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喜樂的大道上3
別有用心
如果一開始學佛,自認爲是佛教徒,便拿著香到處拜佛、求佛;對佛的虔誠心還沒由衷發出來,可是央求佛陀幫忙做的事情已經是一大堆了。這種修行,倒不如說我們希望的是找個傭人來服務,而不是虔誠的皈依處。在西藏,常常會把這種情形比喻爲「邀請國王來掃地」。本來拜佛是做一些功德希望增長自己的福報,但是每次都有求于佛陀,太過度的執著世間,把修行變成了「用自己的虔誠請佛陀來掃地」一樣。以這種求法的方式來修行,常常在修佛之前就先修成了魔性;這是不如法的。所以,學佛者一定要非常清楚我們的目的是解脫輪回的痛苦。
站在正確道路的起點——皈依
既然要學佛,當然就要虔誠的皈依佛,接受佛陀指引。佛陀非常偉大,他所傳下的深奧廣大佛法,在二千五百年當中,利益無數衆生成了菩薩、成了佛,也救度了無邊的生命。所以,我們以一種既尊敬又感恩的心情來皈依佛法,感恩因爲有這樣的妙法不間斷地傳下來,讓我們受益;我們願意接受佛陀教法的加持,也願意跟隨著佛陀學習。
在皈依佛門、追隨著佛陀步子而修學佛法的過程裏,僧衆對我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佛法太深奧廣大了,沒有法師的教育,光靠我們看一些書本,以摸索的方式,想從書本當中真實地了解佛法中一些究竟的法門,的確不太可能。因此,就必須尋找真正透徹了解佛法的法師們,來帶領我們修行,所以我們皈依僧衆。簡單來說,皈依就是我們爲了跟隨著佛、法、僧學習,而接受這樣入佛門的方式。
在今生,當我們遭遇許多情緒而無法以凡夫心來掌控時,透過對佛法的了解、學習,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心的來龍去脈;明白了心的來龍去脈,就更有能力時時刻刻的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有沒有符合佛陀所講的十善。有,當然就盡量隨喜去做;如果沒有,就更需要去約束自己,這就是戒律。
增長信心,動力十足
佛陀教育的前提,是讓每個衆生都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得到解脫的法門。所以佛陀不分貴賤,不論年齡大小,也不管是初學或是老參,只要自己的虔誠足夠,得到的加持力,以及對法門的理解能力,是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要具備足夠的虔誠心來學佛,首先就要對佛産生強烈的信心。這種信心有一種是宿世因緣,有一種則是透過別人來調伏而慢慢入門的。
我們可以發覺,有些人一看到佛像、佛寺、佛塔或佛經等與佛相關的象征物時,會不由自主的産生一種強烈的歡喜之心,甚至會掉眼淚或是毛發聳立。這樣的反應,表示他前世就已有修行,今生只要接續前世的因緣繼續修行就可以。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看到莊嚴的佛像、莊嚴的法師,或是莊嚴的佛堂,雖然沒有掉眼淚,也不會毛發聳立,但是會産生歡喜之心,其實也是非常有佛緣的。如果不是上述兩種情形,當然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透過了解佛陀廣大利益衆生的大慈大悲,對佛陀産生虔誠之心;再慢慢培養,讓自己的虔誠心漸漸增長,到最後能夠成爲一種不退轉的信仰。
很多佛教徒認爲受了皈依戒之後,皈依已經圓滿,所以大部分時間都不念誦皈依文,甚至認爲念誦皈依文是比較初級的法門,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就好比從一個地方要出發到另外一個地方,時時刻刻都要記得你的目的地,或是記得引領你、讓你到達目的地的那條道路。如果忘記了你要走的道路,那要到達目的地就很困難了。如果你忘記了目的地,那就更嚴重了!不是停留在半途,就是折返原點。所以一個佛教徒,培養自己的虔誠心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功課。虔誠心真正培養出來之後,才能讓你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磨練,而成爲不退轉的信心。
修行者的典範
很多的高僧大德,也是長時間不斷地培養虔誠心。就以我的上師來說,他是現今全西藏年紀最大的叁藏大法師,雖然已經八十九歲,但是每天都念誦皈依文。從二十六歲到幾年前爲止,都是一天一千個大禮拜,口中還同時念誦著四皈依文——「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從來沒有斷過。如果這樣不間斷的皈依,對一個叁藏大法師,一個西藏有名的大修行者也這麼重要的話,那麼對初學佛法者就更重要了,因爲這是讓我們的信心不退轉的關鍵之一。同時,透過這樣的虔誠心,可以受到上師、佛、法、僧的加持力;皈依就是讓我們的心跟他們的加持力相應的方法。
以聞思修消除五毒
佛陀宣說的一切法,就是引導我們如何走上解脫的道路。學佛並非只是在家裏畫幅佛像,或是雕塑一尊觀音,然後拿著香拜就算學佛。不是的,那是在供佛,是在敬佛,而不是學佛。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必須學習佛陀的思想、思惟的方式和行爲。而佛陀的教義非常深奧,簡單來說,所傳達的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只要是傷害性的惡因,都要避免;但是如果是行善的善因,就盡量去做。然而,重點還是要能「自淨其意」,也就是調伏自己的心,而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我們總認爲自己已經皈依佛門,家裏也供奉佛像,所以是佛教徒,但是卻很少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到底有沒有如法的在修行,所以往往學佛學久了以後,就成爲所謂的「佛油子」。有些佛教徒則認爲聽佛法感受比較深,可是要實際修行時就難以持之以恒。其實這是因爲我們沒有付諸于行動,所以覺得困難重重。想想看,從生下來,那一件事情是不需要努力學就會的?沒有。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好好的觀察一下自己,前世所帶來的習氣和能力,到了今世,好的部分大都已經忘記,最不好的貪、瞋、癡、嫉妒、傲慢卻不需要教就會了。爲何會這樣?因爲前世已經薰染了深厚的五毒,再帶到今世;而很多好的能力,我們卻沒有學會,或是忘記了。
我們忘記了如何走路,所以今世要從爬開始,在跌跌撞撞中慢慢學會走路。講話也是從只會哭鬧,慢慢的學會講「爸爸」、「媽媽」,漸漸地才有更多的語言能力。如果世間上任何一種學問,都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才能學會的話,更何況是要學習脫離輪回、脫離整個苦難跟煩惱所要依賴的殊勝佛法呢?
有時候,聞思修行佛法的確存在著困難度,但只要我們付出和世間法上一樣多的努力,佛法上的成就可能就非常大。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只願意聽而不願意做,問題就出在沒有將佛法落實在自己身上。如同學習世間上的各種能力一樣,是需要慢慢努力地培養,佛法也必須慢慢地、踏實地去實踐、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