖道,由此無漏聖道進斷余結(色無色界修惑),于無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此,生在色界的中有身也能起無漏聖道,進斷余結。那麼,如色界中有身有中般涅槃,欲界中有身是否也有中般涅槃?論主說:沒有。因爲:
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多諸過失,災橫留難,住本有時尚難得果,況住中有微劣身耶!色界不爾,故住中有能般涅槃。複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依中有能越叁界,然無依中有身能越叁界者。複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中有中能斷叁界煩惱,然無住中有身能斷叁界煩惱者。……複次,欲界有違順相應煩惱,有外六門煩惱,有能引二果煩惱,有無慚無愧相應煩惱,及有忿等種種雜類諸隨煩惱,難破難斷,難越難離,住本有中作大功用,尚難除斷,況在中有!故無欲界中般涅槃。複次,要曾具修九品對治,方于中有能般涅槃。欲界中有必未具修九品對治,故彼中有不般涅槃。(大正27.876中--下)
生色界中有的不還果聖者,是起何地的無漏聖道而斷惑的呢?論主說:起“自地聖道”。若住初靜慮地中有般涅槃者,起初靜慮聖道,乃至若住第四靜慮地中有般涅槃者,彼起第四靜慮聖道。又中有唯于四根本地聖道隨順,非近分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無色定等(大正27.878下)。所以,在叁界九地中,一般于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叁無色(除非想非非想處,此地無聖道故)皆可起無漏道,唯色界中有是依自所住地(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起無漏聖道,盡惑證果而般涅槃,非依未至、靜慮中間、叁無色等。
有部論主說:不還聖者死後化生于色界的中有身,或依初靜慮(二、叁靜慮),乃至或依第四靜慮,起無漏聖道,斷余煩惱,證阿羅漢而般涅槃。而北道派說:生淨居天的五不還聖者,在化生時,當下即得阿羅漢(《南傳》57.344--347)。這中陰身證阿羅漢果說,後代的無上瑜伽行者,認爲修“天色身”,能速疾成佛,也有在中陰身成佛的11。不過,這與部派佛教“中般涅槃”的意趣,已經距離很遙遠的了。
以上九項,是《大毗婆沙論》有關中有的論題中,較特殊而有趣的一些記述。透過這些記述,不僅凸顯了論師心思的缜密與學理的一貫性,也呈現了《大毗婆沙論》時代,有部論師們對某些問題尚是意見分歧,未有定論,故顯得躊躇猶豫。然而藉由論師對“中有”的解釋,不得不令人正視業力的問題。
如:一、關于“中有何處入胎”的問題,這牽涉到何者是有情生命相續的原動力。有部說“唯染汙心令有相續”,所以中有必從生門入胎,雙生者,後生爲長;而菩薩中有,雖然正知入母胎,但有親愛之情;此親愛之情也是染汙心,所以不違反己宗“唯染汙心令有相續”的學理。又,論師說欲、色界受生者,必有中有身。所以,對于“作無間業者,現身墮地獄受苦,豈不未有中有身”的質問,論主費了一番解釋工夫,以證成作無間業者也有中有身。如此,在在顯示論師心思的缜密與論理的一貫性。
二、“中有身經多久方去結生”的問題,論主說中有住經少時必往結生,但是也列舉了設摩達多、世友、大德諸說,顯然中有住經多久,尚未有定論。又論主爲證成“中有住經少時必往結生”之說,因此說:“有情作父母業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有可轉義、有不可轉義”。這是說,若不定業,是可轉的;若定業就不可轉了。然又說“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但是在“本有”時可轉,乃至臨終時正念現前也可轉業,不是更顯現了人間佛教積極向上而永不絕望的一面嗎?
伍、後記
本文,是筆者撰寫讀《大毗婆沙論》劄記以來,較單純的一個單元,牽涉的問題也比較少。論師論列問題時,有廣泛、嚴謹、周密的思考,能掌握問題核心,也能觸類旁通,並且時時回顧己宗學理,不忘適時發揮己宗思想,又能保持其思想的一貫性,這些都足以見論師的特性與風格。這種風格與特性,在論書中表露無遺。相信多讀論師們的作品,可以幫助自己頭腦清楚一點,增強辨析能力,遇事不至于像無頭蒼蠅,不知所措,對于修道的曆程來說,是存有增益作用的!
在本單元中,有一發人深省的記載。《大毗婆沙論》說:有情作父母業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業有可轉、有不可轉。若于父可轉,母不可轉者,彼女人性雖貞潔,受持五戒,具足威儀,而必與余男子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若于母可轉,父不可轉者,彼男人性雖賢良,受持五戒,威儀具足,而必與余女人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若父母業都不可轉,則有情尚未命終時,由業力故,使其父母雖隔千山萬水,必破除萬難相會。其所經過的地方,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以及其余種種夭橫因緣,都不能障礙,必得其父母和合相會,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生。論主這種說法,可說彰顯了業力的不可思議;而這不可思議的業力,不僅是促成父母外遇的推手,甚至能令父母刀槍不入,百毒不侵,水火無損,不爲種種災橫違逆所傷。果若如此,有情的業力,未免太不可思議了!
注6:有一比丘,不學多聞,即居阿練若處,堅持禁戒,心樂寂靜,乘宿因力,修世俗定。若起世俗初靜慮,便謂得初果,乃至若起世俗第四靜慮,便謂得阿羅漢果。彼一生中,起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命終時,第四靜慮中有現前,便作是念:“一切結縛,我已永斷,應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由謗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中有便滅,無間地獄中有現前,命終後生無間地獄。(大正27.359中--下)
注7: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恒修惡。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惡業力故,忽有地獄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生中,恒修善行,應生天趣,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地獄中有現前。即自憶念一生以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前故,地獄中有隱殁,天趣中有現前,命終生于天上。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忽有天趣中有現前。遂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未曾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謗無善惡異熟果之邪見。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中有隱殁,地獄中有現前,命終生于地獄。(大正27.359下--360上)
注8:昔摩揭陀影堅王,恒樂修集睹史多天勝妙善業,命終乘彼中有之身,往至天處,至妙高山多聞王宮邊,正遇爲王造諸鮮潔香妙飲食,見已起愛,念言:願生此受斯飲食,然後乃往睹史多天。念已,彼天中有即隱殁,多聞天子中有現前,因此便生多聞天。(大正27.360中)
注9:《俱舍論》,大正29.46中--下,《順正理論》,大正29.477中—下。
注10:白淨比丘尼常與衣俱,見《撰集百緣經》卷八,〈白淨比丘尼衣裹身生緣〉,大正4.239中下。
注11:宗喀巴著,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說:如是無上瑜伽一切道,若順所化修果次第,攝爲叁類,上者現世成佛,中者中有成佛,下者轉生成佛。又說:其中有成佛者,即如上述由離方便,到中有時,以有善巧方便教授,成就金剛薩埵行相天身,即于彼身成佛(《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pp.496--498,臺北:蓮魁出版社)。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中有觀(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