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在喜樂的大道上2

  走在喜樂的大道上2

  悲智一如

  佛覺悟了法性;但對于空的境界不只是住于空的覺受上,還有色身存在,也就是說除了自利的法身之外,利他的報身和化身也以遊戲的方式同時顯現。這些顯現都是爲了調伏、利益沒有理解究竟法性的衆生,因爲慈悲他們,所以佛陀將勝義以世俗的顯現來渡衆生。如同釋迦牟尼佛,爲利益廣大有情衆生,仍然應化示現于世間。這就是具遍知一切智慧和廣大慈悲的佛,所以我們要增長慈悲與智慧就要學他。

  人我和法我的生起

  從上述,我們也可以了解,具有廣大慈悲的心胸非常重要。因爲無始以來,大部分的時間裏,我們的主觀意識都太強了,所以有一個所謂的「我」一直存在于我們身上。其實這個「我」,你真正要尋找的時候,從頭發到腳指甲,是找不到的。但是當別人講了不好聽的言語,或是沒有贊歎的聲音時,那個「我」就會跑出來,産生各種情緒,非常強烈的表示它的存在;這個「我」就是所謂的「人有我」。

  沒有名字之前,我們就指著胸前,認爲這個人身體就是自己,之後,當父母親幫我們取了一個名字,不管有沒有人同名同姓,我們都會把它當成是「我」。在任何場所,只要有人提到這個名字,我們就會把它當作和肉體有所關聯而作出反應。當有「人我執」存在時,附帶的就産生了很多的「法我執」。「法我執」就是當你産生了一個強烈執著自我的主觀意識以後,就會認爲「這是我的心髒,這是我的肝髒,這是我的手,我的腳」,這樣的執著會慢慢往外擴大到跟我們肉體不相關的衣服、桌子、椅子或房子、車子,再慢慢擴大到「我住的社區」、「我住的城市」、「我住的國家」、「我住的星球」,乃至可能是「我住的宇宙」,這就是「法有我」。當我們把一個物體當作自己的所有物來看待時,如果我們不執著它,不會覺得舍不得,一旦開始執著時,就會感到非常不舍,因而産生種種的情緒和煩惱。

  煩惱産生的模式

  舉例來說,某地有間房屋要出售,而你常常從旁邊路過。有一天,看到有人在門口潑灑油漆,或是敲敲打打,你不會有感覺,因爲那是別人的房子。但是後來你想要買房子,又覺得這個房子不錯,在考慮要不要買下來時,如果有人在做同樣潑灑油漆之類的事,你就會産生起瞋恨心,不舍的心也産生了。當你確定要擁有這間房子的時候,那不得了了,有人這樣做,你鐵定會火冒叁丈。從這樣情緒轉變的過程中去觀察,我們會發覺:擁有這間房屋之前,到後來將要擁有的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你都沒有擁有它,但是你的執著已經在慢慢增長;接著,你慢慢喜歡,喜歡後覺得有可能是你的所有物,在此過程裏,你已經把外在物體慢慢的融入到自己的主觀意識上面。當你付過訂金之後,如果別人再來敲打一下這間房子,你會感覺好像要剝你的皮一樣難受。

  感同身受

  一個人執著的發展過程,對于不屬于我們的執著範圍內,感受就比較輕松淡然,但是當一些東西跟自己有一些聯系,從「我執」慢慢發展到物質、人或動物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別的人或事物當作是自己,一切的煩惱、痛苦皆由此産生。

  如果能從另一方面思考,能夠把所有的衆生當作和自己是一體的,與他們有同甘共苦的感受,這樣當然很好。別人受到傷害,感覺好像自己受到傷害,外在的大自然受到破壞,就好像家中的花園受到破壞一樣。若能在這麼強烈的感受當下産生強烈的慈悲心的話,可能很快就解脫了;因爲你已經産生了這種大公無私、廣闊的慈悲心。

  一切皆如夢幻

  要破除執著萬物爲我所有,是比較快速的。可是,如果這種執著都是依主觀的「我執」去發展的話,所有事物的主人都變成了「我」,那當執著越來越增長時,要破除掉它的確非常困難。其實我們讓心真正沈澱,再好好思考時,會發覺沒有一件真實的東西是屬于我們的。如果主導一切的「我的心靈、思惟、思想」,也不屬于我們的話,那麼外在的那一些東西會屬于我們呢?你的肉體根本就不屬于你,只要裏面的遊戲衆生産生病變,隨時可能發爛;就好比一個世界,那裏要發生戰爭,誰也控製不了。同樣的,房子也絕對不屬于我們,物體不屬于我們,家裏面的器具也不屬于我們。肉體,我們也是無法控製的。到最後,一旦連自己所認爲能主導一切的思惟都抓不准的時候,人就會變得愈來愈虛幻。

  我們認爲自己有內在的自我「人我執」,而將虛幻的外界認爲是自己所擁有,但是事實上我們從沒真正擁有任何事物。我們是以欺騙自己的方式,強迫自己認爲一切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切都是屬于我個人。相對的,這也讓自己變成不斷學習如何努力維持這種執著,使它愈來愈堅固。

  但是,世間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永恒不變的。當我們的財物流失,當身體受到疾病的影響,當內在的心靈不能隨著所想達到的願望而滿足時,我們的幻覺就開始破滅。它好像一個氣球被穿了一個洞一樣,每穿一個洞,它裏面的氣就少得越快;到最後你會發覺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一種夢幻式的執著存在。

  學習佛法的人,會知道這種緣生緣滅,本來就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如果沒有學佛的話,當面臨各種無常時,就會失望、絕望。學佛者,一定要先尋找自己的心,當找到自己的心,才能夠認識自己,並加以解析;進而理解外在的一切財物如夢如幻,並了知這是在短暫當中虛幻式的擁有它們。能夠如此看待事物,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使得我們不至于因過度執著而産生痛苦。

  面對挫折與考驗

  要做到真正的不執著,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這必須靠一步一腳印的培養。講理論很簡單,但是任何修行都得一點一滴的累積。就像我們前面以學走路爲例,跌倒以後要爬起來,又跌倒了,就再繼續爬起來;一步跌倒,兩步跌倒,一再努力,才慢慢學會走路。當然,學佛的道路上,沒有所謂的跌倒,但因不同業力的成熟,我們會面臨到一些非常大的挑戰。例如在逆境當中,我們選擇了修學佛法,認爲佛法可以帶給我們順境,因初發心的虔誠,佛法的加持力也的確帶來了很多的順境。可是在繼續修行的過程中,偶而面臨到世間上一些小小的病痛、災難、煩惱時,對佛陀的虔誠心就打了折扣。有些人會認爲因爲我修行佛法,念佛號、念咒語等,佛陀就要幫我消除所有的一切業力和災難,讓我長壽、無病、心想事成、一切如意。

  其實這是偏差的想法。當業力淨化的時候,這些世俗的願望不需要特別去求,它自然而然就會成熟。但是如果修行的目的只是爲了世間法,而不是淨化自己的心靈,修行反而會變成在向佛陀討價還價;這種作爲和虔誠心是相互抵觸的。虔誠的學佛,是爲了跟隨著佛陀學習解析自己的心靈,讓內在痛苦、煩惱、病痛、災難的來源,慢慢的消失。一旦它們消失,很多業障自然而然就清淨了,這才是真正究竟的方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