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十圓滿 (一)
具足了八有暇之後,還要具足十種修行條件的圓滿。「十圓滿」也分爲兩類:一類是五種自己必須具備的圓滿,稱爲「五自圓滿」;一類是五種他人給予自己的圓滿,稱爲「五他圓滿」。
一、五自圓滿
是指得到人身、具足五根、生在有佛法的中土、業際無倒、對正法有信心。這些都是自己必須具備的修行條件。
1.得到人身
投生爲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重要條件。也許有人會以爲生在天道比人道好,但其實天人也不是很好的修行容器。因爲在天界的生活過得很好,沒有感覺到痛苦的存在,所以也就沒有想要出離之心。如果沒有理由和動力讓自己想從所在之處出離,又怎麼可能想要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呢?尤其就修行而言,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能成爲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等等別解脫戒的法器。
此外,如果沒有得到人身,雖然叁惡趣之中最好的是旁生,但即使是被人們認爲非常珍貴的動物,受到人們的寵愛,假設現在它們冷得發抖,你給它火柴,要它去點火取暖,它們是無法聽得懂的。如果連最簡單的一般生活學習,它們都沒有辦法體會的話,就更沒有足夠的智能,可以理解任何佛法的意義,你要教它們解脫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身是可以依賴修行的最佳根器。得到人身就是修行「所依」的圓滿。
2.五根俱全
身爲人,如果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沒有問題,修法就沒有基本的障礙,稱爲「根功德」圓滿。
3.生在中土
佛法所說的中土,一般是指印度境內佛陀一生中到過的地方,包括出生、成佛、轉*輪等地,都稱爲中土,其它的地方都是邊地。廣義來說,佛法所說的「中土」和「邊地」,並不是指世界的中央或世間的邊緣,而是只要有佛法流傳興盛的地方,就是中土;佛法不興的地方,就是邊土。只要想學佛者有機會學到佛法,那麼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土。
中土是會轉移的。以前從印度轉移到西藏,唐朝以前也從印度轉移到漢地,現在輾轉到世界各地,在印度反而幾乎不存在了。目前印度的佛法,除了一部分是印度少數民族自古保留下來的之外,現在佛法能興盛的最主要原因,反而是西藏人在這幾十年重新傳回去的,所以現在印度有比較多的密乘信仰者。當印度佛法沒落時,在漢地、日本、西藏、緬甸、泰國等佛教興盛的地方,都可以稱爲中土。
在你們這裏,很多人念佛時常常會發願說:「希望我往生以後,馬上被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極樂淨土。」西藏人在發願時,也會說:「希望來世往生到西方淨土。」但是,西藏人還會加上一句話:「假使沒有能力往生西方淨土,希望來生投胎到不是很富有,但也不貧窮的中等人家,可以做一個修行者,並且連接善因緣修行,直至成佛爲止。」因爲生在過于富有的家庭,可能需要繼承家業,或是生活太過舒服,不會想要投入修行。但是如果生在過于貧窮的家庭,連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除了前世已經修行得不錯,同時也發了強烈善願的人之外,也不太可能修行。
因此,我們也要常常祈禱,幫自己祈福,希望有好的因緣能連接正信的佛法。這樣的發願很重要,因爲這是連接下一個重要善緣的因。就像你們常常稱我爲活佛,其實我不覺得自己是活佛。當然,人世上應該有活佛,像釋迦牟尼佛,是活生生的佛。可是現在所謂的活佛,我認爲是「發一個善願來到世間,連接他前世的因緣,來爲衆生做事情的人。」學法或信仰也是一樣,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盡量發願,連接善緣。如果善因緣能連接下來,暫時就能具備暇滿人身,我們才可以繼續學習佛法。
如果生在邊地沒有正法的地方,就不能聽聞到佛法。所以生在中土,是修行上「環境」的圓滿。
4.業際無倒
業際無倒,就是身、口、意和善業相近,沒有犯五無間等罪過,也沒有不好的因緣,讓我們做違背正法的事,例如生在獵人之家。我們現在都充滿了虔誠心,但是如果只有虔誠心,卻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也無法有正確的信仰,這樣的虔誠又有什麼用呢?甚至可能會因爲對于邪道虔誠,而造作了很多惡業。所以我們具足善因緣,能修行正法,這是「意念」上的圓滿。
5.正法生信心
就是對佛法有信心。我們不但有緣生在中土,最重要的是目前佛法還沒有消失,讓我們有機會學習。雖然佛法的傳續有興衰起落的過程,但對我們而言,剛好是處在佛法的言教和證教都還存在的階段當中。言教,是講解佛法的內容和方式;證教,是將所學習到的內容實際去印證。因此,我們要去思考所聽過的言教,是不是真的在自己身上實踐,自己是否有如法去修行。如果能這樣做,就是實修,就是證教!
如果遇到佛法的因緣,還不能産生正信的修行,反而對世間鬼神及外道的教法,深信不疑,那還是無法究竟脫離輪回的痛苦。因此,能了解佛教真實教理,又能對正法生起信心,依循正法而如實修行的,才是真正學佛法的根器。所以,「正法生信心」是五自圓滿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這是修行上「信心」的圓滿。
擁有了這樣的五自圓滿以後,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五自圓滿的難得,並因自己能擁有這樣的圓滿而生起歡喜心。講解這些道理,並不是把理論說給大家聽聽而已,你們聽過以後,自己要好好去思考。爲什麼要這樣強調呢?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這些道理,但是卻常常會忽略掉。就像我們曾講過人身難得的種種,你們聽聞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有沒有再去思惟爲什麼人身難得呢?如果沒有將聽聞過的佛法一再地思考,並用在自心上面,那麼,聽過的法很快就會忘掉了,而珍貴殊勝的佛法,對我們也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