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释悟殷
壹、前言
依着佛陀的教法,佛弟子如法修行,断烦恼,契证解脱。由断八十八使(或说“断三结”),证得预流果,而后随着烦恼分分减少,称为二果、三果,乃至烦恼究竟断除,称为阿罗汉果。从预流果至阿罗汉果,一般称为“四沙门果”。行者从断三结证初果,即超凡入圣,进入圣者之流。所以四沙门果,都是圣者之果位。
部派佛教中,有关“圣果”的论题,如预流者有退、无退?阿罗汉有退、无退?沙门果有为、无为?住五识退或意识退?等等,有种种异说,且诤论得非常激烈。本文〈论师的圣果观〉,即采取《异部宗轮论》、《大毗婆沙论》之资料,探究有关“圣果”的内容,以及相关论题之学派诤议,藉以窥见部派佛教时代,论师们心目中的圣者风貌,以及背后的思想内涵。
本文大分为七节。
第一节,论“大天五事”。西元前三世纪中,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大众系的大天,提出了“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大正27.511下)的学说,一时掀起了惊涛骇浪,震惊了整个教界。大天赢得了掌声,也被披上了异样的色彩。尤其是以阿罗汉为究竟的上座系——说一切有部,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大天被形容为坏事作尽,理应摈出僧团,乃至入无间地狱受苦的恶魔。作为一位受到阿育王崇敬,被派往摩醯沙曼陀罗(今南印卖索尔)弘化一方的的一代大师,何以竟是如此德行?既然大天是犯了三无间罪,而应摈出僧团的恶魔,何以亦有诸多部派,奉行大天的五事学说?尚幸印公导师从经论的记载、历来大德的描述,淘炼澄净,还给大天应有的清白与肯定!笔者以为:大天五事的风波,其实正呈现了部派间不同的圣果观。
第二节,预流果有退、无退?行者断三结——身见、戒禁取、疑,证得初果,预入圣流。像这样已断三界见所断烦恼(见惑),晋升圣者之流的学人,是否还会因现起烦恼而退失圣果?是否会造作无间罪以外之恶事?部派佛教中仍有诤议。大众部主张“预流者有退义”(大正49.15下),有部是“预流者无退义”(16中)。大众部说“入正性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15下);以“正性离生”为离烦恼,证得圣性义,一般说是见道位(初果——预流果)。既然证初果可断一切结(烦恼),已得四证净,“亦得静虑”(16上),何以它还要主张“预流者有退义”、“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15下)呢?
有部说“世第一法定不可退”(16中),因世第一法心心所无间,马上引入正性离生,进证初果;而初果圣者,则已断尽三界见所断烦恼。所以世第一法、初果都不可退。如此,有部和大众部的说法,大相迳庭。然而,有部说预流者无退,是否真正不退?也还是值得讨论的!
第三节,阿罗汉有退、无退?大众部认为前三果有退,而“阿罗汉无退义”(大正49.15下)。有部则认为初果无退,二、三果乃至“阿罗汉有退义”(16中)。行者断尽三界见道、修道烦恼,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是应断已断,应证已证,是声闻的究极果位。有部认为初果圣者已不再退堕了,何以二、三果有退,乃至阿罗汉亦有退呢?论者的解说是:时解脱阿罗汉由于五种因缘,引起烦恼现前,故还会退堕。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犹可现起烦恼退,那么,佛也是阿罗汉,佛陀是否也会退?又大众部承袭大天“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15下)等学说,可见它是承认阿罗汉的功德不够圆满,犹有缺失的。既然如此,何以它却说阿罗汉无退呢?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第四节,经部师之“预流者无退、阿罗汉亦无退”。西元二、三世纪间,有部内之持经譬喻师,脱离了有部,独立为经部譬喻师学派。经部同于有部,说预流者无退,这是站在“位”不退,转根有退的角度说。至于阿罗汉,经部师说:时解脱阿罗汉有退,不时解脱阿罗汉无退。如此,则大同于有部说。不过,若详细分别,有部认为时解脱尚会起烦恼退,经部师认为只是退失“现法乐住”,故实质上还是不同。有部、经部,同样说预流者位不退,转根有退,何以一主会起烦恼退,一说只是退失现法乐住,其主要症结何在?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第五节,阿罗汉与业。阿罗汉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圣者,何以“犹受故业”?何以“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还要“增长福业”(大正49.16中)?本节将一一讨论。
第六节,齐顶阿罗汉。齐顶阿罗汉,是化地部的主张。他以为生在非非想处天的三果圣者,彼处无圣道现前,但是将要命终时,能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然后入灭。有部反对这种主张,认为生在非非想处天的三果圣者,是依无所有处之无漏圣道,断烦恼得解脱的,因烦恼必依定力灭除故。
第七节,辑录《大毗婆沙论》中,有关阿罗汉的论题。以阿罗汉为中心,为究极圣果的有部,于《婆沙论》中,常出现与阿罗汉有关的话题。本节辑录:一、阿罗汉行五法,令他相续烦恼不起。二、不时解脱阿罗汉具足愿智。三、阿罗汉的随心转戒。四、阿罗汉住无记心入涅槃。五、无有在家阿罗汉等。本节辑录这五个特殊议题,藉以辅释论师之圣果观。
贰、大天五事
阿育王时代,大众部的大天,唱道“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大正27.511下)的学说,为自己带来毁誉参半,甚至毁多于誉的负面评价。在《大毗婆沙论》里,说他未出家前犯三无间罪,是应该下无间地狱的恶魔(大正27.510下--512上);而在《分德功德论》里,却说“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余皆是小节”(大正25.32下)。然而,不管是“恶魔”,抑是“大士”,大天的创说,总为当时沈寂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新生命,带来无限的生机,影响深远。
据《异部宗轮论》记载: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多闻、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以及雪山部等,都承续“大天五事”学说,而主张“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故起”(大正49.15下--16下,南传57.pp.221--268,东山住部亦同此说)。据《大毗婆沙论》记载:当大天提出:“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大正27.511下)的学说时,有部学者反制大天,提出了:“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汝言非佛教”(大正27.511下),来否定大天的教说。他们彼此诤论什么?以下试分别解说之。
一、余所诱
“余所诱”,是指阿罗汉仍会漏失不净。据《大毗婆沙论》说:大天不正思惟,梦失不净,弟子为师浣洗衣物时,发现了不净,因而起疑:和尚是阿罗汉,阿罗汉诸漏已净,如何犹有斯事?大天答说:这是天魔所扰,汝不应惊怪!何况漏失有两种:一者烦恼漏,二者不净漏。烦恼漏,阿罗汉已无,但犹未能免除不净漏失。如诸罗汉虽然断了烦恼,岂无便利、涕唾等事!且诸天魔常于佛法而生憎嫉,见修善者便往坏之,即使是阿罗汉亦被其娆乱。我漏失是天魔所为,汝等不应有所疑怪(大正27.511上)。
大天意说阿罗汉已经断尽了烦恼,不会再因内心烦恼的搅动而漏失不净,但阿罗汉生长在世间,还是人数,由生理的反应,自然地会流出不净。这就像阿罗汉一样要穿衣、吃饭,一样要大小便、涕唾等,是很自然的现象。又,天魔常扰乱行者修行,把不净秽污行者,我衣服上的不净,就是天魔所为,不是烦恼漏失。
而有部则认为:大天漏失不净,这不净是内心烦恼的反应。大天尚未证得阿罗汉,由于内心烦恼搅动,因而漏失不净,为了遮掩过失,遂推说是天魔娆乱。这是非因计因,戒禁取所摄的恶见(大正27.510中)。
二、无知
“无知”,这关系到证果的圣者有否有“自证智”的问题。传说大天一一记别弟子证得圣果(四沙门果)。弟子觉得奇怪,问和尚:阿罗汉等应该有自证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大天说:无知有两种:一者染污,二者不染污。染污无知,阿罗汉已无;不染污无知,阿罗汉犹有。由于汝等尚有不染污无知,所以汝辈不能自知是否证果,汝等实不应怀疑,不信自己已证得果分(大正27.511中)。
有部则认为:阿罗汉于自解脱,由无漏智见故,已离无知。大天说阿罗汉犹有无知,是拨阿罗汉无有无漏智的邪见(大正27.510中)。
三、犹豫
“犹豫”,这是阿罗汉是否有“证信”的问题。弟子问大天和尚:曾听闻圣者有证信,已度诸疑惑,如何我等于谛实中犹怀疑惑?大天说:诸阿罗汉也有疑惑,疑惑有两种:一者随眠性疑,阿罗汉已断。二者处非处疑,阿罗汉未断,独觉于此而犹成就,况汝声闻于诸谛实,不能无所疑惑,遂乃自轻(大正27.511中)!
有部认为:阿罗汉于自解脱,由无漏道,已断除犹豫,具足证信。大天说仍有疑惑,这是谤阿罗汉无无漏智道之邪见(大正27.510下)。
四、他令入
“他令入”,这是阿罗汉是否有“圣慧眼”的问题。大天弟子披读经典,得知阿罗汉有圣慧眼,于自解脱能自证觉知。因而问:我等若是阿罗汉者,应自证知。如何但由师之令入,我等都无现智能自证知?大天说:有阿罗汉是但由他人记别,自己不能自知的。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佛若未记,彼等亦不能自知。舍利子、目犍连是世尊上首弟子,尚须佛记,汝等于此实不应穷诘”(大正27.511中)。
有部说:阿罗汉实自证得无障无背现量慧眼,身证自在,非但由他而得度脱。若说但由他故得度,则是谤圣道的邪见(大正27.510下)。
五、道因声故起
“道因声故起”,是可否由音声得道的问题。传言大天在夜里数唱“苦哉苦…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