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業成道
我們會發覺,所有的因果報應,都與衆生息息相關。因爲對衆生造了惡業,才會有所謂的冤親債主。真正形成冤親、債主的業力,造作者是誰呢?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正因爲有衆生作爲對境,我們才會造作罪業,所以現在要消除這些業力,也要依靠衆生的力量和因緣,要對衆生慈悲、無私地付出。所以說,消除業力要依靠衆生,我們是靠衆生來救度自己啊!
一般衆生是不怕造因的,只擔心受到什麼果報,所以拼命在爲果報而造作善惡業。有時,也會因爲累積福報,而在身體或心靈上得到一些短暫的快樂。然而,我們畢竟不是一個成就者,對于佛法的理解,特別是對空性的體悟,是少之又少,大都只停留在文字上的認知而已。在沒能破除對「法有我」和「人有我」的執著時,一切都是以「自我」爲主地在累積資糧。所以,事實上我們一直是摻雜著貪、瞋、癡等煩惱執著在行善、造善業。以這樣的心識所累積的福報,稱爲有漏的福報。
因執著産生出來的福報,也會因爲執著而慢慢地消失。爲了不讓它消失,發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是爲了利益所有的衆生來聽聞、思考、修行佛法,最後將功德全都回向給衆生,然後再對自己的所求發願,這樣的力量便很大。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對菩提心那麼看重,爲什麼要常常強調菩提心的緣故。因爲我們在造惡業時,如果沒有衆生爲對象,是造不了惡業的。同樣的,行善業,若沒有衆生爲對象,也行不成善業。我們要常常將功德以菩提心回向給所有衆生,如此一來,善業才會存在得久一點,累積得多一點,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不要認爲菩薩之心,就一定是爲別人付出。很多人認爲菩提心只是付出給別人,所以每次付出時,都覺得自己很委屈。其實,我們是反過來依靠衆生的能力,藉以消除自己的業力。有了衆生的力量,我們才有辦法清淨自己的業力。如果我們有這個觀念的話,要行菩薩道就比較容易了,也不會認爲行菩薩道是過于慈悲衆生了。
如果我們一直存著「我都是在爲衆生付出的心態」,慢慢的,就會以爲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好,只有自己常常在付出幫助衆生,自己最稀有難得,到最後會認爲所有的衆生,都有欠自己的部分。這種心態不知不覺會使慈悲心麻木,到最後就會導致傲慢的增長。修行人只要一傲慢,漸漸地就會變成「佛油子」,那時就很難讓他回到老實修行的正道了。
所以,觀察自己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常問自己,爲什麼要學佛?我爲什麼要做佛教徒?爲什麼要來聽法?聽法到底有什麼用?我要怎麼做才是真的在修行?多多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對于一個真正想做佛教徒的我們,可以有一些動力,有一些學習上的效果,相信並記住這些話,對大家會有非常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