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死后上生色界或无色界,一定就在色、无色界入涅槃,决定不来欲界受生了。此不还有情有五种: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般涅槃(大正2.196下,211上)。此五不还有情中,中般涅槃者,即是住中有身而般涅槃者。如说:
云何中般涅槃?谓有补特伽罗前生中,于五顺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瞋〕已断已遍知,于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未断未遍知,造作增长顺起有受业,不造作增长顺生有〔次生〕受业。从彼命终,起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如是种类无漏道。由此道力进断余结,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中)
问:何故名中般涅槃?答:此补特伽罗已过欲界,未到色界,住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复次,此补特伽罗利根,轻烦恼故,能于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复次,此补特伽罗先得有心,有心无间得学心,学心无间得无学心,无学心无间得非学非无学心。即住彼心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下)
不还有情,已断欲界修所断惑,尚有色、无色界修惑未断,命终后,起色界中有。以色界中有身,得无漏圣道,由此无漏圣道进断余结(色无色界修惑),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此,生在色界的中有身也能起无漏圣道,进断余结。那么,如色界中有身有中般涅槃,欲界中有身是否也有中般涅槃?论主说:没有。因为:
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染地,多诸过失,灾横留难,住本有时尚难得果,况住中有微劣身耶!色界不尔,故住中有能般涅槃。复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则依中有能越三界,然无依中有身能越三界者。复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则中有中能断三界烦恼,然无住中有身能断三界烦恼者。……复次,欲界有违顺相应烦恼,有外六门烦恼,有能引二果烦恼,有无惭无愧相应烦恼,及有忿等种种杂类诸随烦恼,难破难断,难越难离,住本有中作大功用,尚难除断,况在中有!故无欲界中般涅槃。复次,要曾具修九品对治,方于中有能般涅槃。欲界中有必未具修九品对治,故彼中有不般涅槃。(大正27.876中--下)
生色界中有的不还果圣者,是起何地的无漏圣道而断惑的呢?论主说:起“自地圣道”。若住初静虑地中有般涅槃者,起初静虑圣道,乃至若住第四静虑地中有般涅槃者,彼起第四静虑圣道。又中有唯于四根本地圣道随顺,非近分地、未至定、静虑中间及无色定等(大正27.878下)。所以,在三界九地中,一般于未至、静虑中间、四静虑、三无色(除非想非非想处,此地无圣道故)皆可起无漏道,唯色界中有是依自所住地(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起无漏圣道,尽惑证果而般涅槃,非依未至、静虑中间、三无色等。
有部论主说:不还圣者死后化生于色界的中有身,或依初静虑(二、三静虑),乃至或依第四静虑,起无漏圣道,断余烦恼,证阿罗汉而般涅槃。而北道派说:生净居天的五不还圣者,在化生时,当下即得阿罗汉(《南传》57.344--347)。这中阴身证阿罗汉果说,后代的无上瑜伽行者,认为修“天色身”,能速疾成佛,也有在中阴身成佛的11。不过,这与部派佛教“中般涅槃”的意趣,已经距离很遥远的了。
以上九项,是《大毗婆沙论》有关中有的论题中,较特殊而有趣的一些记述。透过这些记述,不仅凸显了论师心思的缜密与学理的一贯性,也呈现了《大毗婆沙论》时代,有部论师们对某些问题尚是意见分歧,未有定论,故显得踌躇犹豫。然而藉由论师对“中有”的解释,不得不令人正视业力的问题。
如:一、关于“中有何处入胎”的问题,这牵涉到何者是有情生命相续的原动力。有部说“唯染污心令有相续”,所以中有必从生门入胎,双生者,后生为长;而菩萨中有,虽然正知入母胎,但有亲爱之情;此亲爱之情也是染污心,所以不违反己宗“唯染污心令有相续”的学理。又,论师说欲、色界受生者,必有中有身。所以,对于“作无间业者,现身堕地狱受苦,岂不未有中有身”的质问,论主费了一番解释工夫,以证成作无间业者也有中有身。如此,在在显示论师心思的缜密与论理的一贯性。
二、“中有身经多久方去结生”的问题,论主说中有住经少时必往结生,但是也列举了设摩达多、世友、大德诸说,显然中有住经多久,尚未有定论。又论主为证成“中有住经少时必往结生”之说,因此说:“有情作父母业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有可转义、有不可转义”。这是说,若不定业,是可转的;若定业就不可转了。然又说“中有于界、于趣、于处,皆不可转,感中有业极猛利故”,但是在“本有”时可转,乃至临终时正念现前也可转业,不是更显现了人间佛教积极向上而永不绝望的一面吗?
伍、后记
本文,是笔者撰写读《大毗婆沙论》札记以来,较单纯的一个单元,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少。论师论列问题时,有广泛、严谨、周密的思考,能掌握问题核心,也能触类旁通,并且时时回顾己宗学理,不忘适时发挥己宗思想,又能保持其思想的一贯性,这些都足以见论师的特性与风格。这种风格与特性,在论书中表露无遗。相信多读论师们的作品,可以帮助自己头脑清楚一点,增强辨析能力,遇事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不知所措,对于修道的历程来说,是存有增益作用的!
在本单元中,有一发人深省的记载。《大毗婆沙论》说:有情作父母业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业有可转、有不可转。若于父可转,母不可转者,彼女人性虽贞洁,受持五戒,具足威仪,而必与余男子和合,令中有速往结生。若于母可转,父不可转者,彼男人性虽贤良,受持五戒,威仪具足,而必与余女人和合,令中有速往结生。若父母业都不可转,则有情尚未命终时,由业力故,使其父母虽隔千山万水,必破除万难相会。其所经过的地方,毒不能害,刃不能伤,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以及其余种种夭横因缘,都不能障碍,必得其父母和合相会,令彼有情既命终已,适受中有,即往结生。论主这种说法,可说彰显了业力的不可思议;而这不可思议的业力,不仅是促成父母外遇的推手,甚至能令父母刀枪不入,百毒不侵,水火无损,不为种种灾横违逆所伤。果若如此,有情的业力,未免太不可思议了!
注6:有一比丘,不学多闻,即居阿练若处,坚持禁戒,心乐寂静,乘宿因力,修世俗定。若起世俗初静虑,便谓得初果,乃至若起世俗第四静虑,便谓得阿罗汉果。彼一生中,起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命终时,第四静虑中有现前,便作是念:“一切结缚,我已永断,应般涅槃,更无生处,何缘有此中有现前?”遂起邪见,拨无解脱。由谤涅槃邪见力故,第四静虑中有便灭,无间地狱中有现前,命终后生无间地狱。(大正27.359中--下)
注7: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恒修恶。修善行者,临命终时,顺后次受恶业力故,忽有地狱中有现前,便作是念:我一生中,恒修善行,应生天趣,何缘有此中有现前?遂起念言:我定应有顺后次受恶业,今熟故,地狱中有现前。即自忆念一生以来所修善业,深生欢喜,由胜善思现前故,地狱中有隐殁,天趣中有现前,命终生于天上。作恶行者,临命终时,顺后次受善业力故,忽有天趣中有现前。遂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恶,未曾修善,应生地狱,何缘有此中有现前?遂起谤无善恶异熟果之邪见。由谤因果邪见力故,天趣中有隐殁,地狱中有现前,命终生于地狱。(大正27.359下--360上)
注8:昔摩揭陀影坚王,恒乐修集睹史多天胜妙善业,命终乘彼中有之身,往至天处,至妙高山多闻王宫边,正遇为王造诸鲜洁香妙饮食,见已起爱,念言:愿生此受斯饮食,然后乃往睹史多天。念已,彼天中有即隐殁,多闻天子中有现前,因此便生多闻天。(大正27.360中)
注9:《俱舍论》,大正29.46中--下,《顺正理论》,大正29.477中—下。
注10:白净比丘尼常与衣俱,见《撰集百缘经》卷八,〈白净比丘尼衣裹身生缘〉,大正4.239中下。
注11:宗喀巴着,法尊译《密宗道次第广论》说:如是无上瑜伽一切道,若顺所化修果次第,摄为三类,上者现世成佛,中者中有成佛,下者转生成佛。又说:其中有成佛者,即如上述由离方便,到中有时,以有善巧方便教授,成就金刚萨埵行相天身,即于彼身成佛(《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pp.496--498,台北:莲魁出版社)。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